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本文报告了应用连续浓度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番茄属Lyco-persicon的四个种:秘鲁番茄L.peruviaunm Mill.,多毛番茄L.hirsutum Humb.et Bonp,醋栗番茄L.pimpinellifolium(Jusl)Mill和普通番茄L.esculentum Mill.的86份材料,15个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以及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L.Peruvianum的各个生育期和不同器官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叠加共有28条带,L.hirsutum有29条带,L.pimpinellifolium有28条带,L.esculentum有27条带。种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型差异明显,种内不同生育期叠加总酶谱基本一致。在根、茎和叶中,这四个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和活性具有相似的生育期变化规律和器官分布规律.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种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活性及变化律规都不相同。本文还就同工酶谱型相似值的意义,野生资源及同工酶分析技术在番茄育种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2.
高原鼠兔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每日节律及急性低氧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如冷、热、毒、损伤、缺氧等均产生应激反应,表现出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从而提高了机体对外界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与耐受能力。本文试图探讨高原上的土生动物--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对低氧应激反应的特点,以及高原鼠兔肾上腺皮质酮分泌的每日节律(Circadian rhythm);并与实验大鼠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3.
不同化学杂交剂(CHA)对小麦花药同工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小麦叶枕距±2cm时,喷施4种不同化学杂交剂(CHA)后,分别取小孢子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花药,进行过氧化酶(POD)、淀粉酶(Amy)和酯酶(Est)等同工酶的分析。研究表明: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处理2、3和4三种CHA对POD的A1、A2;B2、B4和B5,C1、C2和C3同工酶带的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5除去对A1和A2表现抑制外,对其他酶带的活性均有增强作用。在单枚早期,处理2和3的A、B和C区POD同工酶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处理4和5上述各区POD同工酶活性却明显高于对照。在上述两个发育时期,处理2对Amy1区酶活性有增强作用,而处理3、4和5对该区酶活性却表现了专一性的抑制。各处理对Est同工酶A区和B区的酶活性主要表现为抑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CHA均通过干扰花药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而导致雄性生理性不育。  相似文献   
114.
小麦耐盐突变体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利用F1花药培养、EMS诱变和耐盐性反复筛选后已稳定9 代的小麦耐盐突变体RH8706- 49、H8706- 34、H8706- 44、H8706- 48、H8706- 57 及其亲本濮农3665、百农3039 为材料,用生化标记(醇溶蛋白)及分子标记(RAPD)分析了各材料间的差异,发现突变体与亲本相比,不仅发生了蛋白质水平的变异,而且也在DNA 水平上证明了突变的发生,从而为耐盐突变体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排除了盐适应的可能性; 经用218 个引物对5 个突变体之间的多态性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小,其遗传背景相似,因而它们是一系列耐盐性不同的近似等位基因系  相似文献   
115.
综述了藻类光合作用PSI色素蛋白复合物结构及长波荧光特性的研究进展,并同高等植物进行了比较。藻类PSI结构和长波荧光的多样性同高等植物PSI的同一性形成鲜明对比。认为藻类PSI的这种多样性可能具有门类特征。对藻类和高等植物的PSI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了解PSI的结构、功能和进化。  相似文献   
116.
小鼠艾滋病模型的建立及用鹿肠道病毒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小鼠白血病病毒LP-BM5MuLV接种新生BALB/C小鼠,感染后4~6个月可出现与人类AIDS极为相似的病理变化和免疫缺陷的症状,包括血免疫球蛋白增高、淋巴结肿大、T辅助淋巴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转化功能降低等。通常作为小鼠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即小鼠艾滋病(MAIDS)的模型使用。本实验采用已证实具有溶瘤作用的鹿肠道病毒ECCO-18株对小鼠艾滋病进行实验性治疗,结果表明鹿肠道病毒ECCO-18可明显缓解艾滋病小鼠的淋巴结肿大和延长艾滋病小鼠的生存时间。提示鹿肠道病毒ECCO-18治疗小鼠艾滋病有效。  相似文献   
117.
