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27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光质对水稻幼苗超弱发光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长在不同光质下的水稻幼苗叶片的超弱发光(UBE)随着其生长进程不断增强,光质对UBE有显著影响,生长在白光下的水稻幼苗的UBE明显高于生长在红光或蓝光下的水稻幼苗的UBE,而红光和蓝光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同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变化也是白光处理的水稻幼苗GS活性明显高于红光和蓝光处理,而后两者之间也无显著差异.表明光质对水稻幼苗UBE和GS活性的影响是相似的,可能与叶绿体的发育和光合作用有关.讨论了超弱发光的生物学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2.
光质对水稻幼苗超弱发光和谷氨酸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红  邓江明 《生命科学研究》1998,2(2):109-112,117
生长在不同光质下的水稻幼苗叶片的超弱发光随着其生长进程不断增强,光质对UBE有显著影响,生长在白光下的水稻幼苗的UBE明显高于生长在红光或蓝光下的水稻幼苗的UBE,而红光和蓝光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P物质(substance P,SP)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腹腔镜及病理证实的EM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20例,与其配对的在位子宫内膜组织10例以及因非EM(子宫肌瘤)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或肌瘤核除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中S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和比较术中盆腔粘连发生情况。结果:SP在EM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在位子宫内膜及非EM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80%、20%,异位子宫内膜和在位子宫内膜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1.0),但均高于非EM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4);EM组盆腔粘连的阳性率高于非EM组,EM患者异位子宫内膜中SP阳性组盆腔粘连阳性率高于SP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2),非EM患者正常子宫内膜中SP阳性组盆腔粘连阳性率与SP阴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1)。结论:SP在EM的异位子宫内膜和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上调,并与EM合并盆腔粘连有关,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靶血管长病变(病变>25 mm)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2010年6月因STEMI就诊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并急诊行PCI处理的患者442例,以靶病变长度分为两组,即≤25 mm为短病变组(n=235)和>25mm为长病变组(n=207),均急诊行PCI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基线资料、术中资料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辅助措施(临时起搏、IABP、血栓抽吸装置)应用情况,术后30天、2年电话或临床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短病变组比较,长病变组吸烟者更多(81.6%vs 62.6%,P=0.000);以三支病变偏多(34.8%vs 24.7%,P=0.037);多枚支架使用率更高(1.47±0.63 vs 1.04±0.28,P=0.000),平均支架总长度显著增加(29.80±7.02 mm vs 22.95±5.58mm,P=0.000),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及辅助措施应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天及2年随访MA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急诊PCI治疗的STEMI短病变患者对比,长病变患者虽然病变复杂,多枚支架使用率高,平均支架总长度增加,但术中并发症、30天、2年内MACE与短病变患者相当,提示在以药物洗脱支架为主的介入治疗时代,急诊PCI处理STEMI靶血管长病变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60 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组,60 例 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F-36 生存质量评价量表,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SF-36 量表各维度评分;分析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 结果:①观察组SF-36 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Pearson 单因素分析, SF-36 量表综合得分在性别、职业、病程、治疗前景、内科慢性疾病数、10m 步行速度及K-L 分级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0.01);③经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病程(beta=0.772,S.E.=0.689,Wald=34.027,P<0.05,OR=1.99)、治疗前景(beta=0.778,S. E.=0.542,Wald=55.638,P<0.05,OR=1.88)、内科慢性疾病数(beta=0.929,S.E.=0.301,Wald=12.382,P<0.05,OR=1.72)、10m 步行速 度(beta=0.661,S.E.=0.381,Wald=19.929,P<0.05,OR=1.69)及K-L 分级(beta=0.992,S.E.=0.526,Wald=28.371,P<0.05,OR=2.31)为影 响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危险因素。结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差于健康者,病程、治疗前景、内科慢 性疾病数、10m步行速度及K-L分级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6.
合贝爽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合贝爽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而住院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合贝爽治疗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合贝爽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每组35例患者,持续用药治疗2周后,分析比较各组临床症状的缓解或消失情况。结果:合贝爽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心电图(ST-T改变)、早搏、心悸、胸痛、胸闷等主要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产生不良反应率偏高。结论:合贝爽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虽可显著缓解心绞痛发作症状,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副作用,用药时需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7.
