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3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期因子(midkine)是一种分泌型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在炎症、肿瘤、代谢类疾病及胚胎的早期发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迄今为止,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血管壁受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并与遗传、环境、脂质代谢相关。中期因子在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及炎症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并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本文对中期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2.
余豪  莫建初  黄求应  廖敏 《广西植物》2018,38(4):420-427
为筛选出高效防治黑翅土白蚁的天然植物精油,减少有机合成农药的使用,该文研究了大蒜精油、肉桂油、丁香油和印楝素油四种植物精油对黑翅土白蚁的触杀效果和驱避作用。结果表明:大蒜精油、肉桂油和丁香油的浓度为5和10 mg·m L~(-1)时,处理2 h后,黑翅土白蚁的校正死亡率达100%,而相同浓度的印楝素油和对照处理的黑翅土白蚁校正死亡率低于5%。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浓度为1.25和2.5 mg·m L~(-1)的大蒜精油、肉桂油和丁香油处理6 h时,黑翅土白蚁的校正死亡率仍达100%,而此时对应的印楝素油和对照处理的黑翅土白蚁校正死亡率仅为10%,说明大蒜精油、肉桂油和丁香油对黑翅土白蚁具有较强的触杀效果。大蒜精油、丁香油和肉桂油在处理黑翅土白蚁2 h后LC_(50)值(半致死量)分别为1.572、1.05和1.03mg·m L~(-1),说明肉桂油对黑翅土白蚁的毒性相对最大,触杀效果最好。此外,10 mg·m L~(-1)的大蒜精油、肉桂油、丁香油和印楝素油的驱避试验表明,处理4、6、8和12 h后,大蒜精油、肉桂油和丁香油三精油处理区的黑翅土白蚁数均显著低于对照区的,驱避率总体93%,而对应的印楝素油的驱避率总体28.5%,表明大蒜精油、丁香油和肉桂油三种植物精油对黑翅土白蚁均有显著的驱避活性。综上可知,四种植物精油中大蒜精油、肉桂油和丁香油在防治黑翅土白蚁方面应用潜力很好,是开发绿色环保白蚁防治药剂的可选材料。  相似文献   
63.
数量遗传学在害虫种群抗性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莫建初  唐振华 《昆虫知识》1997,34(3):183-186
自1908年Melander[1]首次发现美国的梨园蚧AspidiotusperniciosusComstock对石硫合剂有抗药性以来,已有500多种害虫和害螨对一种或多种不同类群的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2]。Dobzhansky[3]认为,杀虫剂抗性是一种进化现象,是害虫种群内部遗传结构在杀虫剂选择作用下持续变化的外在表现。目前,害虫抗性种群内部遗传结构在杀虫剂选择作用下动态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和抗性遗传力两个方面。遗传力估计是数量遗传学中研究生物群体遗传结构变化趋势的基本方法之一,由于这种方法不需对控制性状的基因数作任何假设,因此在不清…  相似文献   
64.
中国叉丝单囊壳属一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是Kumze1823年在SphaeriamprtifinaSchubert基础上建立的新属。迄今,我国已报道7种[3,4,5]。本文报道我国叉丝单囊壳属一新记录种。卷曲叉丝单羹壳新记录图1PodosphaerasplralisMiyabe,inIdetyJap.Phytopath,p.199,1911菌丝体叶背生,近存留,形成无定形薄而边缘不清楚的斑块。子囊果散生至近聚生,深褐色,球形或扁球形,直径70—90μm,壁细胞不规则多角形,直径7.9~22.4μm,附属丝3~4(~7)根,生于子囊果顶部,长(710~)750~126.2(~142.0)μm,为子囊果直径的0.9~16倍,下部直或…  相似文献   
65.
五指山雄踞于海南岛中部,是海南岛的象征,其主峰海拔[879米,是海南岛上最高的山峰,最突出的五个高峰耸如五指,改得名。著名诗人郭沫若曾有诗云:“果然巨掌直云天,应是女朗一臂传”,形象地描述了五指山的雄姿。海南五指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于1986年,总面积13435公顷,横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通什市,是海南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其中保护区核心面积为4727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8312公顷,实验区面积为396公顷。五指山自然保护区是海南岛上各种生物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且资源保存极好,几乎不受到外界的干扰,因而该保护区对于保…  相似文献   
66.
