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2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7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探讨适合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BFF)的体外培养体系,采用常规组织块法和胰蛋白酶消化法原代培养BFF均获得了较多的成纤维细胞,但后者所得细胞的活力不如前者高,且死细胞也较多;传代或冻存成纤维细胞时用4℃预冷的胰蛋白酶室温下消化所得的细胞比37℃热消化的细胞更圆、更有光泽;跟踪32代的细胞冷冻复苏率均达70%~80%;染色体分析结果显示,二倍体细胞所占比例始终保持在80%~90%之间,各代细胞(5th、10th、15th)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 表明,组织块法原代培养、4℃预冷胰蛋白酶室温消化传代细胞的培养体系比较适合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相似文献   
82.
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兴起的新型学科,是从整体水平对蛋白质的综合分析。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应用蛋白质组学对它们进行研究,不仅可从蛋白质水平上揭示疾病的本质,还有助于全面探讨其病理机制,建立诊断标准,发现药物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83.
细胞外基质中的纤维连接蛋白可以使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受体聚集起来,引起RhoA介导的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导致细胞骨架的重组和细胞迁移的调节。然而,大部分纤维连接蛋白以可溶形式存在于血浆中,这些可溶性纤维连接蛋白是否有相似的效应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实验发现,向细胞培养液中加入可溶性纤维连接蛋白,可使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的RhoA由GDP结合的非活性形式转变为GTP结合的活性形式,与其底物结合的量增加,而α5β1整合素的抗体可以阻断这一活化过程;可溶性纤维连接蛋白可诱导细胞聚合体形式的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的形成。在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中,可溶性纤维连接蛋白可引起细胞从多角形向圆形的形态改变,α5β1整合素的抗体可阻断这一改变。以上结果显示可溶性纤维连接蛋白能与α5β1整合素结合并诱导RhoA介导的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84.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内包含一个强H-2d限制性Th表位P34。以该表位肽免疫BALB/c鼠,其脾细胞能够在体外识别重组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剔除实验表明应答细胞几乎完全是CD4+ T细胞,证明P34表位肽能有效诱导产生特异性Th细胞。以P34肽初免小鼠,再以包含该表位的重组戊型肝炎病毒抗原(E2)免疫,结果表明,10μg、 20μg E2免疫组在免疫后第1周即有部分小鼠产生抗体,到第3周所有小鼠均能够产生抗体;而对照肽P18初免的小鼠,以20μg E2加强免疫亦无法诱导小鼠产生抗体。这表明,Th表位肽P34初免诱导产生的Th细胞能够有效促进小鼠对携带该表位的载体蛋白的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85.
以H5N1禽流感病毒株Ck/HK/Yu22/02作为抗原,应用常规杂交瘤技术和血凝抑制实验筛选出抗H5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的单抗8H5,单抗8H5经免疫荧光鉴定具有很好的H5特异性.选择33株2002~2006年不同地域,不同宿主中分离的不同遗传变异亚系的H5N1病毒代表株,对单抗8H5分别进行血凝抑制实验及中和试验分析,结果显示单抗8H5对所有H5亚型病毒均有较强反应,而对非H5亚型标准病毒株均不反应,说明8H5是一株广谱性抗H5特异性中和单抗,并提示单抗8H5的HA识别表位可能是一个相当保守的中和表位.并且单抗8H5双抗夹心系统的初步评价显示了其在诊断应用上的前景.  相似文献   
86.
目的动态观察1型糖尿病大鼠肾小球足细胞及粘附分子α3β1整合素表达的时相变化,探讨α3β1整合素与足细胞减少,蛋白尿发生的关系。方法以1型糖尿病大鼠为动物模型,于第2,4,6,8,12周以肾小球足细胞表面标志物肾母细胞瘤抑制基因(Wilm’Stumorl,WTl)水平检测足细胞密度变化,同时以免疫比浊法检测大鼠24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RT—PCR法测定各组大鼠肾皮质α3β1整合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大鼠从2周起出现明显的足细胞密度减低,24h尿量和尿微量白蛋白增加,4周开始出现血尿素氮升高,8周开始出现血清肌酐升高,并且随着病程进展,足细胞密度和24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变化更加明显。α3β1整合素mRNA水平从第2周起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在4周、8周和12周并没有呈现持续的减少。结论在糖尿病肾病早期,α3β1整合素水平降低可能是导致足细胞减少和蛋白尿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随着糖尿病病程进展,可能有其他机制参与,从而导致了糖尿病肾病足细胞减少、蛋白尿发生和肾小球损伤的进展。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观察苦参素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单核巨噬细胞(MC/MP)浸润,MCP-1及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行单侧输尿管结扎(UUO)建立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实验分为3组:假手术组,UUO组,苦参素治疗组。治疗组在UUO的基础上每天以苦参素100mg/Kg腹腔注射。各组于术后第14d分别处死5只大鼠。用PAS及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肾间质ED-1阳性的MC/MP细胞浸润,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Ⅰ型胶原(ColⅠ)的表达。结果 苦参素治疗组肾间质MC/MP细胞浸润数及MCP-1,ColⅠ的表达显著低于UUO组,肾小管变性和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也明显减轻。结论 苦参素可下调UUO大鼠肾间质MCP-1的表达,减少MC/MP细胞浸润,减轻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88.
脱氮菌株P6的分离鉴定及其处理氨氮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帆  荚荣  查诚 《生物技术》2007,17(5):64-68
目的:从污水处理池的污泥中分离得到去除氨氮效果较好的菌株,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去除氨氮的最佳条件的研究。方法:根据维诺格拉斯基柱法分离出几种纯菌株,选取其中脱氮效果较好的一株,经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其分类地位。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该菌生长的影响,用滴定法测定不同条件下其对氨氮的去除率。结果:获得一脱氮菌株P6,初步推测该菌为产碱杆菌。其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9℃,初始pH值7.5以及摇床(100r/min)培养,且在温度29℃、废水的初始pH值11、接种量与废水体积的比例为1.2g/150mL、添加乙酸钠浓度为0.1%、废水的氨氮浓度为600mg/L和摇床(100r/min)的条件下,3d后该菌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45%。结论:P6菌有一定的去除氨氮能力,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9.
周明辉  荚荣 《微生物学通报》2015,42(9):1671-1678
【目的】采用Plackett-Burman Design (PBD)与均匀设计(Uniform Design, UD) 优化玫瑰色微球菌(Micrococcus roseus)固定化脱氮的条件,以提高其脱氮性能。【方法】选择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与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作为固定化细胞材料,研究其成球方式与性能,应用PBD对9个影响脱氮效果的因素进行显著性检验,筛选出PVA、SA、温度、菌液接种量、菌球量5个显著性因素(P<0.05)。采用UD对5个显著因素进行条件优化,优化数据通过Minitab与Matlab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并建立二阶多项式模型。【结果】最优脱氮条件为PVA 9.6%、SA 2.2%、温度33.4 °C、菌液接种量8%、菌球量500个/100 mL,连续脱氮72 h,最高脱氮率达到60.9%。【结论】PBD与UD的联合使用能够在显著因子筛选与寻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连续脱氮试验表明,玫瑰色微球菌去除氨氮主要通过同化、硝化与反硝化途径。  相似文献   
90.
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类肠道是一个多元化和充满活力的微生态系统,它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目前生命科学和医学的研究热点。人类肠道拥有100万亿近1 000-1 150种细菌,在这个空间中它们与人类相互作用,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又伴随着潜在的威胁。本文详细论述了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益生菌对肠道菌群和健康的影响,以及研究肠道菌群的最新方法,为我国开展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提供部分参考,同时让人们更加了解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