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
陆昭岑  邹春玉  彭华 《广西植物》2019,39(10):1412-1415
该文报道了广西禾本科(Poaceae)植物二新记录属,即菵草属( Beckmannia Host)和草沙蚕属( Tripogon Roem. et Schult.)。菵草属有2种及1变种,分布较广,我国有1种1变种,广西首次记录到该属的菵草[ Beckmannia syzigachne (Steud.) Fern.]。草沙蚕属约有30种,多分布于亚洲和非洲,我国有11种,广西首次记录到该属的线形草沙蚕( Tripogon filiformis Nees ex Steud.)。同时,还提供了2个新记录属、种的形态描述与照片。  相似文献   
22.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静脉维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期间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市人民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右美托咪定剂量为0.3μg/kg?h)、B组(右美托咪定剂量为0.5 μg/kg?h)和C组(右美托咪定剂量为0.7 μg/kg?h),各32例。观察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免疫功能、镇静镇痛情况、血清神经细胞因子,记录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C组术后24 h、术后72 h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低于A组(P<0.05)。B组、C组术后24 h、术后72 h的Ramsay镇静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C组术后24 h、术后72 h的CD3+、CD4+/CD8+高于A组(P<0.05)。B组、C组术后24 h、术后72 h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低于A组(P<0.05)。C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A组、B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给予右美托咪定剂量为0.5 μg/kg?h、0.7 μg/kg?h维持,可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促进患者免疫功能和血清神经细胞因子水平改善,但0.7 μg/kg?h剂量的右美托咪定使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23.
摘要 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小鼠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挖掘炙甘草汤治疗IPF的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吡菲尼酮组和炙甘草汤组,除空白组外,其余组采用气管滴注博莱霉素(5 mg/kg)方法复制IPF小鼠模型,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吡菲尼酮组和炙甘草汤组小鼠分别灌胃吡菲尼酮(50 mg/kg)和炙甘草汤(25.4 g/kg),各组均连续给药4周后取材,记录各组小鼠的死亡情况,计算各组肺系数;观察肺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碱水解法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比色法检测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免疫组化、荧光定量PCR检测α-SMA、COL1A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炙甘草汤组小鼠死亡数减少,肺系数显著降低(P<0.01),炎性细胞浸润和胶原沉积面积大量减少,肺泡结构逐渐修复,HYP、MDA含量降低(P<0.01),SOD活性(P<0.05)和GSH-Px活性(P<0.01)显著增强;α-SMA、COL1A蛋白和mRNA表达均降低(P<0.01)。结论:炙甘草汤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减少细胞质基质沉积,从而减缓IPF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24.
近年来,随着对microRNA(miRNA)的广泛研究,人们发现,不仅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具有产生miRNA的能力,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同样具有产生miRNA从而影响自身复制及调控宿主基因表达和信号通路的能力。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已经多次导致一定规模的流行,病毒的高致死率和复杂的致病机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多项研究指出EBOV具有产生miRNA的能力,且在其感染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本文对埃博拉病毒来源miRNA的预测、证实及检测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全面了解EBOV来源的miRNA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和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晚更新世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其消亡的年代和原因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对黑龙江青冈县英贤村最新出土的5个真猛犸象和5个披毛犀化石进行了AMS14C年代测定,结果均大于4万年,部分化石可能已经超出了目前14C的测定范围。通过整理并对比已公开发表的中国境内两种动物化石的14C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早期常规14C测年方法所获得的年代值需要重新考虑其准确性。埋藏地层与最新的AMS14C测年数据显示,我国真猛犸象化石年代主要集中于MIS3阶段;披毛犀在我国消亡的时间很可能晚于真猛犸象,至少延续到末次冰消期。中国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仍然需要开展更多的年代学研究。  相似文献   
26.
邹春玉  孟世勇  许为斌  刘演 《广西植物》2023,43(12):2213-2223
该文基于文献考证、馆藏标本鉴定及野外调查,对广西景天属(Sedum L.)植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景天属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概述,确定目前分布有17种,其中有6个新记录种。该文概述了广西景天属植物物种多样性,订正了藓状景天(S.polytrichoides Hemsl.),简述了6个新记录种,即钝萼景天(S.leblancae Hamet.)、黎平景天(S.lipingense R. B. Zhang, D. Tan&R. X. Wei)、龙泉景天(S.lungtsuanense S. H. Fu)、圆叶景天(S.makinoi Maxim.)、细小景天(S.subtile Miq.)、土佐景天(S.tosaense Makino),并提供其形态特征集要与彩色照片。该文还对广西景天属植物的多样性以及资源潜在利用价值等进行了讨论,并附有分种检索表和各个分类群在广西的分布情况,为该属后续的研究与利用提供了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27.
