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4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43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41.
蝴蝶兰属植物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蝴蝶兰属(Phalaenopsis)植物的种质资源, 杂交育种过程中亲本的选择和某些观赏性状的遗传规律、杂交组合登录情况等进行了综述,并且对我国杂交育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蝴蝶兰属植物遗传育种现状,就如何加快我国蝴蝶兰属植物杂交育种和新品种培育的进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2.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分离自安徽省10个县市的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速克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速克灵对各供试菌株的EC50值分布范围为0.0899-0.4966μg/mL,平均为0.2541μg/mL,且供试菌株在含速克灵质量浓度为10 000μg/mL的PDA平板上菌丝生长几乎完全被抑制。表明各供试菌株对速克灵十分敏感,但其敏感程度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室内药剂直接诱变法,获得了抗速克灵突变株。抗性突变株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某些地区的抗性菌株抗性消失,有些地区的抗性菌株抗性继续保持。结果显示安徽省油菜菌核病菌对速克灵具有潜在的抗药性风险。  相似文献   
143.
PCR芯片实质上就是固定有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许多已知基因的引物阵列并可用于PCR检测的固相载体,其制作时最关键的是目的基因的引物设计。与基于杂交的芯片技术不同,PCR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准确、灵敏的定量检测基因表达的技术,它将待测基因的引物固定于固相载体上,通过简单的、经过优化的定量PCR体系和荧光定量PCR仪,实现待检样品中已知基因的扩增,用于定量检测待检样品中已知基因的表达情况。PCR芯片由于其操作简单、结果准确、数据产出快而多等特点,已应用于疾病发病机制、药物作用机理和细菌分型等研究领域,并将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疗法对胃镜检查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应。方法:选用心境状态量表(POMS)对200例胃镜检查患者进行调查,选取98例术前紧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用视觉模拟焦虑(VAS)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紧张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实施干预后,VAS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收缩压明显减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舒张压、心率、呼吸干预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生物反馈疗法有助于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操作简单易行,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45.
目的:探讨乳头瘤病毒定性检测( HPV- DNA)与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技术(TCT)在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HPV- DNA及TCT法检测1536例患者,对TCT阳性、HPV- DNA阳性病例者进行阴道镜下活检.结果:随着病理诊断级别的升高,高危型HPV感染率上升,而低危型HPV感染多见于轻度不典型增生(CINⅠ)及其以下病变,HPV混合感染在各组间未见明显趋势.HPV-DNA检测与宫颈活检的符合率为66.78%.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组的感染率呈降低趋势,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LSIL)组感染率亦呈下降趋势,而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组和鳞癌(SCC)组感染率均呈上升趋势,TCT检测与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为66.67%,与HPV-DNA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0.001,P>0.05).结论:HPV-DNA、TCT及宫颈活检三者检测相结合,能明显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6.
目的:对分离自海南红树林真菌菌株PH0016的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抗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HSV-2)活性进行研究。方法:收集纯化菌株PH0016产生的EPS,体外采用细胞病变观察EPS的细胞毒性和抗HSV-2作用。为观察EPS对HSV-2体内感染的治疗效果,小鼠颅内注射0.02ml滴度为100LD50/0.1ml-1的HSV-2,24小时后以不同浓度EPS灌胃,持续7天,14天后计算小鼠存活率和存活时间。菌株分类采用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结果:EPS可抑制HSV-2病毒活性,病毒感染的细胞病变的半抑制浓度(Inhibited concentration,IC50)为313μg/mL,SI为11.43。EPS 25mg.kg-1.d-1灌胃后,小鼠存活率为40.0%,存活时间为9.82±1.87天,相比模型组实验动物存活时间和存活率均有提高。菌株初步鉴定为淡紫色拟青霉。结论:从海南红树林分离一株淡紫色拟青霉,其产生的EPS具有抗HSV-2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7.
