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1.
内源褪黑素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节律行为具有调控功能。生物节律是自然进化赋予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受到生物节律的控制与影响。在哺乳动物中,节律调控中心是松果体,其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褪黑素。褪黑素广泛参与生物体节律行为的调节,本文从褪黑素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分别阐述褪黑素对昼夜节律行为和多种年节律行为的调控作用,同时明确褪黑素与生物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直接作用和反馈互动的复杂集合,进一步揭示褪黑素调控生物节律的重要作用,以期为褪黑素的基础研究以及未来探究生物体的生物钟内源性发生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2.
113.
【背景】近年来,炎症性肠病患者中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率逐年上升,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患者数量众多,学习国际上对于炎症性肠病合并艰难梭菌感染的研究,对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帮助研究者把握炎症性肠病与艰难梭菌感染相关性研究中的研究主题、方向、热点与前沿。【方法】同时检索Web of Science (WOS)中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和CNKI中收录的关于炎症性肠病和艰难梭菌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 6.2.2r软件进行国家/地区、机构、作者、关键词共现及被引文献、期刊共被引分析,同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经过数据检索和查重,最终可供分析的文献为WOS数据库1 030篇、CNKI数据库80篇。全球范围内,发文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主要研究机构有Harvard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和Mayo Clinic等,高产作者有Khanna S、Shen B和Ananthakrishnan AN等,高频关键词包括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Ulcerative colitis、Clostridium difficile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和Crohn’s disease等,聚类方向有#0 Diarrhea、#1 Ulcerative colitis、#2 Probiotics、#3 Pouchitis、#4 Gut microbiota、#5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6 Depression、#7 Entamoeba histolytica、#8 Pseudomembranous colitis、#9 Clostridium difficile和#10 Clindamycin。国内主要研究机构有南方医科大学和河北医科大学,高产作者有王浦、王斯淇等,高频关键词包括粪菌移植、艰难梭菌、肠道菌群、危险因素和克罗恩病等,聚类方向有#0艰难梭菌、#1益生菌、#2危险因素、#3腹泻和#4粪菌移植。【结论】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炎症性肠病和艰难梭菌感染相关性研究进行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可知,该方向仍得到全球各医疗机构及研究者的关注,腹泻及粪菌移植这两个关键词分别代表了WOS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关于炎症性肠病合并艰难梭菌感染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4.
采用形态学及ITS-rDNA序列分析法,对具有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蛇足石杉内生菌株JR14进行鉴定,确定为无柄盘菌Pezicula sp.。开展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的分离,从Pezicula sp. JR14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到4个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及质谱技术将其鉴定为behenic acid (1)、himeic acid B (2)、secalonic acid A (3)和palmitic acid (4)。采用改进的Ellman比色法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himeic acid B (2)具有较强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IC50为205μg/mL(0.64mmol/L)。  相似文献   
115.
基于大豆蛋白-磷脂交互作用机理,阐述了物化修饰及外界环境对大豆蛋白-磷脂交互作用的影响,介绍了大豆蛋白-磷脂交互作用对乳液构建及性质的影响机制,并对大豆蛋白-磷脂复合纳米乳液制备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6.
长江平原区乡村景观的结构、管理及其对土壤氮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研究主要位于宜兴市域的区域乡村景观代表性样方,评价并阐明了人口密集的长江平原区乡村景观的结构、管理与土壤全氮、全磷密度和储量的关系.景观绘图是基于1m分辨率的IKONOS影像并采用生态立地分类及绘图标准,通过直接解译和实地检验对均质景观缀块进行分类和绘图;依据区域权重分层取样方法,在生态立地缀块中随机设定取样点进行土壤或底泥取样;通过自助法对12个样方重取样,用区域多变量最优化方法计算样方的区域权重,并结合不确定性分析模型评价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土壤全氮和全磷储量.结果表明:在85.24×103km2的长江平原区乡村景观面积范围内,0~30cm土壤全氮、全磷储量分别为29.87Tg N和 19.79Tg P.最大的5种土地利用/覆被的类型为水田、水产养殖、非渗漏性建筑用地、旱地1年生作物和闲置水域,占区域总面积的82.9%;其土壤全氮、全磷储量分别占区域总量的82.6%和80.8%.其中平原稻田面积为38.93×103km2,占总面积的45.5%;其0~30cm土壤全氮、全磷储量分别高达15.26Tg N和9.13Tg P,分别占总储量的51%和45%.揭示了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中土地利用/覆被方式对区域土壤全氮、全磷的影响模式.这种在小尺度下对土地管理调查,土壤全氮、全磷及其它生态特征研究方法的精确度明显优于传统的基于30~1000m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覆被研究.  相似文献   
117.
