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1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53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6篇
  1963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1.
紫杉醇虽被证明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其有一个严重的缺陷:水溶性低。临床使用中需使用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phorEL)或无水乙醇作为溶剂,但其在体内降解时能释放组胺,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以及肾毒性和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此外还存在患者耐受性差、血药浓度低、靶向性差等不足。在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纳米技术改变了紫杉醇制剂的特征参数而使药物表现出缓释、控释性及靶向性等优势,解决了传统紫杉醇制剂水溶性差的缺点,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明显降低了紫杉醇的毒性和副作用,给紫杉醇药物在体内运输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检测染色体1q12区段IL6R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发生支气管哮喘易感性的关系。方法:150名支气管哮喘患儿为支气管哮喘组。15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质谱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技术,对两组儿童的IL6R基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IL6基因位点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urg平衡定律。两组IL6R基因rs4845374位点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相比较,无明显差异(X2值分别为3.442和3.701;P值分别为0.179和0.088)。两组IL6R基因rs2228145位点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635和9.200;P值分别为0.036和0.003)。IL6R基因rs2228145位点基因型的变异等位基因T、C与支气管哮喘存在密切联系,CC、TT型出现支气管哮喘的风险均比CT型高。结论:IL6R基因rs4845374位点与儿童支气管哮喘无相关性,而rs2228145位点多态性与儿童支气管哮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3.
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是蔗糖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简捷快速克隆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基因方法,对于育种材料和品种资源的基因分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已知的高粱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基因序列及高粱基因组中该基因序列片段,设计引物,比较了分段克隆、基因全长克隆、巢式PCR克隆等方法克隆高粱SAI-1基因的效果,结果表明,直接扩增全长,扩增产物极其不稳定且扩增产物纯化、连接,转化后得不到阳性克隆;采用均等分段克隆,前半段扩增产物纯化、连接转化后得不到阳性克隆,但后半段克隆成功;针对高粱基因组信息中SAI-1基因上游的未知序列部分设计引物,进行单独克隆(635 bp),再单独克隆其其余序列,两段序列拼接后得到SAI-1基因全长。序列分析发现,SAI-1前段635 bp的扩增片段GC含量高达69.6%,而其后GC含量急剧下降至30%以下,所以推测全长克隆、均等片段克隆以及巢式PCR克隆失败的原因可能是SAI-1基因中GC分布不均匀,克隆高粱SAI-1基因较为适宜的方法为利用2对引物进行不均等分段扩增克隆,前段PCR退火温度较后段高1℃。该方法将为其他研究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4.
目的基于循证医学系统性评价飞行质谱鉴定临床分离真菌的准确度,并与常规方法准确度进行比较。方法检索主要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Web of Science,以及中文数据库CBM、万方、维普、知网数据库,检索飞行质谱鉴定临床分离真菌的原始文献。结果经筛选后纳入19篇文献(6609株真菌),Meta分析结果显示飞行质谱鉴定真菌至种水平正确率为0.9368(95%CI=0.9091~0.9598),常规方法鉴定真菌至种水平正确率为0.9104(95%CI=0.8874~0.9340);对结果进行了亚组分析,主要包括:菌株类型、研究类型、样本处理方法、金标准检测范围、鉴定阈值等;敏感性分析表明结果稳定可靠,Begg和Egger’s结果表明飞行质谱鉴定真菌不存在发表偏倚,常规方法鉴定真菌存在一定发表偏倚。结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系统(MALDI-TOF MS)方法对鉴定临床致病性真菌准确率较高,是临床常规方法的可靠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15.
为探讨木薯MePMEI1的分子结构特征。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木薯MePMEI1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及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木薯MePMEI1基因编码区全长609 bp,编码202个氨基酸残基;MePMEI1基因编码蛋白分子量21.78 k D,理论等电点(pI)约为5.51;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木薯MePMEI1蛋白是稳定的亲水蛋白;具有跨膜区为分泌蛋白;含有1个PMEI结构域,1个糖基化位点,31个磷酸化位点;二、三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该蛋白的生物功能可能与细胞被膜、酶和生长因子等相关。木薯MePMEI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遗传特性和生理生化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6.