植物SUMO化修饰及其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UMO化修饰是细胞内蛋白质功能调节的重要方式之一。植物中的SUMO化修饰途径由SUMO分子和SUMO化酶系组成。SUMO化修饰是一个可逆的动态过程。SUMO前体蛋白在SUMO特异性蛋白酶的作用下成熟,随后通过SUMO活化酶、SUMO结合酶和SUMO连接酶将靶蛋白SUMO化,最后SUMO特异性蛋白酶将SUMO与靶蛋白分离,重新进入SUMO化循环。初步研究表明,植物SUMO化修饰参与植物花期调控、激素信号转导、抗病防御以及逆境应答等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8.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表达量的动态演变及各自cyclin D1的表达差异。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再灌注后1d组,3d组,7d组,14d组和假手术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变化及各自cyclin D1的表达。结果缺血侧梗死边缘区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增加,而神经元的表达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各自cyclin D1的表达在再灌注7d、14d后表达上调,且星形胶质细胞中的cyclinD1增加更明显,与假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侧梗死边缘区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cyclinD1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星形胶质细胞的cyclin D1表达上调比神经元的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9.
百里香属植物ISSR—PCR和SRAP—PCR体系的确立及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PCR扩增体系中的模板DNA用量,Mg^2+、dNTPs和引物浓度的单因子实验,分别建立了适合百里香属(Thymus L.)植物总DNA的ISSR—PCR及SRAP—PCR优化反应体系。ISSR—PCR优化反应体系为:反应总体积20μL,含模板DNA 30ng、Mg^2+3.75mmol&#183;L^-1、dNTPs 0.20mmol&#183;L^-1、引物0.3mmol&#183;L^-1和TaqDNA聚合酶1U。SRAP—PCR优化反应体系为:反应总体积20μL,含模板DNA30ng、Mg^2+2.50mmol&#183;L^-1、dNTPs 0.10mmol&#183;L^-1、引物0.4mmol&#183;L^-1和Taq DNA聚合酶1U。运用优化的反应体系对百里香属植物地椒(T.quinquecostatus Celak.)、地椒的亚洲变种[T.quinquecostatus vat.asiaticus(Kitagawa)C.Y.Wu et Y.C.Huang]和百里香(T.mongolicus Ronn.)15个居群的总DNA进行了ISSR和SRAP初步分析,获得了较好的扩增结果。  相似文献   
150.
目的:根据人、小鼠HSF1cDNA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海南黄牛HSF1cDNA,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利用RT-PCR、半巢式PCR以及3'-RACE技术分段扩增得到了海南黄牛HSF1cDNA序列,测序正确后进行拼接。用DNAMAN 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海南黄牛HSF1 cDNA与赫里福德牛、人、小鼠同源性和海南黄牛HSF1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等电点、亲/疏水区等蛋白质性质,并根据各种动物HSF1蛋白绘制进化树。结果:(1)海南黄牛的HSF1 cDNA序列全长为1 993bp,包括150bp的5'非翻译区,1 578bp的开放阅读框以及264bp(不含poly(A)尾)的3'非翻译区,编码52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6.42 kD,等电点(pI)为 4.79。(2)海南黄牛的HSF1 cDNA与赫里福德牛、小鼠和人HSF1 cDNA的同源性分别为98.99 %、81.78 %、87.82 %,相应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86 %、83.84 %、89.06 %,其中N-末端和C-末端高度保守,而中间区域存在缺失或替换。(3)根据氨基酸序列构建不同动物HSF1蛋白的进化树,与采用经典遗传分类法构建的进化树基本一致。结论:首次克隆了海南黄牛 HSF1 cDNA全长,分析表明:海南黄牛HSF1蛋白是亲水性蛋白,在8种动物中,其同源性大于73 %,高度保守。海南黄牛与赫里福德牛HSF1蛋白同源性高达98.86 %,在三聚体化区域、转录调节域和激活域存在6个位点的单氨基酸突变,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揭示海南黄牛抗热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