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田宇  杜娟  李尚伟  李娇  王爽 《昆虫学报》2016,(6):602-612
【目的】海藻糖酶(trehalase,Tre)是昆虫体内海藻糖代谢的一个关键酶,包括可溶型(Tre1)和膜结合型(Tre2)两种类型,在昆虫发育和能量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克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海藻糖酶基因(Cm Tre),解析其在稻纵卷叶螟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分析该基因及酶蛋白的分子特征。【方法】通过稻纵卷叶螟转录组数据结合RACE技术,克隆稻纵卷叶螟Cm Tre的全长c DNA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解析Cm Tre在稻纵卷叶螟不同发育阶段及成虫不同组织部位的m RNA表达模式。【结果】获得两种类型的稻纵卷叶螟Cm Tre基因,即可溶型海藻糖酶基因Cm Tre1和膜结合型海藻糖酶基因Cm Tre2。Cm Tre1的全长c DNA长度为2 364 bp,开放阅读框长1 704 bp,编码567个氨基酸;Cm Tre2的全长c DNA长度为2 079 bp,开放阅读框长1 923 bp,编码640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m Tre前端有一个信号肽,Cm Tre1无跨膜结构,Cm Tre2有一个跨膜结构。同源性和聚类分析表明,Cm Tre1和Cm Tre2的氨基酸序列与竹蠹螟Omphisa fuscidentalis海藻糖酶Tre1和Tre2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最高,分别为74%和79%。同源建模预测结果显示,Cm Tre1的三维分子结构包含19个α螺旋和2个β折叠片;Cm Tre2的三维分子结构含有23个α螺旋,没有β折叠片。RT-q PCR结果显示,Cm Tre在稻纵卷叶螟整个发育历期都有表达,在成虫期表达水平最高,在整个幼虫期都有相对稳定的表达;Cm Tre1在蛹期表达水平最低,Cm Tre2在5龄幼虫时期表达水平最低。Cm Tre在所检测的成虫组织(中肠、体壁、马氏管、头、卵巢、脂肪体、肌肉和精巢)中均有表达;Cm Tre1在中肠和体壁中的表达水平较高,Cm Tre2在肌肉和中肠中的表达水平较高。【结论】本研究克隆了稻纵卷叶螟两种类型的海藻糖酶基因,分析了其基因特征和表达模式。研究结果为阐明海藻糖酶基因的功能进而以海藻糖酶基因为靶标防治害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丛枝菌根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涛  杜娟  郝志鹏  张莘  陈保冬 《生态学报》2012,32(22):7169-7176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对于植物适应各种逆境胁迫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有关菌根共生体对植物抵御干旱胁迫的积极作用已有较多文献报道:无论在植物个体层面——AM调节植物水分生理,还是在生态层面——干旱条件下菌根真菌和宿主植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人们都已有一定的认识。然而,目前对于菌根植物适应干旱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综述了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从干旱胁迫相关植物基因入手,讨论了AM对晚期胚胎富集蛋白(LEA)、脯氨酸合成限速酶△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水孔蛋白(MIPs),及脱落酸合成途径重要酶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NCED)编码基因的可能调控机制,旨在揭示AM共生体提高植物抗旱性的分子基础和实质贡献,同时通过分析当前研究工作薄弱之处及未来研究热点,期望推动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3.
覃靖  郑陈光  杜娟  陈科  田晓先  相蕾  孙亮  杨泽 《遗传》2009,31(2):142-146
为了探讨异常染色体核型在临床生育不良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生育结局的关系, 采用常规方法制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 经G显带, 对 5 774例临床生育不良者做了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检查出异常核型550 例。其中三体核型 255 例占 46.36%, 相互易位 91 例占 16.55%, 染色体倒位 85 例占 15.45%, 染色体缺失 81 例占 14.73%, 罗伯逊易位21例占3.82%, 短臂增加7例占1.27%, 大丫6例占1.09%, 随体异常4例占0.73%。其中 32 例为首次报道的新核型。其临床结局有流产、不育、先天畸形等。结果表明携带异常核型染色体, 可能是影响生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4.
