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2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53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孙雨  解志红  刘卫  郭洪恩 《微生物学报》2019,59(10):2000-2012
[目的]环二鸟苷酸c-di-GMP是细菌中广泛存在的第二信使,能够调控多种细胞功能。c-di-GMP的合成与水解分别由含有GGDEF结构域和EAL结构域的蛋白催化。本研究针对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的GGDEF和EAL结构域相关蛋白进行基因组学分析,并对三个同时含有GGDEF和EAL结构域的蛋白(AZC_3085、AZC_3226和AZC_4658)进行功能研究。[方法]利用SMART数据库对含有GGDEF和EAL结构域的蛋白进行结构域预测。利用CLUSTALW程序对蛋白序列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突变株,并对突变株的细胞运动能力、胞外多糖合成、生物膜形成及与豆科宿主的结瘤等表型进行测定。[结果]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中一共存在37个GGDEF和EAL结构域蛋白。突变株△4658的运动能力较野生型有下降,但是其胞外多糖合成能力、生物膜形成能力和竞争性结瘤能力较野生型有提高。此外,实验结果表明突变株△4658的胞内c-di-GMP水平高于野生型。突变株△3085和△3226的各种表型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编码如此大数量的GGDEF和EAL结构域蛋白,表明c-di-GMP可能在其信号转导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具有GGDEF和EAL结构域的蛋白AZC_4658对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的运动能力、胞外多糖合成、生物膜形成及与宿主的结瘤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2.
陈慧  周莲  陈博  宋凯  郭晓春  何亚文 《微生物学通报》2019,46(11):2952-2962
【背景】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Xcc)是十字花科植物黑腐病的致病菌。Xcc中DSF (Diffusible signal factor)信号依赖的群体感应系统和RpfB介导的群体感应退出机制均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目的】分别检测18种氨基酸对DSF-家族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合成的影响,为研发新型生物防治方法提供思路。【方法】添加不同浓度的氨基酸到ΔrpfC菌株XYS培养体系中,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取样提取DSF信号分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DSF和BDSF浓度。【结果】18种氨基酸中,甲硫氨酸、色氨酸和胱氨酸能有效降低ΔrpfC菌株培养体系中DSF和BDSF水平,抑制效果与氨基酸浓度密切相关;3种氨基酸对DSF信号分子的抑制作用存在叠加效应;甲硫氨酸、色氨酸或胱氨酸不影响ΔrpfCΔrpfB双突变体菌株中DSF和BDSF水平。【结论】首次发现了甲硫氨酸、色氨酸和胱氨酸通过RpfB诱导Xcc退出群体感应状态。  相似文献   
103.
黄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2月、5月和8月对黄河入海口附近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工作涵盖3个季节2条断面的样品,分析了黄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采用CLUSTER聚类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并用AMBI和m-AMBI对底栖群落和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估。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2种,其中,多毛纲动物24种,软体动物14种,甲壳动物12种,鱼类1种,纽虫1种。多毛纲动物为该海域底栖群落的主要成分,占据了群落总种数的46.15%。从季节来看,物种数春季最高(38种),夏季则处于最低水平(16种)。群落丰度和生物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丰度在春季达到最高,为3 549.33 ind/m2,远高于冬季的256.67 ind/m2和夏季的100.67 ind/m2,其中扁玉螺(Neverita didyma)是丰度的主要贡献者,贡献了全年群落总丰度的75.44%。生物量春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在全年尺度上,甲壳动物的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japonicus)是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占据总生物量的49.86%。群落的季节变化也得到了群落CLUSTER分析与SIMPER分析结果的验证。这与黄河入海口附近底质不稳定,易受侵蚀、环境条件如盐度等具有明显季节差异,以及一定程度的人为扰动密切相关。AMBI和m-AMBI的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环境质量状况较好,仅受到了轻微扰动影响。  相似文献   
104.
福州地区对虾白斑病病毒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福州地区分离到一种高致病性的白斑病病毒,该病毒仅存在于细胞质中,完整的病毒粒子有囊膜,一端略圆,一端稍尖,直径约为80~100 nm,囊膜与核衣壳之间的间隙约为20~25 nm.该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含体,但有些可形成封入体.负染观察到的病毒核衣壳呈直杆状,但长度和直径相差较大,最长的病毒超过600 nm.这些特征与其它已报道的白斑病病毒有所不同,因此暂将它称为"对虾白斑病病毒福州分离株".  相似文献   
105.
