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研究探讨了NO对深层培养的桦褐孔菌积累抗氧化酚类化合物的影响。在桦褐孔菌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01mmol/L、0.1mmol/L以及1mmol/L的NO供体硝普钠,并测定总酚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活性以清除DPPH和羟自由基活力表示。加入0.1mmol/L的硝普钠可使桦褐孔菌胞内外酚类化合物分别达到最高水平67mg/g和677mg/L。不同培养时期产生的胞内外酚类化合物都具有抗氧化活性,尤其是添加0.1mmol/L硝普钠的菌丝体。因此NO可用于上调深层发酵培养的桦褐孔菌酚类化合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32.
棉花高质量DNA的提取及SRAP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经济、有效的gDNA提取方法,并以得到高质量的gDNA为模板摸索棉花SRAP反应体系的最优条件。在提取棉花DNA之前对样品进行预除酚处理,采用CTAB法并加以改进,摸索了一种简便、快速、经济、有效的gDNA提取方法。结果表明预处理除酚法提取天然彩色棉的gDNA为白色,OD260 nm/OD280 nm平均值达到1.900,OD260 nm/OD230 nm平均值1.659,琼脂糖电泳检测表明所提取的DNA较完整,RNA含量少;通过对重要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试验,建立一套稳定可靠、扩增效果好、可重复性强的适用于棉花的SRAP反应体系:25μL的反应体系中,模板DNA量30ng、2.5mmolm/L Mg2+浓度、0.8μmol/L的上下游引物、200μmol/L的dNTPs以及Taq酶1U。  相似文献   
33.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了两株地理隔离的桦褐孔菌中国牡丹江菌株(IOM)和芬兰万塔菌株(IOV)在深层培养过程中主要代谢产物组成的差异。IOM和IOV两菌株在培养过程中积累菌丝体生物量、菌丝体酚类(TMP)以及三萜化合物(TMT)的过程相似,但IOM菌株产生较高水平的TMP。代谢产物组成动力学比较结果表明,IOM在第3天含有较高水平的硬毛素类似物、桦褐孔菌二糖和TMT,但在第5天均有所下降。导致这些差异的代谢产物为fuscoparianolD,21,24-羊毛甾-7,9(11),23-三烯-3β,22,25-三醇,羊毛甾-8,23-二烯-3β,22,25-三醇,23,24-环戊羊毛甾-3β,21,25-三醇-8-烯,桦褐孔菌二糖,phelligridinsC,D及H,甲基地花菌素A和C,地花菌素B,davallialactone及methyl davallialactone。这些代谢产物在IOV的提取物中均参与清除自由基,而在IOM的提取物中主要是酚类化合物参与自由基的清除。两菌株的这些差异反应了环境条件对桦褐孔菌生长及代谢的影响,即不仅影响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还影响代谢产物在防止细胞氧化损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
大鼠烫伤早期(烫伤后30min),肝线粒体质子和电子传递速度均加快,线粒体能化态跨膜电位降低(均以琥珀酸为底物),线粒体膜脂流动性降低。皮下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也有上述现象发生。推测急性应激通过儿茶酚胺类作用于肝细胞,导致线粒体内膜有序性增强所致。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肠道乳酸杆菌数量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心内科就诊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8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43例)和对照组(n=43例)。观察组患者予以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其中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20 mg/次,3次/d;阿托伐他汀片10 mg/次,1次/d。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纯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方法及疗程同观察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肠道乳酸杆菌数量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TC、TG和LDL-C较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HDL-C水平较前均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且观察组下降或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患者肠道乳酸杆菌数量较前均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能更明显降低TC、TG和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具有良好的调脂效应,可能与其能调整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大幅提升肠道乳酸杆菌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6.