大麦麦芽总黄铜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比色法和标准曲线法测定了国内外63份大麦品种子粒总黄酮和发芽后总黄酮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麦中总黄酮含量(mg/100g)有差异,发芽子粒(59.7±1.10)高于未发芽子粒(51.4±0.87);未发芽品种中:裸大麦(56.3±0.97)高于皮大麦(50.0±0.79),多棱大麦(54.4±0.91)高于二棱大麦(51.1±0.81);发芽品种中:裸大麦(63.2±1.64)高于皮大麦(58.7±0.89),二棱大麦(60.0 4±1.00)高于多棱大麦(57.9±1.60),其中发芽大麦青海黄(79.7±0.98)、澳选2号(83.5±0.36)、甘啤3号总黄酮平均含量高,变异系数分别12.98%、11.98%、4.76%.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选育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大麦品种提供了资源和方法.  相似文献   
35.
新银合欢品种抗榕片圆蚧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引进新银合欢品系6个品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同一时间、同一林地内种植,5年后经调查比较,结果表明,新银合欢6个品种抗榕片圆故的能力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以K156最强,K191最差,排序为:K156>K67>K45>K192>K8>K191。K156是金沙江干热河谷抗虫、速生、丰产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36.
桂敏  曾亚文  杜娟  普晓英  申时全  杨树明  张浩 《遗传》2006,28(8):972-976
2004年在海拔1916m昆明两种冷害(水温19.5±0.7℃,低田温冷泉水温17.8±1.1℃)、阿子营冷害(海拔2150m,水温18.2±0.22℃)条件下对5个亲本及其25个近等基因系进行耐冷性鉴定,用Statistica对17个农艺性状进行形态聚类和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已培育的穗期耐冷性NILs与轮回亲本十和田的形态极为相似,但与耐冷性相关的性状(穗颈长、实粒数、结实率、花药长和花药体积)有明显的差异;(2)从78个SSR标记筛选出了7个标记在十和田和NILs间存在多态性, 其中RM7452标记与耐冷基因连锁,各个近等基因系间遗传背景相似,但与十和田耐冷性差异大,证明了这些NILs是水稻穗期耐冷基因精细定位和克隆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37.
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耐低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引言磷是作物的必需性营养元素,人类将面临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磷素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17].土壤普查结果表明,全国有59%以上的土壤缺磷[1].为了提高作物产量,生产中通过施用磷肥来解决土壤缺磷的问题.由于磷肥利用率低,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21,26].发掘水稻利用磷的内在潜力,培育磷高效利用新品种,可减少磷的施用量.近年来,野生或地方稻绿色基因发掘及改良进展显著,如资源高效利用[22~24]、高产基因[3,20,27]和抗性基因[2,13]等,利用植物基因型间磷元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筛选和培育磷高效基因型作物…  相似文献   
38.
39.
目的:减少胸腔积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节约医疗资源,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法:823例胸腔积液患者给予抗返流引流袋连接胸腔闭式引流细导管装置,系带根据患者活动场所来固定于床边或者病员服上面。结果:全部病例应用抗返流引流袋应用于细导管胸腔闭式引流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抗返流引流袋装置使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术后护理工作大大简化,易于护理人员更换及临床观察,且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0.
研究云南地方大麦功能成分含量的遗传变异有助于大麦保健功能开发及功能型品种的改良。分析了236份云南大麦地方品种籽粒中抗性淀粉、总黄酮、生物碱及γ-氨基丁酸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大麦品种及棱型、籽粒颜色、皮裸类型之间4种功能成分的变幅和变异系数均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抗性淀粉和总黄酮含量在多棱与二棱、紫粒与黄粒类型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生物碱含量在多棱与二棱类型之间达极显著差异;γ-氨基丁酸含量为皮与裸类型之间差异极显著。236份地方大麦品种按快速聚类法可聚为10大类群,以第4和第8 类群较好;第1与第7类群间距最大,而第1与第10类群的类间距最小;从中筛选出16份性状优良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