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8篇
  免费   589篇
  国内免费   2743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220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92篇
  2015年   283篇
  2014年   378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299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265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310篇
  2005年   350篇
  2004年   308篇
  2003年   277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255篇
  2000年   338篇
  1999年   283篇
  1998年   228篇
  1997年   240篇
  1996年   277篇
  1995年   254篇
  1994年   230篇
  1993年   210篇
  1992年   245篇
  1991年   229篇
  1990年   160篇
  1989年   178篇
  1988年   82篇
  1987年   80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88篇
  1984年   81篇
  1983年   63篇
  1982年   62篇
  1981年   49篇
  1980年   36篇
  1979年   35篇
  1978年   15篇
  1966年   13篇
  1965年   15篇
  196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5年围栏封育草地(围栏内)和自由放牧草地(围栏外)为对象,分析0~ 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粒径组成,研究围栏封育早期沙化灰钙土有机碳组分及物理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围栏内外土壤有机碳含量和颗粒组成差异不显著;围栏内外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为3.25g·kg-1,沙粒、粉粒、黏粒的相对比重平均为72%、16%、12%,土壤物理稳定性指数为1.30%~1.31%.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显著变化集中在10~20 cm土层,围栏内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达0.80 g·kg-1,显著高于围栏外的0.62 g·kg-1,围栏内颗粒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为50.9%,显著高于围栏外的31.7%.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围栏内0~ 40 cm土壤质地由沙性土向沙壤土转变,各层间土质差异显著,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逐渐升高;而围栏外土壤质地的垂直变化相对平缓,基本为沙性土质.退化荒漠草原短期围栏封育条件下,沙化灰钙土土壤有机碳尚处于一个消耗与积累的平衡阶段,土壤质地状况相对稳定,土壤物理稳定性变化较小.10~2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相对分配比例可作为围栏封育早期土壤质量变化的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992.
张萍  周晓春  范淑华 《蛇志》2012,24(2):144-146
目的了解ICU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对策。方法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中有关医院感染目标监测的方法,进行监测我院ICU住院患者。结果 290例在ICU住院时间〉48h的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53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8.28%,日感染发病率为22.18‰,调整感染发病率为4.4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3种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率以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居首位,为29.47‰,留置尿管相关性感染率为3.88‰,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为0.89‰;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占72.41%)和大肠埃希菌,其次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2.86%)、铜绿假单胞菌、屎肠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分别占37.18%、23.08%、10.26%、8.97%、6.41%、6.41%和2.56%。结论 ICU医院感染发病率高,通过目标性监测可及时准确获得ICU医院感染资料,及时制定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是一种方便、科学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3.
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 AMPs)是生物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帮助宿主有效应对病原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胁迫,被认为是医疗、食品加工和农业领域最具前途和潜力的抗生素替代物。病原微生物在与抗菌肽的互作中进化出了多种有针对性的抗性机制,本文从病原微生物对AMPs的感应与基因调控、细胞壁/膜成份的修饰、分泌蛋白酶降解及利用外排泵排出等四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对AMPs类制品的研究前景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994.
对重庆地区的野生百合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野生百合资源17种(含变种);分析了野生百合资源在重庆地区的分布特征和资源现状;初步评估了重庆地区野生百合资源受威胁情况及其综合价值,并提出保护和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995.
云南道地药材滇龙胆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龙胆为云南重要道地药材,通过走访和实地调查对云南省38个县市龙胆资源分布范围及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滇龙胆在云南省除昭通、德钦和西双版纳外,均有分布,适宜生境为海拔1350~2500m的荒坡或林下。所测种群滇龙胆根粗为0.33~0.44cm,根长7.03~19.79cm,根数为6.34~19.40,根生物量为0.27~1.40g,根中龙胆苦含量为3.56%~5.9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除玉溪、昆明、楚雄等产区外,文山、怒江种群滇龙胆质量也较好,具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目前野生滇龙胆生境遭到破坏,资源量锐减,亟待保护,本研究调查为云南滇龙胆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建议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96.