以木质素和葡萄糖的混合溶液为木质纤维素水解液模型,采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5 000的卷式聚醚砜膜对葡萄糖和木质素进行全回流模式的分离,探讨了木质素和葡萄糖浓度、操作压力、错流速率对通量、木质素和葡萄糖截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范围内,通量随葡萄糖浓度和木质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并随操作压力、错流速率的增加而增加。木质素截留率不受任何条件的影响,基本稳定在97%。葡萄糖截留率随木质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随错流速率的增加而减小。在0.8 g/L的木质素质量浓度条件下,当错流速率从0.12 m/s增加到0.17 m/s时,葡萄糖截留率从14%减小到7.3%。由此可见,在混合溶液的超滤过程中,通过合理选择错流速率,能够改善木质素和葡萄糖的分离。  相似文献   
37.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属于全球极度濒危物种,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对中华穿山甲的非法捕杀曾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但是,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较少,穿山甲分布状况不明,极大地制约了对该物种的有效保护。搜集了近年来国内中华穿山甲的救护记录和救护新闻,甄别出67个记录分布点,利用最大熵模型软件(MaxEnt)进行因子筛选,结果表明最冷季度降水量、人口密度、年降水量、坡度、坡向、海拔等6个环境变量是与中华穿山甲分布显著相关的影响因子。基于6个主导环境变量构建的MaxEnt模型AUC平均值为0.961±0.014,预测结果达到极好标准。刀切法(Jackknife)表明,其中最冷季度降水量、年降水量、人口密度和海拔是影响中华穿山甲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华穿山甲适宜生境(出现概率大于0.498)具有以下特点:最冷季度降水量141.22-439.46 mm,年降水量1471.67-2386.56 mm,人口密度≥390人/km2,海拔<316.98 m。该模型预测中华穿山甲在我国的潜在分布适宜区主要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总面积约为74.27×104 km2,占国土面积的7.73%,主要集中在江西、广东、湖南和广西省,面积分别占该区域的97.58%,89.65%,76.90%和73.08%;其次是浙江、福建、台湾和安徽省。湖北、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也有中华穿山甲的零星分布。湖北东南部、江苏南部、浙江西南部和福建西北部等与江西接壤的区域也是中华穿山甲的重要潜在分布适宜区。明确中华穿山甲的潜在分布适宜区,可为该物种的种群保护和栖息地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8.
Stathmin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周期相关的微管作用蛋白。在有丝分裂间期,Stathmin以有活性的去磷酸化形式存在,抑制微管聚合。当细胞进人分裂期,Stathmin被磷酸化失活,微管聚合形成纺锤体,进而染色体分离、细胞分裂。Stathmin的表达和活性受多种转录因子和激酶/磷酸化酶的调控,其表达和活性异常与细胞增殖、神经系统发育及肿瘤等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9.
李佳  李言阔  缪泸君  谢光勇  袁芳凯  黄燕  许鹏 《生态学报》2014,34(19):5522-5529
分析了1985—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越冬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琵鹭种群年际数量变化与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琵鹭种群数量为(4 632±470)只,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白琵鹭的种群数量与白琵鹭越冬期当年冬季各月的气温和降水变量相关系数较小,且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发现越冬地的气候条件对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期的月值气候变量与1—9a后的白琵鹭种群数量几乎都存在显著正相关性;10月降水量与2a后的白琵鹭种群数量存在显著负相关,12月平均最高气温与8a后的白琵鹭种群数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越冬地2a前的10月平均最高气温、4a前的11月平均最高气温、8a前的11月降水量、4a前的12月平均气温是白琵鹭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变量,共同解释了白琵鹭种群数量年际变化的78.9%;其中前3个变量可以共同解释白琵鹭种群数量变化的72.1%,这两个月份正是白琵鹭的越冬初期,是结束长距离迁徙的阶段,可能是白琵鹭补充能量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越冬地恶劣的天气可能导致白琵鹭无法获得充足的能量,不利于能量的恢复,从而可能给种群造成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分析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4—2011年东方白鹳越冬种群动态,探讨了其种群动态与气候和水位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4—2011年,保护区东方白鹳越冬种群数量平均为(1296±177)只,种群年间波动较大,但总体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动态与鄱阳湖年最低水位、10月份平均水位、12月份平均水位存在显著负相关,这可能与冬季水位增加导致东方白鹳栖息地面积减小和人类干扰强度增大有关;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与越冬期1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东方白鹳主要在11月份到达鄱阳湖,此时适宜的温度可能有利于提高东方白鹳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迅速补充能量,并降低体温调节所需的能量消耗。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鄱阳湖区1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前一年1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前二年7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是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保护区东方白鹳最大种群数量变化的7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