孤独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它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代表疾病,发病年龄早,大多在3岁以内起病,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交流障碍,动作行为的重复刻板和兴趣范围狭窄为三大临床核心症状。孤独症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我国患者量已超过一百万。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特异的方法与手段对孤独症进行彻底有效地诊治,为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其发病机制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难题。目前国际上公认为遗传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对于致病基因的确定仍不明确。突触后致密物(PSD)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和信息的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影响学习记忆及认知相关功能,而孤独症患者存在认知相关功能损伤的表现,二者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本文对PSD基因功能以及与孤独症关系的研究加以综述,希望有助于孤独症的病因学研究,以期早日改善该病的诊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28.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地方株LJB/03分离及培养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黑龙江省某猪场疑为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猪采集腹泻粪便样品,以RT-PCR法扩增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M基因后,采用细胞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对细胞培养分离物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免疫电镜观察、RT-PCR及ELISA法检验,其中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见培养细胞中存在明显的特异性绿色荧光;免疫电镜下可见大小符合预期、有囊膜、花瓣状的典型冠状病毒结构特征;RT-PCR检测证实存在PEDVM基因;间接ELISA检测中平均P/N比值为7.6;从而确认为分离到一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命名为PEDVLJB/03株。随后,对该分离毒株的培养特性及如何提高病毒滴度进行探索。通过摸索该分离毒株的蚀斑形成条件,建立了PEDV蚀斑形成方法,并采用该方法进行病毒的蚀斑纯化,纯化得到PEDV大蚀斑克隆株和小蚀斑克隆株。对大、小两种蚀斑克隆株的病毒滴度测定结果表明,大小蚀斑克隆株细胞感染滴度相差明显。  相似文献   
29.
为探讨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沿纬度梯度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作者就云南西部横断山区21o-28oN的8个纬度梯度带目前所知分布的9科45属153种(亚种)蚤类的水平分布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这一区域蚤类科、属、种丰富度,特有种丰富度和特有度,以及东洋界和古北界区系成分物种丰富度沿纬度梯度的变化,都呈现了随纬度增加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最大峰值出现在25o-27oN之间,研究认为,形成物种密度高峰的主要因素是两大区系分界线和交错区的边缘效应;(2)东洋和古北两大区系成分构成比的水平分布格局截然不同,前者随纬度的增加递减,后者则随纬度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两区系成分过渡或交错区的跨度在23o-29oN之间,并在25o-27oN形成交汇和分异的中心;(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横断山8个纬度梯度带的蚤类总体上归为3个主要地域区系类型,反映出纬度、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对蚤类区系及物种分布的影响,以及蚤类区系和物种组成沿纬度梯度的水平分布格局与地理和气候环境的统一性;(4)蚤类的属、种β多样性沿纬度梯度的水平分布基本呈现双峰格局,峰值反映出蚤类的组成及分布在不同纬度梯度、气候带之间的过渡与转变,说明β多样性的水平分布格局与纬度梯度的气候、环境变化程度的关系密切,以及过渡区的边缘效应对两区系物种丰富度高峰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5)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的规律和格局基本相同,显示了具有同源性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对蚤类空间分布格局所产生的类似影响,证实了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的水平分布格局理应出现近似于它们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与格局的推论;(6)横断山25o-27oN的区域形成了两大区系物种交汇和分异的中心,由于边缘效应和复杂的地理景观,这里蚤类科、属、种、特有种都具有较高多样性,据此作者推断,这里可能是我国横断山区多物种保存、分布和分化的核心区。  相似文献   
30.
【目的】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自20世纪90年代入侵我国后已经成为蔬菜和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然而,近些年该昆虫已经逐渐成为研究植物和昆虫、昆虫抗寒性和寄主适应性等热点课题的模式种类。因此,为了实验室条件下更好保藏该虫的种群,本文研究了冷藏(世代发育起点温度8℃)对该斑潜蝇蛹发育和生存的影响。【方法】以化蛹后第3天的蛹为实验对象,8℃低温冷藏,并以冷藏时间(0、7、14、21、28和35 d)为参试因子研究了冷藏时间对美洲斑潜蝇蛹羽化率的影响;化蛹后每24 h解剖观察一次蛹并对蛹期发育阶段进行划分;根据划分的蛹期阶段,对处理中未羽化的蛹进行解剖比对,得到对低温最敏感的蛹期。【结果】随着冷藏时间的增长,美洲斑潜蝇的蛹羽化率逐渐降低。超过14 d后,羽化率明显下降。冷藏至35 d时羽化率为零。解剖正常发育的美洲斑潜蝇的蛹,将蛹期分为预蛹期、隐头蛹期、显头蛹初期、半透明眼期、浅黄色到琥珀色眼期、红褐色眼期、鬃毛蛹期。不同冷藏时间条件下,未羽化的蛹死亡时间主要为鬃毛蛹期,且鬃毛蛹期死亡的蛹的数量与贮藏时间呈正比例关系。【结论】在室内冷藏美洲斑潜蝇时,3日龄蛹8℃贮藏少于14 d为宜;鬃毛蛹期(10~11日龄蛹)对低温比较敏感,冷藏过程中,应避免鬃毛蛹期的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