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3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7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0 毫秒
971.
对巴拉橡胶树(Hevea brasiliansis)的果实、种子、胚和幼苗的生长作了测量。通常,可以这样说,种子发展速率,是在果实的大小已经到达极点之後最快,而胚的发展速率,则在种子的大小已经到达极点之後最快。幼苗的生长习性是有周期性的,周期性的迅速伸长,和周期性的绝对停滞交替进行。大多的生长系在夜间进行。这可以这样的推测就是,虽然顶端组织中水分含量增加对於这个时期内较大的茎伸长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子,但却并不是这种周期性的生长习性的唯一的因子。  相似文献   
972.
973.
柯萨奇病毒A14型属于肠道病毒A组,可引起手足口病和无菌性脑膜炎等疾病,但目前全球对CVA14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较少,尚无对CVA14基于全长VP1区进行明确分型的相关研究。因得到中国手足口病监测网络的技术支持,本研究获得2009-2019年在中国大陆分离到的15株CVA14,应用RT-PCR对其全长VP1区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并与GenBank中下载的22条CVA14全长VP1序列共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2009-2019年中国大陆分离的15株CVA14与原型株G-14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81.8%~82.9%与95.6%~96.9%,15株CVA14之间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1.7%~99.7%与98.3%~100%。中国大陆所有的22条CVA14序列之间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1.7%~100.0%与98.3%~100.0%。中国大陆所有的CVA14与国外8条CVA14序列之间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80.7%~86.0%与94.9%~97.9%。基于全长VP1系统发育树,全球CVA14可划分为A-G七个基因型,目前全球范围内流行的CVA14的基...  相似文献   
974.
凝胶阻滞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是研究蛋白质与核酸结合的一种关键实验技术。EMSA技术兴起以来,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生物素标记核酸探针的手段已经非常成熟,但这两种传统的标记技术分别具有放射性探针稳定性差和生物素检测步骤复杂等缺点。近年来,尽管荧光标记探针逐渐被应用于EMSA中,但是对于利用荧光标记探针的EMSA仍缺乏系统的报道。对荧光标记的EMSA技术流程进行了优化和系统总结;利用6-羧基荧光素(6-carboxy-fluoroscine,FAM)标记ZmGRAS11启动子探针,通过EMSA检测其与Opaque2蛋白的结合,明确了蛋白和探针的适宜比例为8∶1。对GCN4 motif序列碱基进行突变并利用EMSA分析Opaque2与ZmGRAS11启动子之间的结合位点,结果表明GCN4 motif的“TGAC”核心基序在ZmGRAS11启动子与Opaque2蛋白的结合中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Opaque2-ZmGRAS11转录调控模块在玉米籽粒发育中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75.
<正>我1965年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放化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194所工作,与邹先生的爱人李林教授同在一个研究所。李林教授是我改变命运的恩人!她帮助我于1979年步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有幸在邹承鲁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了我的基础研究生涯。如今我退休了,邹先生和李先生也都已经仙逝。今年是二老百年诞辰,我经常怀念他们,看着这对科研伉俪在布满书籍的宽大书房中对坐钻研的照片,崇敬由然而生,怀念他们!愿二老在天堂恩爱如初!  相似文献   
976.
977.
