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61.
2009年以来,稻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区域性暴发和它们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RBSDV)的大面积流行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而对这种新的毁灭性病毒病却知之甚少。为此,亟需解决稻飞虱区域性迁飞规律、虫毒互作、毒源寻踪等科学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和宏微观结合及多尺度多途径的综合研究,探索稻飞虱发生与SRBSDV流行的互作机制(虫病地方性消长关系、两者在微观水平上的互作等),明确稻飞虱远距离传毒的行为与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迁飞与病原摄带及传毒的关系),阐释各稻区飞虱与病毒的源库关联机制,揭示稻飞虱与SRBSDV区域性灾变的触发因子与调控机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2.
应用植被调查样地法研究了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东山片区的浙江润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区系地理成分,以及优势种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表明:(1)在1600m2的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73科119属169种,群落的数量优势科为樟科、蔷薇科、山茶科、壳斗科及杜鹃花科等,种类组成的科、属地理成分中热带成分分别占74·51%和70·10%,温带成分分别占23·53%和33·64%;(2)该群落浙江润楠种群以幼、中龄树为主,其优势地位明显且稳定,乔木层的亚优势树种以罗浮栲、马尾松及荷木等为主;(3)群落垂直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层,灌木层的物种最丰富,对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发现,Simpson指数: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Shannon指数: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Margalef指数: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Pielou指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263.
目的研究善释Ⅱ组织补片在植入肌体后的局部组织反应及对腹壁缺损的修复效果,并比较其与另两种不同成分补片的效果差异。方法将实验家兔分为三组,于下腹正中处切开,在腹膜外分别植入善释Ⅱ组织补片、善释聚丙烯补片和超普补片。日常观察腹壁缺损修复情况,数周后取出补片及修补处组织,观察补片皱缩和组织病理反应。结果采用善释Ⅱ补片的实验组较之对照组能够更好的增强腹壁的顺应性,补片皱缩率小,组织炎性反应显著减弱。结论减少补片中的聚丙烯含量,添加可降解的聚乙交-己内酯成分能够有效地改善补片的修复效果,降低术后组织炎性反应及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264.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水平变化在毛细支气管炎并急性心衰的变化,探讨它们在该病的发病中的作用方法:58例心衰组患儿分别于治疗前和临床症状消失后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PAF、TNF-α及PDGF血清含量,设正常对照组40例比较。结果:心衰组PAF治疗前为370.57±23.6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78±19.6ng/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5.95,P<0.001);治疗后恢复至49.63±14.5 ng/L,与正常对照差异不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70,P<0.001)TNF-α治疗前为457.4±40.5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8.8±21.6ng/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2.135,P<0.05);治疗后恢复至162.6±37.61ng/L,与正常对照差异不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7.25,P<0.01)。PDGF治疗前为596.23±199.43)ng/L,较对照组259.76±69.58ng/L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5.52,P<0.01);治疗后降为272.83±116.96ng/L,较治疗前明显恢复,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t=7.66,P<0.01)结论:结果表明,PAF、TNF-α、PDGF作为炎症介质不仅参与心衰的发病过程,还提示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在心衰发病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65.
稻纵卷叶螟Cnaphaolcrosis medinalis Guenée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该虫在室内难以进行人工饲养,这是制约其生物学、生态学及防控技术研究的关键因素。为此,本文开展了稻纵卷叶螟抗、感水稻品种叶片的全营养成分分析及其比较研究,找出了影响稻纵卷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关键营养因子,并给出了关键营养成分在人工饲料中的合理配比。该研究可望为稻纵卷叶螟人工饲料的研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66.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人肝癌细胞株,建立可实时观察的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方法]构建含有萤光素酶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利用慢病毒三质粒系统磷酸钙共转染HEK 293T细胞,收集纯化病毒感染肝癌细胞SMMC7721,嘌呤霉素(puromycin)结合有限稀释法筛选稳定转导细胞株,将细胞原位注射裸鼠肝组织,建立原位肝癌动物模型。[结果]包装纯化的慢病毒悬液的滴度为8.4×106TU/m L,感染肝癌细胞后成功筛选到稳定表达的肝癌细胞株。利用该细胞株成功建立原位注射肝癌裸鼠模型,经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观察到肝癌细胞在活体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结论]荧光素酶肝癌细胞株的成功构建及利用该细胞株建立的原位移植瘤肝癌动物模型为肝癌的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7.
为了探讨硫酸化茯苓多糖(SP)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凋亡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作用时间SP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观察MCF-7细胞的形态学变化,RT-PCR检测SP处理MCF-7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SP对乳腺癌细胞凋亡蛋白Bcl-2、Bax表达变化。结果表明,SP对MCF-7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效应;细胞贴壁能力减弱,细胞间隙增大,胞膜褶皱;Bcl-2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Bax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基于以上研究,SP通过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抑制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来下调Bcl-2/Bax比值,激活凋亡途径,诱导MCF-7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68.
杨帆  翟保平 《生态学报》2016,36(7):1881-1889
利用计算机控制的飞行磨系统测定了温度对稻纵卷叶螟飞行以及再迁飞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交配条件下,20—29℃范围内成虫均能进行正常的飞行活动,且雌、雄个体的飞行能力没有显著差异。26℃条件下成虫的飞行时间最长、飞行速度最快、飞行距离最远,种群的再迁飞比例最高,再迁飞次数最多(平均2.42次,最多5次);其它3个温度下大多数个体仅能完成一次连续飞行,无法进行再次飞行。虽然20、23℃和29℃下成虫的平均再迁飞次数(分别为0.53、0.81和0.75次)、再迁飞比例没有显著差异,但对飞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低温显著降低了成虫的飞行速度;而高温下成虫飞行后的死亡率大大增加,表现为29℃下个体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其它温度。  相似文献   
269.
土壤环境中转基因植物重组DNA持留与水平转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水平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是转基因植物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转基因植物重组DNA通过根系分泌、花粉、残体等方式向土壤环境释放。已有研究表明,外源重组DNA很可能被土壤微生物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整合到基因组中,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将造成土壤生态环境系统的改变。本文论述了转基因植物重组DNA在土壤环境中的持留、水平转移及其影响因素和相关检测方法,讨论了转基因植物重组DNA在土壤环境中持留和水平转移的研究重点,并对其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和方法,以期为转基因植物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70.
分析了全国6个不同褐飞虱发生区内16个监测点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前期迁入量与从前两年1月至当年6月各月ENSO 指标(包括4个Nino区海温和南方涛动指数(SOI)的月平均距平值)遥相关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与褐飞虱前期迁入量显著遥相关的ENSO指标主要为N3区、N4区和N3.4区的海温,三者共占显著相关指标总数的71.8%.在时间分布上,显著遥相关的ENSO指标主要分布在前两年和前一年(约占84%),当年仅占16.7%.从相关性质来看,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各Nino区海温在前两年至前一年春季之前呈负相关,而与前一年冬季至当年春季呈正相关;与前一年夏秋季ENSO指标的相关性质则无明显规律.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各Nino区海温和与SOI遥相关的相关性质相反.以前期显著相关的ENSO指标为预测因子,用逐步回归法建立褐飞虱前期迁入量的中长期预测方程.筛选出历史回检率和预测准确性较高的方程,经集成后共获得12个预报模型,可提前3~27个月作出预测,预测的准确率为8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