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38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66年   7篇
  1964年   3篇
  1960年   5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膜的融合是一个基本的生命过程,在生物的生长发育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融合,两套独立的双层脂分子合二为一,完成一定的生物功能。膜融合分子机制的关键在于其主要成分:融合蛋白。Ⅰ、Ⅱ类病毒融合蛋白形成“发夹”,胞内囊泡与目标膜各提供的融合蛋白形成“类亮氨酸拉链”,这些结构将独立的膜拉近,继而促使膜合为一体。细胞与细胞间融合蛋白的作用机制目前还未明确,在各种膜融合中,脂双层的变化可能是类似的,但介导融合的分子机制应该是不同的。目前,对于膜融合很多方面的理解还停留在假说阶段。理解了膜融合的过程和分子机制不仅将极大地促进生物学的发展,更重要是将为相关的疾病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2.
上海地区藓类环境生理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玄雪梅  王艳  曹同  蔡伟民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2117-2121
对22种上海地区藓类植物进行了包括抗旱性、温湿度及光照、生长基质及组织培养等环境生理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环境条件下不同种的抗旱表现不同,生长在不同生境下的同一种的表现亦不同;沙壤添加有机质和短光照有利于藓类的生长;适当的激素处理可有效地促进藓类植物的繁殖生长;Hogland培养基适用于藓类植物的组织培养  相似文献   
993.
河流生态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49  
近年来河流生态系统成为湖沼学研究的重点,很多新理论、新方法被应用到研究中.文章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着重从河流连续、河流的生态需水量、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与健康评价、河流的生态系统管理以及流域生态学等几个热点方向作了详细论述.作者认为,今后河流生态学的研究应在流域尺度上展开,结合河流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评价进行河流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研究将是近期河流生态学的重点问题之一.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作者建议应该尽快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4.
雅砻江(锦屏段)及其主要支流的大型底栖动物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分别于2004年5月和11月对雅砻江锦屏段及其主要支流25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研究发现, 5月和11月整个采样区域的最优势类群为四节蜉稚虫1种(Baetis sp.)(Baetidae, Ephemeroptera),相对百分比分别达到14.9%和27.0%.利用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和物种相对丰度,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和无偏对应分析,对11月份的25个样点的分组研究表明,底栖动物类群按照所处的生境类型分为4个主要类群.典范对应分析表明,5月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高度、氨氮和硬度,11月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高度、二氧化硅、硬度和氨氮.  相似文献   
995.
作为大型水利工程, 三峡水库于2003年6月开始蓄水, 蓄水后库区水环境发生了变化。为了了解三峡水库水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 同时为环境保护、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我们对三峡水库第一阶段蓄水后桡足类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周年季节性研究。在三峡库区江津至茅坪的10个断面共采集到8种桡足类, 其中哲水蚤目2种、猛水蚤目1种、剑水蚤目5种, 北碚中剑水蚤(Mesocyclops pehpeiensis)、广布中剑水蚤(M. leuckarti)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分布较广。各样点种类数差异不大, 但组成上却有不同。桡足类种类组成、空间分布和密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此外密度在水库的纵轴上也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 越近大坝密度越高。  相似文献   
996.
采用Granier热消散探针测定了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的树干液流,结合Li-6400光合测定系统测定的夜间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将夜间液流区分为夜间树干水分补充和叶片气孔蒸腾。叶片的蒸腾作用微弱,因此,夜间液流主要用于补充贮水部位的水分亏缺。马占相思夜间水分补充量年内和年际的变化不明显,树形特征的差异是解释夜间水分补充量变化的重要因子,夜间水分补充量对于整树蒸腾量的贡献因季节和树木径级的不同而有明显变化,但对整树总蒸腾量计算造成的误差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997.
球形芽孢杆菌对致倦库蚊的后致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 C3-41菌株对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幼虫的毒力及其后致死作用。生物测定表明,该菌株对目标蚊幼虫具有很高的毒力,其丙酮粉剂对3~4龄幼虫48 h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6.92±0.22) μg/L。用不同亚致死浓度处理2~3龄致倦库蚊幼虫,存活幼虫在后期发育中存在明显的延续死亡和损伤现象,经LC30、LC50、LC70、LC90和LC98剂量的C3.41粉剂处理的致倦库蚊羽化前的总死亡率分别为84%、91%、95%、97%和100%,同时存活的幼虫、蛹和成蚊的发育和行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后致死作用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可能同球形芽孢杆菌毒素蛋白对处理期间蚊幼虫中肠上皮细胞造成的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998.
<正> 应美国农业部邀请,由农牧渔业部委派,我们于1983年8月至9月赴美,对美国农业和生物学领域开展杂交瘤技术和单克隆抗体研究的进展和现状作了专题考察,参观访问了加州、密苏里州、衣阿华州、华盛顿特区和新泽西州等地的17个研究单位、大学或私人公司所属的研究所、杂交瘤中心,下面仅就考察所及,简介概况。动、植物病毒、细菌的快速诊断,以往多采用常规的血清学方法。七十年代发展了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虽然ELISA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快速等优点,但在制备  相似文献   
999.
在遗传工程技术中,质粒被广泛用作重组 DNA的载体,有些肠道菌的致病基因位于大质 粒上。要克隆这些基因,先要纯化质粒,迄今 为止,已经有不少精制质粒的方法[57]。经典的均 一CsCI-EB密度离心法,需长时间的离心,使其 形成Cscl梯度,约40-60小时方能达到纯化 的目的。本法做了一些改进,采用0.6M和6M 两种不同的Cscl溶液,用日立DGF-U梯度 仪配成线性梯度,然后加粗提的质粒DNA和 EB的混合液,以日立RPS-65T水平转头,200C, 48,000rpm(约为160,000g)离心,小时,就能 把粗制pBR322样品中的染色体、开环(oc)和 共价闭合环状(ccc)质粒DNA分开。从而获 得纯的cc。质粒。带定居因子K88ac抗原的毒素 源性大肠杆菌野生型菌株,含有50 Md的大质 粒和一个小质粒,用酸酚法[7]、两相法[3]、蔗糖梯 度离心法、均一氯化艳-EB离心法、不连续(或 阶梯梯度)梯度Cscl离心法[2]琼脂糖凝胶电 泳法[6]等都难以获得纯的大质粒,用本文的方 法得到较好的效果,这不仅大大缩短了超速离 6时间,节省了氯化艳用量,同时对大小质粒 DNA的纯化均可适用。  相似文献   
1000.
根据“格子方”实验设计所得资料,分析了小麦千粒重的杂种优势、亲本配合力和H。组合遗传力。 资料表明,小麦千粒重遗传呈现完全显性到超显性,加性荃因效应与显性效应大体土同等重要。一 般配合力数值中等大小,广义遗传力数值中等而狭义遗传力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