餐厨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减量菌种的筛选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雨霁  王娜  杨宁  史吉平  刘莉 《微生物学通报》2022,49(11):4513-4524
【背景】随着餐厨垃圾产生量的逐步提高,如何实现其快速降解,成为餐厨垃圾处理亟待解决的问题。餐厨垃圾的高温好氧生物减量技术是一种可以快速降解餐厨垃圾的有效方法。【目的】筛选能够适应餐厨垃圾环境且具有高效降解餐厨垃圾中有机物能力的菌株,以提高餐厨垃圾的降解效率和减量效果。【方法】采用温度梯度耐受性实验和餐厨垃圾浸出液高油高盐耐受性实验进行菌种初筛,并利用产酶培养基复筛及餐厨垃圾生物减量实验验证。【结果】通过初筛、复筛和功能验证,最终获得4株生物减量效果优良的菌株N3-1、C7、N3-3和G6-1,其对餐厨垃圾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VS)的降解率分别为36.95%、33.23%、32.83%和31.91%,是对照组的3.02、2.71、2.68和2.61倍。经鉴定,这4株菌分别属于热嗜油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thermoleovorans)、史氏芽孢杆菌(Bacillus smithii)、热解木糖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caldoxylosilyticus)和立陶宛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lituanicus)。【结论】筛选出的4株菌均具有较强的餐厨垃圾原料适应性和高效的生物降解能力,为开发餐厨垃圾高温好氧复合菌剂奠定了基础,并为实现餐厨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8.
秦岭山地碳中和空间服务范围及其模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新萍  李晶  余玉洋  邓晨晖 《生态学报》2022,42(23):9431-9441
在当前碳中和背景下,秦岭山地碳中和的量化及其空间服务范围的测算对于碳中和合理规划和快速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IUEMS (Intelligent Urban Ecosystem Management System)系统对秦岭山地的固碳量进行核算,利用DMSP/OLS (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和NPP-VIIRS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夜间灯光数据和各地市的能源消耗数据通过模型拟合对秦岭山地碳排放量进行空间量化,基于固碳量和碳排放量得到秦岭山地空间碳中和量。利用PLUS (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模型模拟了2030和2050年的碳中和空间分布,结合常见气体扩散系数计算得到常温常压下秦岭山地碳中和对周边区域的服务范围。结果表明:2000-2020年秦岭山地固碳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大部分区域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固碳速率呈正向趋势,空间上秦岭山地中西部区域固碳量整体较大;对秦岭固碳量影响较大的地形特征为海拔1200m左右、斜坡、半阳坡和半阴坡;研究区内碳排放量空间上整体较低,碳排放低值区面积占到了秦岭总面积的90%,碳排放较大区域主要位于秦岭北坡的城区区域,时间上碳排放量最大值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2000-2050年秦岭山地碳汇服务范围为174-262.63km,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逐渐扩大趋势,2030年后其扩大程度将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89.
酸铝胁迫是限制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子,严重制约了我国酸性土壤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植物抵御酸铝胁迫的形式复杂多样,如分泌有机酸、提高根际pH、分泌黏液、细胞壁对Al3+的固定、有机酸对细胞溶质中Al3+的螯合与液泡区隔化等。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常规生理特征分析,缺乏深入的分子生物学解析。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外植物适应酸铝胁迫机理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从酸铝胁迫对植物生长与生理代谢的影响、植物适应酸铝胁迫最主要的两种生理机制(Al排除机制、Al耐受机制)以及分子水平上调控相关耐铝基因进行了综述。最后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深入揭示植物适应酸铝胁迫的机理以及挖掘适于酸土生长的优质作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
【目的】抗反转录病毒疗法(ART)能够有效控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的复制,但是不能将其完全清除。至2012年底,全球仍有3 500万HIV-1感染者,同年约160万人死于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及其相关疾病。HIV-1感染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机体内HIV-1潜伏储存库(Reservoir)的存在。HIV-1潜伏储存库主要由CD4+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构成,与CD4+T细胞相比,目前研究者对单核巨噬系细胞中HIV-1病毒复制机制尚不明了,且缺乏适宜的研究体系。因此,为探讨单核细胞活化或分化信号对HIV-1复制的影响,我们建立了旨在研究HIV-1前病毒转录调控机制的人单核巨噬细胞系模型。【方法】构建env区域移码突变和nef区域携带EGFP或Nano Luc报告基因的HIV-1 NLn GFP-Kp或NLn Nano Luc-Kp重组病毒,分别感染2种人单核细胞系THP-1或U937细胞。通过有限稀释法制备单克隆细胞系,利用流式细胞术或Nano Luc荧光素酶活性分析检测报告基因的表达。筛选EGFP或Nano Luc阴性表达的细胞克隆,经激活剂佛波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刺激后鉴定潜伏感染的细胞克隆。【结果】研究中鉴定了4个HIV-1潜伏感染的细胞克隆。其中2个是表达EGFP的THP-1克隆,2个是以Nano Luc为报告基因的U937克隆。这些克隆在PMA刺激处理后皆有报告基因的表达,而在恒态条件下未检测到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4个HIV-1潜伏感染的人单核细胞系克隆,该模型有助于理解单核巨噬系细胞的HIV-1病毒复制机制,可能成为进一步研究HIV-1前病毒转录调控机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