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季节性繁殖是限制绵羊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季节性繁殖分子机制的深入解析是提高绵羊休情季节发情配种率的前提。研究发现,长光照与短光照条件下绵羊季节性繁殖通路中出现一系列相关信号分子变化及细胞形态学改变。基于季节性繁殖分子机制,研究者已研发出若干休情季节诱导母羊发情配种的技术或方法。本文从季节性繁殖分子机制方面总结了上述光照信号分子及垂体和下丘脑组织中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特征,及休情季节诱导母羊发情配种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其利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能够提高休情季节配种率的绿色高效的新型技术。  相似文献   
12.
实验研究不同剂量(100、500和1000μL)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液、解淀粉芽孢杆菌代谢产物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及代谢产物混合液3种组合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其代谢产物和两种的混合液对三...  相似文献   
13.
【背景】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蚕业生产危害巨大的蚕病,该病病原是蚕种生产唯一检疫对象,而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种类多、来源复杂,给蚕种生产微粒子病的防控增加了难度。【目的】研究一株从蚕种检疫样品中分离的微孢子虫(命名为GXM15)的致病性和分类地位,鉴定并分析其来源,完善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分类和数据库,为蚕种生产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生物试验方法测定GXM15微孢子虫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和胚种传染率;显微镜观察GXM15微孢子虫孢子形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GXM15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采用PCR扩增、T克隆和测序获得GXM15微孢子虫的SSU rRNA基因和ITS片段DNA序列,并利用MEGA 5.0和DNAstar软件构建GXM15微孢子虫的系统发育树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GXM15微孢子虫对家蚕的IC50为8.29×104个/mL,是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的2.28倍;GXM15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为3.6%,明显低于Nb;GXM15微孢子虫形态呈短卵圆形,大小为(2.05±0.20)× (3.25±0.30) μm,GXM15微孢子虫体积是Nb微孢子虫的2.19倍;GXM15微孢子虫超微结构具双核,极丝13圈,极丝倾斜角约45°,符合Nosema属的特征;GXM15微孢子虫SSU rRNA基因在系统发育树中位于Nosema属分支中,遗传距离分析表明GXM15微孢子虫与Nb同属异种,是一株新微孢子虫。【结论】GXM15微孢子虫是一株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根据GXM15微孢子虫致病性和分类地位研究,可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肿瘤,不同于消化道真正的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其发生主要与Kit基因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α)基因突变有关。KIT靶点的发现使得胃肠道间质瘤治疗进入新治疗模式。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均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分别被批准为进展期GISTs治疗的第一线及第二线靶向治疗药物。本文就GISTs的分子生物学分型以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牙周疾病的发生情况,以及牙周病与糖尿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140名同时伴有糖尿病的老年牙周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A、B、C3组,A组86例为实验组,同时进行牙周病与糖尿病的系统治疗。B、C组为对照组,其中B组28例只进行牙周病的治疗,C组26例只进行糖尿病的治疗。结果:牙周治疗效果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糖尿病的治疗效果A组高于C组(P>0.05)。结论:老年牙周病和糖尿病之间存在相关性,糖尿病治疗与牙周病治疗之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遇到意外胆囊癌(unexpected gallbladder carcinoma,UG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6月-2010年12月LC术中遇到的11例意外胆囊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探查结合快速病理明确诊断8例,3例术后石蜡病理证实为胆囊癌。开腹手术6例,单纯腹腔镜胆囊切除2例,3例腹腔内广泛转移,行腹腔镜胆囊姑息性切除术;结论:行LC前应加强对胆囊癌的警惕与认识。术中应常规检查胆囊标本,有怀疑者及时行冰冻切片检查。UGC确诊后应尽早开腹行根治性和扩大根治性切除术,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肿瘤种植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切开胆总管在X线透视下网篮取石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4月至2008年2月,65例患者术前均经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伴胆总管扩张、胆总管结石.术中于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造影,切开胆总管在C臂机透视下用网篮套取结石.结果:65例患者经胆总管造影发现14例有胆总管结石,经胆总管网篮取石成功13例.1例因结石嵌顿胆总管下端、取石网篮无法通过Oddi括约肌而中转开腹.结论: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X线透视下,正确掌握手术操作技巧,切开胆总管网篮取石可一次完成,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观察栀子提取物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采用Wistar雄性大鼠70只,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喂以普通维持饲料,其余60只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ip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7d后选取成模大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盐酸二甲双胍对照组、栀子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0.2、0.4、0.6 g/kg),每组10只.连续ig给药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血糖、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变化.栀子提取物ig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同时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