本工作利用GABA注于皮层表面能暂时地抑制阳性条件反射的作用研究了狗大脑皮层不同部位在电防御性条件反射活动中的作用,同时对暂时性联系接通机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 将GABA同时注于两侧大脑皮层视区,能引起双眼对光刺激的条件反射减弱,潛伏期延长,以至条件反射的完全消失。将GABA只注于一侧视区则不能引起该条件反射的抑制。如果遮住动物的右眼,使光刺激只作用于左眼,然后再进行注射GABA的实验。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将GABA注于左侧视区后,光刺激作用于左眼不能引起防御性运动反应;而以同样剂量的GABA注于左侧视区时,光刺激作用于左眼仍能引起防御性运动反应,唯反应强度较弱,潛伏期较长。在实验过程中皮肤机械刺激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均未受影响。 (二) 在切断视神经交叉纤维的狗上,如将GABA注于左侧视区,则左眼对光刺激的条件反射完全消失;而当GABA注于右侧视区时,未能引起该条件反射的变化。 (三) 将GABA注于大脑皮层两侧体感觉区后,皮肤机械刺激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而光刺激的条件反射没有变化。如将GABA注于左侧体感觉区,则发现右前肢皮肤机械刺激的条件反射减弱,潛伏期延长;如将药物注于右侧体感觉区,则该条件反射并不受影响。 (四) 将GABA同时注于大脑皮层两侧运动区时,光和皮肤机械刺激的条件反射同时受到完全抑制。分别将GABA注于左侧或右侧运动区都能引起防御性条件反射(以电刺激右后肢作为非条件刺激)的不完全抑制,但将药物注于左侧运动区所引起的抑制效应较注于右侧时为强。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高等动物大脑皮层在实现条件反射活动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对皮层参与暂时性联系的观点作出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978.
以加工番茄KT-7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研究外源水杨酸(SA,0.15 mmol/L)、硫化氢(H2S)供体硫氢化钠(NaHS,50 mmol/L)对150 mmol/L NaCl胁迫下加工番茄幼苗的渗透调节、活性氧代谢和快速叶绿素荧光的影响,以探讨H2S和SA这2种信号分子协同作用、以及实际生产中缓解加工番茄幼苗盐胁...  相似文献   
979.
本工作利用食物性运动条件反射和外科手术的方法对猫两眼间传递现象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胼胝体,新皮层和丘脑弥散投射系统的某些核在这一活动中的作用。首先在切断视神经交叉纤维的猫上建立包括单眼条件反射的定型,然后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分别毁坏胼胝体纤维,新皮层和丘脑弥散投射系统的某些核,以观察对传递现象的影响。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1) 不论先切断胼胝体纤维或是在形成条件反射后再切断胼胝体纤维,条件反射在两眼间的传递现象仍然存在,卽以同样的光刺激作用于另一眼时仍能引起同样的食物性运动反应。这说明胼胝体在实现条件反射在两眼间的传递活动中并不起重要作用。另外,在切断视神经交叉纤维和胼胝体纤维的猫上分化刺激作用100—150次后仍未能形成两眼间巩固的分化抑制。 (2) 切除一侧新皮层,手术后约10天单眼条件反射恢复到原来水平,传递现象则随条件反射的恢复而逐渐增强,但未能达到手术前的水平。这说明传递现象的正常实现要求两侧新皮层的同时存在。 (3) 毁坏丘脑与建立条件反射眼同侧的VA,VM核一带对传递现象没有明显的影响;毁坏对侧的VA,VM核一带时,传递现象有所减弱;当两侧VA,VM核一带均被毁坏后,传递现象不再出现,条件反射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约经一月后未逐渐达到原来水平。这说明丘脑弥散投射系统的这些核在两眼间的传递活动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0.
动物模型广泛应用于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防治技术和防治药物的探索研究中,新型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开发将促进相关研究取得进展。本研究探索建立了一种基于斑马鱼的新型骨缺损模型,并利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技术,对骨缺损模型的构建过程和修复过程进行活体评价。试验随机选取13条体型一致的成年斑马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0条鱼用于构建骨缺损模型,剩余3条鱼作为对照。首先,对每一条正常斑马鱼的颅骨进行OCT扫描成像,然后利用自行研制的工具在模型组斑马鱼的视顶盖区域的颅骨上打开一个直径为200μm左右的孔,形成骨缺损。分别在第2、5、9、11、14、21天利用OCT对每一条斑马鱼的颅骨损伤情况进行评估。恢复21 d后的斑马鱼用于病理试验,将颅骨缺损区域的病理结果与OCT结果对照,新生骨清晰可见。试验结果表明,OCT可以高分辨率地活体评估骨缺损恢复的过程,OCT成像结果与病理切片结果高度匹配。综上所述,斑马鱼模型和OCT成像技术结合的策略能为骨缺损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