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棉花ms5ms6雄性不育两用系发育过程中POD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在生长发育前期简便快速地区分棉花雄性不育A、B两用系的不育株和可育株,采用同工酶分析方法,对POD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器官之间POD同工酶带数及其带的强度存在差异,其中花药的酶带最多、带的强度最高;子房的酶带最少,带的强度最低。同一器官不同发育时期POD同工酶也存在差异,其中在花药发育时期POD同工酶带数及其带的强度差异明显,尤其在单核期和二核期两种不同叶型的两用系A比B分别减少1或2条带。因此,在开花之前根据花药POD同工酶的差异,易于区分A、B两用系中的不育株和可育株。  相似文献   
102.
转化了质粒PYZcpp3的 16C9大肠杆菌可高水平地分泌表达可溶性CD2 0F(ab′) 2 抗体 ;采用经优化的培养条件 ,在发酵罐上进行高密度培养OD550 值达 14 0 ;每升湿菌菌重 2 0 0g ;抗体的产量每升为 2 4 1mg ,其中F(ab′) 2 片段达 5 0 % ,F(ab′) 2 可以特异性的识别CD2 0 细胞并与CD2 0相结合 ;F(ab′) 2 对Raji细胞的IC50 值为 2 2 8μg mL ;而Fab′对Raji细胞的IC50 值为 4 5 9μg mL。  相似文献   
103.
芦竹内生真菌F0238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从黄海海岸低盐药用植物芦竹(Arundo donax L.)中分离得到木霉属的内生真菌F0238,对其进行拮抗植物病原菌活性及作用机制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F0238发酵液对Botrytis cinerea,Sclerotium rolfsii等8种植物病原菌有强的抑菌活性及抑制孢子萌发作用,且这种作用在发酵原液被稀释了160倍后仍然存在;对峙培养试验表明F0238菌对植物病原菌有很强的拮抗作用,拮抗机制主要为重寄生作用、营养竞争作用及抗生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4.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与复制蛋白A相互作用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对ATR/CHKl通路的影响,确定Fhit与复制蛋白A(RPA)存在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Fhit特异的信号通路奠定基础。方法:将Fhit全长基因插入含GST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中,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GST-Fhit融合蛋白,并用GST沉降技术研究Fhit与RPA是否在体外存在相互作用;在表达Fhit的人细胞中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分析Fhit与RPA是否在体内存在相互作用,同时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研究Fhit与RPA在细胞内是否可以共定位。结果:通过免疫共沉淀、免疫荧光染色及GST沉降技术,确定了Fhit与RPA在体内及体外均可以相互作用。结论:确定了Fhit与RPA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为阐明Fhit在维持基因组完整性方面的机理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05.
人MEPE/OF45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克隆人MEPE/OF45全长基因,为进一步研究MEPE/OF45在DNA损伤应答中的作用及特异的信号通路奠定基础。方法:选取人宫颈癌细胞HeLa为靶细胞,从中提取总RNA,设计扩增人MEPE/OF45基因片段的特异引物,进行RT-PCR分析;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亚胺环己酮(CHX)对细胞进行处理,观察处理前后MEPE/OF45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经CHX处理的HeLa细胞中扩增到了MEPE/OF45基因片段,随后利用重叠PCR方法获得了人MEPE/OF45全长基因,并经序列分析确证。结论:获得了人MEPE/OF45基因片段及全长基因,为阐明MEPE/OF45在细胞中复杂的功能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06.
对我国特有单属种孑遗植物四合木 (Tetraena mongolica Maxim) 的地理分布、生境条件、种群数量动态、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系、种群的生命表、生殖力表、有性生殖、无性繁殖和遗传变异等种群生态学特征及其濒危肇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合木种群为高群集分布,种群曲线属Leak凸型.年龄结构不合理,其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 ê型,且将演化为小种群,群落内的生境异质性显著,种群处于不稳定阶段.四合木从开花期到结果期,生殖分配 (RA) 呈下降的趋势,生殖过程中胚胎发生败育、种子向幼苗难以转化使其有性生殖受阻,生活史趋于断裂,是最终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内因.分布区城市化、工业化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造成其种群孤立和生境破碎化是物种导致濒危的外因,四合木生态适应性和生境适宜性下降造成遗传多样性逐步丧失.同时提出对我国特有植物四合木进行异地保护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7.
岛屿植物舟山新木姜子居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基于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方法分析了舟山群岛濒危植物舟山新木姜子 (N eolitsea sericea) 6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程度。 10条随机引物扩增出 84个可分析位点 ,多态位点百分比 (PPL)为 3 8.10 %。经 POPOGENE分析发现 ,舟山新木姜子居群平均水平的多态位点百分比 (PPL )为 2 3 .18% ,Nei' s基因多样度 (HE)为 0 .0 793 ,Shannon信息指数 (H )为 0 .12 0 1,与其它岛屿植物比较具有中等偏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岛屿各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 (Gst=0 .3 646) ;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r=0 .7697,P=96.62 % ) ,岛屿隔离效应是导致居群间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结合居群遗传多样性及UPGMA聚类分析 ,推测普陀山岛舟山新木姜子部分个体可能为大猫岛迁入的后裔 ,而朱家尖岛舟山新木姜子则由人为移植自普陀山岛。基于舟山新木姜子的物种保护及资源利用 ,建议加强现有自然居群的就地保护 ,促进居群自然更新 ;建立种质资源库 ,收集不同岛屿的种源进行混合繁殖 ,促进基因交流 ;选育优良品系用于海岛植被恢复及园林观赏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一类具有隔离干预和可分离广义传染率的SIQRS传染病模型的全局稳定性,得到了阈值R及无病平衡点和地方病平衡点的存在的条件,并利用构造李雅普诺夫函数证明无病平衡点和地方病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借助穿膜肽TAT高效跨膜的特性和LacI前头肽突变体(LacI HPM)高亲和力结合DNA的特性,建立-种安全高效、无基因插入片段大小限制的基因转导系统。方法:在TAT-LacI HPM片段C端和N端分别添加GST标签,构建pET-28a(+)-TAT-LacI HPM-GST和pGEX-GST-TAT-LacI HPM重组表达载体,可溶性表达TAT-LacI HPM-GST及GST-TAT-LacI HPM融合蛋白并纯化,获得TAT-LacI HPM二聚体,免疫荧光检测TAT-LacI HPM融合蛋白穿过HeLa细胞膜的情况,观察EGFP的表达,用免疫印迹检测TAT-LacI HPM融合蛋白介导质粒DNA进入细胞的能力。结果:表达、纯化并获得二聚体融合蛋白,体内实验表明其具有跨膜能力,能介导带有LacI结合序列的DNA质粒进入细胞,并在转染细胞里检测到了目的蛋白。结论:初步证实TAT-LacI HPM融合蛋白作为-种新型通用性非病毒DNA转运载体的可行性,为评价这种新型DNA疫苗载体在提高免疫效果方面的可行性奠定了前期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TD患儿的气质特征,以及气质作用下心理行为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为临床诊疗思路的完善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学龄前儿童气质量表(CPTS)及中国学龄儿童气质量表(CSTS)对312名TD患儿进行测查,并与中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患病组与常模组的气质类型分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患儿以中间近麻烦型和中间近容易型最多,TS组以麻烦型为主要气质特点,CTD组以中间型为主要气质特点,TTD组以中间型为主要气质特点。患病组的活动水平,反应强度,心境,持久性,注意转移气质维度的得分与常模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抽动障碍患儿的气质有其独特性,应根据其气质特征来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建议尽早了解儿童的气质特点,给予积极的行为影响因素,会使TD儿童行为问题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