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2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21篇
  1976年   15篇
  1975年   20篇
  1974年   14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01.
1 哈尔滨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产业领域及概况 1.1 哈尔滨市经济社会概况 哈尔滨是一个以工业为主体、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城市,经过多年发展.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领域不断拓宽:财税金融方面呈现良性发展趋势;市场消费升级加快,消费热点突出。哈尔滨市逐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汽车和食品为五大支柱产业的行业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预计2007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20.5%,其中出口增长29.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16.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哈尔滨市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为我市建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2.
浙江近海春、夏季蟹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5年4月和7月浙江近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 分析了春、夏两个季节浙江近岸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 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 同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蟹类群落变化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浙江沿岸海域春、夏季共捕获蟹类28种, 隶属于11科19属, 调查海域蟹类主要以暖水性种类占优势; 春季优势种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 夏季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和双斑蟳; 两个季节蟹类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244.38 和585.60 kg/km2, 中北部海域资源密度高于南部海域; 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 蟹类群落多样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蟹类群落的影响可得: 春、夏季浙江近岸蟹类群落分别处于严重干扰和中等干扰状态; 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 在进行对应分析的9个环境因子中, 水深为影响研究海域春夏两季蟹类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 盐度(表层和底层)为影响蟹类分布的次要环境因子, 其他环境因子也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蟹类群落分布。  相似文献   
103.
采用富集筛选法从绞股蓝根中筛选得到6株具有ACC脱氨活性的细菌,其中菌株JDG-6、JDG-7、JDG-14、JDG-16、JDG-23均具有较强的分泌铁载体能力,但菌株JDG-32没有产铁载体能力。抑菌试验结果显示,菌株JDG-6、JDG-7、JDG-14和JDG16对一种或多种供试菌有抑菌作用,其中菌株JDG-14能抑制大肠埃希菌、藤黄八叠球菌和白色念球菌的生长。促生试验表明,菌株JDG-6、JDG-7和JDG-14均能促进水稻幼苗根的伸长,其中菌株JDG-14的促生作用最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水稻幼苗的根长和根鲜重分别增长了26%和21%。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JDG-6、JDG-7、JDG-16和JDG-23属于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菌株JDG-14为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而菌株JDG-32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JDG-6、JDG-7和JDG-14均具有ACC脱氨酶活性和抑菌活性的促生菌,具有农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4.
105.
由清华大学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联合举办.新加坡化学工程研究院协办的“第一届国际研究生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及生物医学研讨会”( 1 st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ymposium on Biotechnology, Bioengineering and Biomedical Science, IGS3BS-1 )于2009年3月22日在清华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06.
2009年2月25日.在北京友谊宾馆,“新时期我国生物安全战略与法规研究”咨询项目的基础材料组启动会议由杨胜利院士主持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以及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要布置了“生物安全战略与法规研究基础材料组”课题组的工作任务,并就分工和具体工作计划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积累西藏小型猪心脏和呼吸系统的组织学资料,对西藏小型猪在相关生物学研究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西藏小型猪心脏和呼吸系统各脏器固定于10%中性甲醛溶液中,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西藏小型猪心脏壁厚,心内膜下浦肯野纤维粗,束细胞大而清晰,排列规则;心肌纤维粗大,排列紧密,横纹较模糊,润盘少且不清楚,肌间血管丰富;心外膜较厚。西藏小型猪鼻黏膜较厚;气管和支气管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排列紧密,纤毛粗而长,黏膜下腺体量少;肺支气管周围无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尘细胞极少,肺泡壁和肺间质血管较丰富。结论西藏小型猪心脏、呼吸系统表现出高原动物组织学特点,其这种特点对今后西藏小型猪实验所涉及的组织学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西藏小型猪肾脏的组织结构,为其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西藏小型猪肾脏标本投入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24 h以上,修块,冲洗,脱水,透明,包埋,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拍照。结果西藏小型猪的肾与人肾一样呈长而扁的菜豆形,是表面光滑的多乳头肾,肾的表面有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肾实质可分为皮质和髓质,由数百万个肾单位和泌尿小管组成,其间由少量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等构成肾间质。结论西藏小型猪的肾脏结构比犬和猴更接近于人类,在异种器官移植、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生物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比较体内外增殖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蛋白、天然粘附蛋白Cp39和重组粘附蛋白rCp39对小鼠的交叉保护作用。【方法】用NaCl提取法制备鸡胚尿囊液和DSA培养基增殖的C48-3株荚膜蛋白,并用电洗脱方法纯化Cp39蛋白,将rCp39蛋白以可溶形式表达在大肠杆菌BL21后,用Amylose Resin亲和层析柱纯化。分别以100μg剂量的鸡胚尿囊液增殖菌体荚膜蛋白、DSA培养基培养菌体荚膜蛋白、纯化的Cp39蛋白和rCp39蛋白通过皮下注射各试验组小鼠,生理盐水为对照组,第二次免疫后2周分别以A:1型菌C48-3株(6.7×102cfu)和A:3型菌C51-3株(1.1×103cfu)进行攻毒试验。采集免疫后小鼠血清,用ELISA法检测抗体水平,并计算免疫保护率,来评价4种抗原对小鼠的交叉保护效果。【结果】SDS-PAGE结果显示,体内外增殖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蛋白的条带和分子量相似,且体内外表达的Cp39蛋白的分子量相同;ELISA结果表明Cp39免疫组小鼠和rCp39免疫组小鼠血清rCp39蛋白特异性抗体的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保护试验表明,体外增殖菌体荚膜蛋白免疫组小鼠对同源C48-3株和异源C51-3株攻毒的保护率分别为100%和60%,鸡胚尿囊液增殖菌体荚膜蛋白免疫组小鼠、Cp39免疫组小鼠和rCp39免疫组小鼠对同源C48-3株和异源C51-3株攻毒的保护率分别为100%和80%。【结论】粘附蛋白Cp39是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蛋白中的主要交叉保护抗原,可以作为禽霍乱亚单位疫苗。  相似文献   
110.
1什么是太空诱变育种 自1987年以来,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飞船搭载了各种植物种子、微生物菌种、动物等生物材料进行太空生命科学的研究。太空诱变育种是利用返回式卫星等所能到达的空间环境对生物体诱变作用产生的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一种新型的诱变育种方法,称为航天诱变育种或空间诱变育种也称太空诱变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