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林地理分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泉水  阎洪  徐德应  王兵 《生态学报》1998,18(5):484-488
在红松林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IDRISI和专门计算机软件——生态信息系统GREEN,找出适宜红松林分布的地理气候参数区间,并以此确定了红松林适宜分布区,在此基础上,根据全球气候预测模型GCMs预测的2030年的气候变化结果,就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林地理分布的可能影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到2030年,因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适宜红松分布的面积将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仅占当前气候条件下适宜红松分布面积的3.4%,局部地区变化的情况是:在黑龙江省的西北部适宜红松分布的面积将有所增加;在辽宁省的西南部适宜红松分布的面积将有所减少。红松林现实分布区的南界将向北移动0.1~0.6个纬度,北界将向北扩展0.3~0.5个纬度,黑龙江省境内的红松林分布区的西界将向西扩展0.1~0.5个经度。我国适宜红松分布的面积将由当前气候条件下的2.9×107hm2,增加到3.0×107hm2。就当前气候变化影响预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6.
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要地理分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泉水  阎洪 《生态学报》1998,18(5):484-484
在红松林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IDRISI和专门计算机软件-生态信息系统GREEN,找出适宜红松林分布的地理气候参数区间,并以此确定了红松式适宜分布区,在此基础上,根据全球气候预测模型GCM。预测的2030年的气候变化结果,就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林地理分布的影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到2030年的气候变化结果,就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林地理分布的可能影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到203  相似文献   
107.
多糖在藻类富集微量元素中的作用及机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多糖在藻类富集微量元素中的作用及机理李志勇郭祀远李琳(华南理工大学轻工食品学院,广州510641)关键词藻类多糖微量元素生物富集生物吸附生物富集(bioenrichment)又叫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或生物积聚(bioaccu-...  相似文献   
108.
双CSTR耦合系统中乙醇发酵过程中的分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运用现代分岔理论方法,研究了双CSTR耦合系统中乙醇发酵过程中的多定态和振荡现象.计算结果表明,当入口糖浓度大于某值时,多定态普遍存在.同时振荡受到底物浓度S_0、两耦合反应器的体积比V_(12)及稀释率D的影响.同单CSTR相比,双CSTR加强了反应深度,并通过适当改变V_(12),产率可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9.
在人肝癌细胞7721中研究了酪氨酸蛋白激酶(TPK)和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剂[分别为表皮生长因子(EGF)和佛波酯(PMA)]和各种蛋白激酶抑制剂对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V(GnT-V)活力的影响,以探讨TPK和PKC对GnT-V的调节。结果发现,EGF或PMA处理细胞48h后,GnT-V的活力明显增高;蛋白激酶的非特异性抑制剂槲皮素和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在抑制TPK和PKC的同时,抑制GnT-V的基础活力,并完全阻断EGF或PMA对GnT-V的增高作用;TPK的特异性抑制剂Tyrphostin-25和PKC的特异性抑制剂D-鞘氨醇分别应用时,各自只能部分地取消EGF或PMA对GnT-V的诱导。但当Tyrphostin-25和D-鞘氨醇同时加入培养基中则可完全阻断EGF或PMA对GnT-V的诱导激活。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环己亚胺和蛋白激酶抑制剂作用相仿,不但可抑制GnT-V的基础活力,也可完全消除EGF或PMA对GnT-V的激活。以上结果提示EGF或PMA通过蛋白激酶调节GnT-V的酶蛋白合成,并且GnT-V受到膜性TPK和PKC的双重调节,其中m-TPK较m-PKC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内源性Orexin-A(OXA)对大鼠胃运动的中枢和外周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成年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禁食诱导大鼠合成内源性OXA。血浆OXA浓度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实验前大鼠注射OXA受体拮抗剂SB334867,观察内源性OXA的作用。迷走神经切断术用来观察迷走神经的介导作用。胃排空采用分光光度法测量,消化间期胃运动通过在胃窦部植入一应力传感器测量。Orexin前体(PPO)在胃和下丘脑组织的表达,采用蛋白印迹确定。结果:禁食18 h后,血浆OXA水平和PPO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在禁食36 h组达到最高水平(P0.01)。内源性OXA促进胃排空(P0.05),抑制消化间期胃蠕动(P0.05)。外周注射SB334867均能阻断上述胃动力效应(P0.05),但对PPO表达没有影响。迷走神经切断术不能阻断内源性OXA的介导作用(P0.05)。结论:禁食能诱导内源性OXA的合成,内源性OXA能加速胃排空,同时它又抑制消化间期胃蠕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