猪产仔数分子标记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确定了2个新的猪产仔数分子标记,雌激素受体基因ESR的第8外显子处的ESRB位点、催乳素受体基因的第7外显子的FSHRB位点。通过比较和分析多个产仔数的效应,初步确定了4个有利于产仔数提高的分子标记基因型,基因位点ESR、FSHRB的基因型BB的产仔数显著地高于AB、AA型;位点ESRB、PRLR的基因型AA的产仔数显著地高于AB、BB型;4个基因位点多态性与仔猪生长性能、母猪乳头数不存在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8.
人组织激肽释放酶成熟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编码人组织激肽释放酶成熟蛋白的基因片段扩增并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 8(b)及分泌型表达载体pET2 0 (b)中 ,使其C端融合 6×HisTag序列 .转化不同受体菌 ,IPTG诱导表达后利用SDS PAGE、免疫印记等方法对重组蛋白进行分析 .在 6株基因工程菌株中 ,均表达出分子量约30kD的激肽释放酶融合蛋白 ,其中激肽释放酶在pET2 8载体中的表达水平高于pET2 0载体 .pET2 8和pET2 0载体表达的重组激肽释放酶蛋白分别占菌体总蛋白约 2 6 %和 10 % .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 ,目的蛋白可与抗人血清KK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未经纯化的激肽释放酶融合蛋白具有一定的水解苯甲酰精胺酸乙酯 (BAEE)的能力 .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人组织激肽释放酶的高效表达 ,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原性和生物活力 ,这为研究其生物功能和开发基因工程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9.
玉米及马齿苋叶片SOD活性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幼苗及马齿苋作材料,通过甘露醇、H2O2、臭氧和强光等胁迫后,用NBT光化还原抑制法测定叶中SOD活性的变化。臭氧和强光能诱导玉米叶片SOD活性增加。0.5mol/L甘露醇处理玉米叶片12h,SOD活性上升,至48h后下降;在该甘露醇溶液中另外加入10^-2mol/L H2O2;处理12h后SOD活性基本不变。对玉米叶片单独用10^-2mol/L H2O2诱导,30min内SOD活性上升到最高值,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又逐渐下降。用耐强光、耐干旱的野生马齿苋作为材料,与玉米相比,其叶片SOD基础活性低于后者;若予以正午强光结合渗透胁迫2h,其叶中SOD活性增幅超过玉米,从种间比较的角度旁证了SOD在抗逆性中的作用。推测植物中存在比活性氧更为直接的物理诱导机制。  相似文献   
120.
钾通道在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性容积减少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钾通道参与神经元凋亡的可能机制,在星形孢菌素(STS)诱导的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模型上,研究了凋亡时神经细胞容积的动态变化及钾通道在其中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钾通道阻断剂四乙铵或升高细胞外K+均能够明显抑制STS诱导的神经元凋亡,并且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选择性阻断剂iberiotoxin和paxilline具有同样程度的抗细胞凋亡作用,表明钾通道(可能主要是BK通道)参与了STS诱导的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在STS诱导神经元凋亡的早期就出现了细胞容积的显著减少,而钾通道阻断剂或升高细胞外K+均可阻断该细胞容积减少.研究结果提示细胞内钾离子的外流可能参与了凋亡性细胞容积减少,这也可能是钾通道介导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