小拟袋鼠[Bandicota nemorivaga(Hodg-son)]俗称大柜鼠(广东音土名)。Bandicota属分布在我国的只有这一种,在台湾甚为普遍。此外Wroughton氏(1919)曾在云南滕越(现名滕冲)发现此鼠。1955年夏,我站在粤中地区进行钩端螺旋体病调查时,得知小拟袋鼠是粤中地区一种很普通的野鼠,同时证明此鼠是钩端螺旋体病的储存宿主之一,与近几年来钩端螺旋体病在粤中地区广泛流行有很密切的关系,因而引起我们极大的注意。1957年夏秋之间,我们在顺德县进行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调研的同时,曾对此鼠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材料是很零碎的。现写在这里,希专家们多赐教益。  相似文献   
67.
二化螟盘绒茧蜂及稻虱缨小蜂对挥发物的嗅觉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二化螟盘绒茧蜂Apanteles chilonis Munakata与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对单一水稻挥发物组分的选择行为,了解水稻挥发物在其寄主搜寻过程中的作用,为水稻害虫寄生蜂引诱剂的研发提供技术基础。【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二化螟盘绒茧蜂与稻虱缨小蜂对11种水稻挥发物组分(反-2-己烯醛、α-蒎烯、乙酸叶醇酯、芳樟醇、β-石竹烯、反-3-己烯醛、水杨酸甲酯、罗勒烯、苯甲醛、2-壬酮、柠檬烯)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β-石竹烯(10、50μg/kg)、罗勒烯(0.1、1、10μg/kg)、2-壬酮(10μg/kg)及反-2-己烯醛(50μg/kg)对二化螟盘绒茧蜂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稻虱缨小蜂对反-2-己烯醛(50μg/kg)、反-3-己烯醛(1、10、50μg/kg)、芳樟醇(0.1、1、10μg/kg)、β-石竹烯(0.1、50μg/kg)、罗勒烯(1μg/kg)、α-蒎烯(1μg/kg)和水杨酸甲酯(0.1、1、10、50μg/kg)有显著的嗅觉反应。【结论】寄生蜂对水稻挥发性气味的识别与挥发物的种类和浓度有很大关系,研发水稻害虫寄生蜂的引诱剂时需考虑挥发物的种类与浓度。  相似文献   
68.
珍稀濒危植物翅果油树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护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谢树莲  凌元洁 《植物研究》1997,17(2):153-157
翅果油树为我国特有植物,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本文较系统地综述了翅果油树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染色体核型、生长特性、地理分布、生态学和群落学特性、根瘤固氮活性及化学成分等。文章还分析了翅果油树濒危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HBsAg的免疫原性、肝细胞嗜性及其与HBV免疫病理的关系等研究,阐述了preS多肽对HBV感染免疫应答的作用及其与肝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基于preS多肽在乙肝免疫中的重要性,使得乙肝疫苗的研究随着重组DNA技术的发展从第一代血源乙肝疫苗到第二代基因工程疫苗特别是多肽或亚单位疫苗在产量、质量、免疫原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70.
杀虫剂轮用和混用对害虫种群抗性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莫建初  庄佩君 《昆虫学报》1999,42(4):337-346
杀虫剂轮用和混用是当前害虫抗药性治理中最常采用的两种用药策略。该文用抗性模型和室内试验对轮用和混用延缓害虫抗性演化的效果及轮用最佳间隔期问题作了研究。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延缓害虫抗性演化方面轮用和混用对抗性演化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杀虫剂作用强度、抗性基因型个体的适合度大小和杀虫剂混用后的毒理效应类型。两种杀虫剂轮用时,轮用间隔期以1(即两种杀虫剂隔次施用)为佳。以模型昆虫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在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氰戊菊酯单用(I)及与杀虫单轮用(II)和混用(1∶1)(III)连续处理8代后,抗性个体频率为0.01的小菜蛾种群其3龄幼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分别上升了75.87(I)、28.67(II)和58.72(III)倍,与模型模拟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据此,作者认为抗性模型可用于预测害虫抗性演化和评价抗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