为了摸清云南省菜食花植物资源种类、自然分布与食用地区、食用方法等土著知识,对云南省16个地州102个县(市)农贸市场、地方菜餐馆、民间食花者进行了访问调查,对菜食花植物进行了植物学实地鉴定。调查到云南省菜食花植物140种,隶属52科108属,其中木本植物82种,草本植物58种;人工栽培76种,人工驯化栽培14种,野生资源50种。首次报道苦绳(Dregea sinensis Hemsl.)、云南山楂(Crataegus scabrifolia(Franch.)Rehder)、滇海水仙花(Primula pseudodenticulata Pax)、长毛黄葵(Abelmoschus crinitus Wall.)、尖叶美容杜鹃(Rhododendron caloplytum var.openshawianum(Rehd.et Wils.)Chamb.)、大纽子花(Vallaris indecora(Baill.)Tsiang et P.T.Li)、大花虫豆(Cajanus grandiflorus(Benth.ex Baker)Maesen Vaniot der Maesen)、须弥葛(Pueraria wallichii DC.)、白花灯笼(Clerodendrum fortunatum L.)等9种植物的花可以做菜食用。菜食花植物自然分布区与食用地区并非完全重叠,食用地区一般分布有该植物,而分布有该植物的地区不一定食用;食用种类具有从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特点,与食花植物丰富度和少数民族有一定的关系;食花习俗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主要体现食花的种类和烹饪口味上。不同菜食花食用的部位不同,烹饪方式也呈多样化。本文针对食用花传统文化的消失与野生菜食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8.
报道江西省种子植物1个新记录属萼脊兰属Sedirea Garay et Sweet,及4个新记录种短茎萼脊兰Sedirea subparishii (Z. H. Tsi) Christenson、白花过路黄Lysimachia huitsunae Chien、黄脉莓Rubus xanthoneurus Focke ex Diels、桂东锦香草Phyllagathis guidongensis K. M. Liu & J. Tian,均发现于罗霄山脉东坡。文中简述各新记录种区系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9.
以新近分离的淡水绿藻--尖状栅藻(Scenedesmus acuminatus)为研究对象,将改良的BG-11培养基中的初始NaNO3浓度降低为6.0mmol/L和3.6mmol/L,利用新设计的内置拉筋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对尖状栅藻(S. acuminatus)进行大量培养。测定不同时相的生物量、总脂含量、脂组分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尖状栅藻(S. acuminatus)大量培养时的生长和油脂积累规律。当初始NaNO3浓度为6mmol/L时其最高生物量(6.27g/L)明显高于初始NaNO3浓度为3.6mmol/L时的生物量(5.30g/L);而最高的总脂含量在初始NaNO3浓度为3.6mmol/L时获得为干重的56.6%,高于初始NaNO3浓度为6mmol/L时的总脂含量(51.6%)。总脂经硅胶柱层析分级后得到三种类型的脂组分:中性脂、糖脂和磷脂,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中性脂含量逐渐增加,培养至18d后,中性脂的含量分别达到总脂的 90.9%(6 mmol/L NaNO3)和 92.0%(3.6 mmol/L NaNO3)及干重的 47.5%(6.0 mmol/L NaNO3)和 51.4%(3.6 mmol/L NaNO3)。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麻油酸和亚麻酸,这六种脂肪酸在不同时相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89.92%~96.18%(占总脂肪酸)和12.5%~50.7%(占细胞干重)。总脂、中性脂及总脂肪酸单位体积产率分别为:0.18 g/L/d,0.16 g/L/d和0.15 g/L/d(6.0 mmol/L NaNO3)及0.16 g/L/d,0.15 g/L/d和0.15 g/L/d(3.6 mmol/L NaNO3)。研究结果表明,尖状栅藻(S. acuminatus)是一株易于规模化培养、脂肪酸组成适合于生物柴油生产的高产油微藻。  相似文献   
120.
鸡胚胎原始生殖细胞体外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4-15期鸡胚血液为材料,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方法,提取鸡胚胎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在无基质细胞和基质细胞上分别进行体外培养。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含有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鸡血清(chicken serum,C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hIGF-1)、小鼠白血病抑制因子(mLIF)和青,链霉素双抗的M199培养液中培养时,鸡PGCs最多能够存活4天:当采用细胞因子和5天鸡胚胎性腺基质细胞共培养时能存活23代且每代细胞增殖可达近10倍。提纯后的PGCs细胞冻存复苏后,经台盼蓝染色鉴定存活率可达8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