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5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86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5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5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多齿足帝盖蕨孢子的离体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92.
雀形目高级阶元分类与起源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雀肜目鸟类高级阶元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的研究进行了简要概述.经典分类与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建立的分类系统在高级阶元(总科)有较大差异,但科级的分类基本一致.在雀形目鸟类起源研究方面,古生物学研究结果认为其起源于劳亚古陆;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则认为其起源于冈瓦纳古陆.由于化石的证据与"分子钟"的推测年代相差较大,因此对雀形目鸟类的起源还存在争议,但是目前的研究更倾向于"冈瓦纳起源"假说.  相似文献   
993.
家兔新型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的建立及其动态观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为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提供非球囊扩张和动脉造影的简单易行的新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日本大耳白兔 18只 (含正常组 6只 ) ,用电刺激血栓形成仪刺激颈总动脉并在术后高脂饲料喂养 6周 ,模型分别于术后 3天、1周、3周、6周处死颈总动脉取材 ,常规病理切片行HE、弹力V G染色 ,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术后 1周内动脉有血栓形成 ,内皮剥脱和部分内弹力板断裂 ,内皮细胞增生 ,中膜局部平滑肌细胞有少量水肿、消失 ,外膜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术后 3周以上则内膜明显增生 ,内膜下脂质沉积 ,中膜平滑肌细胞核有轻度减少 ,纤维组织及基质增生 ,以损伤部位更明显 ,外膜刺激部位有轻度增厚。术后 6周 6只动物颈总动脉均形成管腔狭窄。结论 用电刺激加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可成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动物模型 ;该模型的病理表现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相似 ,且避免了二次球囊造模法形成的血管盲端  相似文献   
994.
ERα与Sp1相互作用激活LRP16启动子转录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已报道的LRP1 6启动子序列 (2 6kb) ,采用PCR反应获得 6个启动子 5′删除突变体 ,分别插入pGL3 Basic载体 ,构建 6种 5′缺失报告基因表达载体 (pS1 ~pS6) .分别与ERα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MCF 7细胞 .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测定荧光素酶活性 ,以明确LRP1 6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域中的雌激素反应序列 .结果显示 ,pS1 ~pS6均有雌二醇反应性 .进而对pS5的 3′端缺失分析发现LRP1 6基因翻译起始位点上游 - 2 1 4至 - 2 5 1位置的序列具有雌激素应答 ,序列分析发现该片段序列中包含了一个供转录因子Sp1结合的GC富含位点和一个ERα反应元件的半位点 (1 2ERE Sp1 ) ,进一步突变分析显示这两个元件均为雌激素反应性所必需 .以含这两个顺式元件的序列 (- 2 5 3bp至 - 2 2 4bp)作为探针 ,超级迁移凝胶电泳试验结果表明了ERα和Sp1蛋白均可以和探针结合 .研究发现了雌激素上调LRP1 6基因表达的一个增强子元件— 1 2ERE Sp1 ,ERα和Sp1蛋白需要与DNA结合形成复合体 ,通过其相互作用激活转录  相似文献   
995.
棉铃虫羧酸酯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对杀虫剂抗性的产生机理,本文通过RT PCR和RACE方法首次从棉铃虫中肠中克隆了一个羧酸酯酶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包含一个1 794 bp的开放读码框,129 bp的5′UTR和139 bp的3′UTR区域。该基因编码597个氨基酸, 推测编码蛋白质的等电点pI为4.92,分子量为67.1 kD,GenBank登录号为EF547544。通过对氨基酸的同源性分析表明,该羧酸酯酶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羧酸酯酶的同源性最高,达60%。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中肠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脂肪体和生殖腺中表达量较低,在头部则不表达。推测该羧酸酯酶基因可能主要参与棉铃虫对外源物质的解毒代谢。  相似文献   
996.
2,4-D、BA对人参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参芽胞、二年生人参根、实生苗(茎、叶)为外植体研究了体细胞胚的发生条件,并对其发生过程中可溶性蛋白、相关酶活性及内源激素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MS+2,4-D4.0mg/L+BA0.2mg/L;在MS+2,4-D1.0mg/L+KT0.2mg/L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可获得胚性愈伤组织;在无2,4-D的培养基上可诱导出胚状体。将胚状体转入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上继续培养,之后转入1/2MS培养基上获得再生植株。在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可溶性多糖和可溶性淀粉含量在早期胚时较低,可溶性蛋白含量、POD及PPO活性在早期胚时最高;IAA在早期胚时期含量最高,在成熟胚时期ABA含量最高,而ABA/IAA比值在成熟胚时较高,利于体细胞胚的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997.
作为替代能源之一的生物柴油已日益受到欧美及亚洲一些能耗大国的重视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仅欧洲诸炼油厂利用油菜籽、大豆及其他能源植物2006年就生产出生物柴油14亿加仑(1加仑=3.78541L,下同),当年全球用于生物柴油的支出达17亿美元,至2020年将达到260亿美元。但亚洲与欧美在发展生物柴油方向侧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998.
The cDNA fragment encoding caffeic acid 3-O-methyltransferase(COMT) in Chinese white poplar (Populus tomentosa Carr.) was isolated and cloned by RT-PCR technique. The size of the cDNA fragment is 1 080 bp, which almost covers the whole cDNA-encoding region. Authors’ cDNA fragment in P. tomentosa shares 98.7% homology with the reported corresponding cDNA in the P. tremuloids at nucleotide level, 99.4% homology at amino acid level, respectively. The analysis of Northern dot hybridization showed that COMT is expressed specifically in the developing secondary xylem of stem during the season of xylem differentiation, which means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gene expression for a monolignol biosynthetic enzyme and seasonal regulation of xylem development in woody plant.  相似文献   
999.
1000.
为研究肝癌患者组织样本中HBV DNA核心启动子区(BCP区)和前C区(Pre C区)的基因突变多样性及其突变规律。收集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2015年收治的192例HBV阳性的肝癌患者组织样本,PCR扩增HBV BCP/Pre C区DNA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从测序失败的样本中随机抽取21例,采用构建单克隆文库后测序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7.89%(72/190)的HBV阳性肝癌患者体内HBV病毒因呈现多种突变株混合感染的特点而导致PCR产物直接测序失败,经单克隆测序揭示,每一例失败样本的HBV DNA准种池中至少有2~11种突变株共同存在;突变株中缺失突变和插入突变的发生率高达80.95%;其它突变形式按照频率从高到低分别为A1762T/G1764A双突变90.48%,G1756C/T1803A/Δ(1 757~1 765)/Δ(1 824~1 832)四联突变80.95%,T1753C/A1762T/G1764A三联突变57.14%,A1762T/G1764A/G1896A三联突变42.86%,G1756C/Δ(1 757~1 765)双突变28.57%,T1753C/A1762T/G1764A/G1896A四联突变23.81%。由此可见,肝癌患者体内HBV病毒具有BCP/Pre C区DNA突变的多样性,这些缺失与插入突变是导致序列移码与PCR产物测序失败的直接原因。研究结果为HBV持续感染及基因突变检测、相关机制研究和个体化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