为进一步研究湖北旋覆花花序中的化学成分及抗结核活性。实验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相液相等方法进行了成分系统研究,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从其花序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应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7,8-epoxy-9-(isobutyryloxy)thymolisobutyrate(1)、10-(2-methylbutyloxy)-8,9-epoxythymolisobutyrate(2)、stigmasterol(3)、ayapin(4)、ergolide(5)、5,10-epi-2,3-dihydroaromatin(6)、xanthalongin(7)、bigelovin(8)、carpesiolin(9)、aromaticin(10)。化合物1、2、5、6、8~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10均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5、6、8~10对结核分枝杆菌细胞株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最小抑制浓度MIC值分别为10.00、30.00、5.00、3.15、3.15μM,9和10的活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7.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化石燃料不断消耗及其使用过程所带来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寻找新的绿色可再生替代能源迫在眉睫。燃料乙醇作为资源丰富、积炭少、可减排温室气体及使用方便的优良燃油品质改善剂及清洁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国内外关注并推广使用的绿色燃料。主要对燃料乙醇生产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综述,重点对燃料乙醇发展历程中各阶段乙醇生产的原料来源、工艺技术进行了论述,讨论了各代燃料乙醇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目前,燃料乙醇的生产技术主要经历了三代发展,第一代以玉米等糖质和淀粉质粮食作物为原料的乙醇发酵已经实现商业化生产,虽然工艺成熟,但存在粮食安全问题;第二代以农作物秸秆等废弃植物纤维为原料的乙醇生产目前已具备产业化示范条件,其原料来源广泛,转化技术不断提高,最有发展前景;第三代以藻类等绿色植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正处于研发阶段,是未来发展的希望。在燃料乙醇生产技术发展过程论述的基础上,讨论了目前其主要技术瓶颈及发展趋势,旨在为燃料乙醇生产的产业化、经济化及可持续化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8.
北京市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规律对精确测算土壤有机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实地挖取北京市平原区40个典型土壤剖面共169个样品数据,研究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平原区0—150 cm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为(5.98±2.62) g/kg,垂直分布上,随剖面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且在浅层(≤60 cm)下降速度显著快于深层(60 cm); 2)各发生层次不同土壤质地的有机碳含量差异整体上均表现为粉粒及黏粒含量比例越高,即质地越黏重,土壤有机碳含量越高; 3)不同土体构型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关系为通体砂通体壤上壤下黏夹黏,通体砂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变化相对平缓,上壤下黏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垂直方向呈"降-升-降"趋势,通体壤及夹黏型则均呈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趋势; 4)耕地和园地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高于荒草地,耕地在整个剖面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居于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首,耕地和园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和40—60 cm之间下降速度高达40.10%和55.92%,剖面深度超过60 cm后下降速度显著放缓,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相对较少的荒草地在垂直方向上变化相对平缓。  相似文献   
119.
将区域作为一个以人类生产和消费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构建了一种基于生物物理视角的生态热力学方法,从整体角度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该方法囊括了维持复合生态系统运转过程中的自然资源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损害成本投入等三种要素,完善了可持续发展评价以及绿色GDP核算中人力资源投入和环境成本的价值体现。然后以我国为例,核算了我国31个省市2006—2015年间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间动态,并以各省为边界,计算了2015年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计算结果显示:(1)十年间,我国整体上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能反映出我国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2)从要素投入看,自然资源投入仍然占主要,但比例在逐渐降低。环境成本投入比例呈逐步降低趋势,说明环境保护取得了成效。另外,在2010年后,人力资源投入比例增加很快,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劳动力成本上升明显。(3)各省市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在不考虑区域间进出口的情况下,从GDP产出角度,北京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西藏最低。通过将本文的评价结果与绿色发展指数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建立的方法框架是对能值分析方法的扩展和完善,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继续对该方法框架中没有考虑全面的因素加以考虑,以便于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0.
合成生物电路在生物传感及生物计算方面成为了广泛应用的工具。工程化生物电路系统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同时也具备模块化的特征。在本文中,研究了基于单链DNA开关调控的多功能生物电路的构建方法。通过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单链DNA开关作为核心控制元件,并利用长度为20 bp的toehold区域来激活单链DNA开关,驱动了简单的单向式、循环式以及级联的多层次的生物电路系统。在级联式电路系统中,通过调整单链DNA开关的结构,使信噪比从2.996变成5.274。同时,单链DNA开关作为长单链DNA(784 bp)的一部分,在无细胞蛋白质系统中实现了基因表达调控。因此,本文研究的工程化方法为今后复杂的人工生物电路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