徽州稻区作为我国白背飞虱北迁与南迁的重要中转站之一,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分析其中、晚稻田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及虫源性质,对皖南稻区乃至江淮稻区白背飞虱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长翅雌虫卵巢解剖,研究了徽州稻区白背飞虱种群消长及虫源性质。运用GrADS和ArcGIS分析2009年白背飞虱主要迁入期的天气背景,并利用HYSPLIT轨迹模拟平台对主要迁入期进行数值模拟和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徽州稻区白背飞虱在中、晚稻以第3代危害为主。中稻田第2—4代白背飞虱属于基本迁出型,同时第3代前半期还存在部分滞留本地繁殖或者是外地白背飞虱迁入现象;而晚稻第3代后半期白背飞虱属于基本迁入型,第4—5代属于基本迁出型。风切变、下沉气流和强降水可作为徽州稻区预测白背飞虱迁入的气象背景。2009年徽州稻区白背飞虱虫源地主要分布在湘南、赣中及赣南。  相似文献   
997.
洪湖水体藻类藻相特征及其对生境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藻类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它的群落结构、细胞密度变化与水环境相适应,随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藻相变化是评价水体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2009—2010年在洪湖水面不同方位布点采样,对水体的浮游藻类藻相(群落结构、密度)和水质状况(水位(water level,H)、水温(water temperature,tw)、透明度(transparency,SD)、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phosphorus,TP)、高锰酸盐指数(permanganate index,CODMn)和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a,Chl-a)等)进行了逐月的调查、监测,采用湖库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湖泊富营养化评价,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水体藻类与生境因子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洪湖水体总体上已达到轻度富营养化状态;藻类以蓝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共鉴定出7门65属,藻细胞密度为1.14×106—3.24×107个/L,藻相季节变化特征明显。藻类组成以蓝藻门密度最高(52.93%),硅藻门(25.96%)和绿藻门(16.83%)次之,隐藻门(1.98%)、金藻门(1.64%)、裸藻门(0.42%)和甲藻门(0.25%)相对较低。藻类藻相及优势种在不同季节有所差异,冬春季节(12—5月)以硅藻门的直链藻、小环藻和针杆藻为优势种,夏秋季节(7—11月)以蓝藻门的鱼腥藻和微囊藻为优势种;湖泊藻类细胞密度与tw、CODMn呈正显著相关关系,与H、TN、TP、SD相关关系不显著;藻细胞生长逐步回归方程为y=3.7815+0.0794tw+0.5670CODMn-1.3467SD,藻细胞生长主要受水温和有机污染物等的影响,氮磷不是藻类生长的控制因子;在湖泊不同区域,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导致藻类生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差异,蓝藻生长主要受tw、CODMn和SD控制,绿藻生长主要受H、tw和CODMn影响,而硅藻生长决定于水体CODMn。  相似文献   
998.
阴离子交换晶胶层析分离质粒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粒DNA(pDNA)作为重要的基因治疗药物载体,其广泛应用受纯度和产量的限制。为了获得高纯度的pDNA,首先制备超大孔连续床晶胶基质,接枝二乙氨基乙基葡聚糖得到阴离子交换型晶胶介质;然后以pUC19质粒为例,将目标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培养收集,碱液裂解和离心;最后用阴离子交换型晶胶介质从离心上清液中一步法层析分离pDNA。通过优化层析过程的pH值和洗脱条件,最终在pH值为6.6时,用0.5 mol/L的NaCl溶液洗脱,得到较高纯度的pDNA。整个分离过程中不使用动物源性酶,也不需常规分离中的高毒试剂,使获得pDNA的过程和产物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999.
贤景春  吴伟军 《广西植物》2012,32(4):567-570
采用乙醇浸提法对Solanum photeinocar pum茎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溶剂浓度、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等因素对总黄酮含量提取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乙醇浓度为40%,提取温度为80℃,时间为1h,料液比1:16(g:mL)。在此条件下测得总黄酮含量为4.39mg/g,提取物对羟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果实表达PGIPs的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s)是病原真菌早期侵染植物的一个重要致病因子。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s)作为植物防御蛋白,能特异性抑制真菌分泌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并通过延长寡聚半乳糖醛酸(OGs)的稳定期激活植物防御反应。综述PGIPs在植物细胞中的定位,PGIPs与PGs之间的作用方式,PGIPs基因的分离与克隆,以及PGIPs对果实感病的影响,并对PGIPs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