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南京市老城区行道树的组成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南京市老城区125条主要路段行道树的种类组成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行道树共有乔木27种、灌木24种,其中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Ait.)Willd.〕、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国槐(Sophora japonica L.)、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雪松〔Cedrus deodara(Roxb.)G.Don〕和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DC.)是南京市老城区行道树群落的优势种,决定了道路绿化景观的外貌;在7种优势树种中,悬铃木的年龄结构属稳定型,香樟、国槐和女贞处于增长阶段,水杉、雪松和枫杨则趋于老龄化。在行道树配植的4种垂直结构类型中,乔木单层结构最多,占52.8%;乔灌两层和乔灌草三层结构所占比例相近(21.6%和22.4%);乔草两层结构最少(3.2%)。本研究结果对南京市行道树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2.
尿素通道蛋白B(UT-B)为介导尿素跨膜转运的通道蛋白, 在肾脏和其他肾外组织, 如红细胞、脑、心脏、膀胱和睾丸等组织、细胞中广泛表达. 为探讨UT-B缺失对心脏表型的影响,应用RT-PCR, Western blot检测UT-B mRNA, UT-B蛋白在野生型小鼠(UT-B+/+)和UT-B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UT-B-/-)心脏组织的表达情况, 对比观察6, 16, 52周UT-B基因敲除纯合子(UT-B-/-)与野生型小鼠肢体Ⅱ标准导联心电图, 应用悬浮微电极法记录分离的16周小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各参数变化. 结果显示UT-B的mRNA和蛋白在UT-B+/+小鼠心脏有表达, 而UT-B-/-小鼠无表达; UT-B-/-小鼠P-R间期((43.5 ± 4.2), (45.5 ± 6.9), (43.8 ± 7.6)ms)明显长于UT-B+/+小鼠((38.6 ± 2.9), (38.7 ± 5.6), (38.2 ± 7.3)ms, P<0.05), 随增龄P-R间期无明显延长, 但老龄组(52周)Ⅱ度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现率超过20%; 动作电位记录结果显示UT-B-/-小鼠的动作电位幅值(APA), 动作电位最大除极速度(Vmax)与UT-B+/+小鼠比较, 前者明显受到抑制(P < 0.05), 其APD50, APD90明显延长(P < 0.05). 总之, 本研究发现野生型小鼠心肌有UT-B表达, UT-B基因敲除导致小鼠进展型心脏传导阻滞, 提示UT-B在介导心肌电生理特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3.
为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人群血浆病毒群落组成,分析HIV感染人群血浆病毒群落的特点,研究病毒载量对HIV感染人群血浆病毒群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Miseq高通量测序,对江苏泰州地区203份HIV感染人群的血浆样本进行了病毒宏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显示,高通量测序共得到243824条注释为病毒的序列,可注释到至少17个不同的病毒科(包括未分类病毒),包括12种哺乳动物类病毒(占99.87%),2种昆虫病毒(占0.05%),1种植物病毒(占不到0.01%),2种其他病毒(占0.02%)及未分类病毒;检出HIV病毒载量组的病毒群落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细小病毒科,其次是黄病毒科和指环病毒科,未检出病毒载量组中的主要病毒为黄病毒科,其次为指环病毒科和细小病毒科;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注释为细小病毒的序列与已知病毒的同源性较高,而注释为指环病毒和人佩吉病毒的序列中有部分序列与已知病毒同源性较高,另有部分序列与已知病毒的差异较大,疑似有新型病毒的存在;应用PCR扩增对部分病毒序列进行验证,将验证后的部分序列与原始序列进行比对,一致性达到近99%。  相似文献   
64.
斑子麻黄(Ephedra rhytidosperma)群落是贺兰山山麓特有荒漠植物群落。该研究于2019年调查了16个斑子麻黄典型群落, 分析了物种组成的区系特征, 运用TWINSPAN软件对16个斑子麻黄群落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 1)斑子麻黄群落物种组成以禾本科、菊科、豆科和蒺藜科植物为主, 隶属13科24属27种。2)斑子麻黄荒漠群落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44.44%)和灌木(29.63%)为主; 区系以古地中海成分(44.44%)和东亚成分(33.33%)为主; 水分生态类型以旱生(40.74%)和强旱生(37.04%)为主。3)根据生活型和优势度, 斑子麻黄群落可分为斑子麻黄-半灌木荒漠(Ephedra rhytidosperma - Semi-Shrub Desert)和斑子麻黄-草本荒漠(Ephedra rhytidosperma - Herb Desert) 2个群丛组, 进一步划分为3个群丛: 斑子麻黄-刺旋花-兴安胡枝子 半灌木与草本荒漠(Ephedra rhytidosperma - 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 - Lespedeza davurica Semi-Shrub and Herb Desert)、斑子麻黄-刺旋花-中亚细柄茅 半灌木与草本荒漠(Ephedra rhytidosperma - 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 - Ptilagrostis pelliotii Semi-Shrub and Herb Desert)和斑子麻黄-中亚细柄茅 半灌木与草本荒漠(Ephedra rhytidosperma - Ptilagrostis pelliotii Semi-Shrub and Herb Desert)。  相似文献   
65.
黄缘蜾蠃(Anterhynchium flavomarginatum)是一种以鳞翅目幼虫为食的独栖性捕食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提供了重要的生物防治功能。2018—2019年,在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人工巢穴收集了不同海拔梯度下(332—1007 m)该蜂的筑巢巢管,系统研究了黄缘蜾蠃的筑巢特征(巢管内径、巢室长度、巢室数量)以及该蜂的子代雌雄数和体型大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海拔主要影响的是黄缘蜾蠃对巢管内径大小的选择,以及对前庭长度的分配,同时,黄缘蜾蠃对巢管内径的选择可以影响到后代性别比,这种策略主要体现在亲本对雌性子代的投资,而不是雄性子代。研究结果表明黄缘蜾蠃在不同海拔梯度下可根据外界环境压力调整其营巢和生殖策略,以提高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6.
利用重复序列探针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采自青海高原披碱草属种间天然杂种进行细胞学鉴定,同时结合物种分布及形态学特征,共揭示6种不同天然杂种的类型。第一类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和鹅观草属(Roegneria C.Koch)物种间的天然杂种,染色体数为35,染色体组成为StStYYH;第二类为垂穗披碱草和达乌力披碱草种(Elymus dahuricus Turcz.ex Griseb.)间杂种,染色体数为42,染色体组成为StStHHYY;第三类为达乌力披碱草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种间杂种,染色体数为35,染色体组成为StStHHY;第四类为垂穗披碱草和糙毛以礼草(Kengilia hirsuta Keng)种间杂种,染色体数为42,染色体组成为StStYYHP;第五类为垂穗披碱草和大颖草(Kengilia grandiglumis Keng)种间杂种,染色体数为42,染色体组成为StStYYHP;第六类为糙毛以礼草和赖草(Leymus secalinus(Georgi) Tzvel.)种间杂种,染色体数为35,染色体组成为StYPNsXm。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披碱草属种间杂交渐渗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同时鉴定出的天然杂种可以作为潜在的种质资源在牧草或生态草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67.
高等植物成花诱导调控的分子和遗传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花诱导是高等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的重要环节。成花诱导过程由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决定。近年来,在对拟南芥、水稻等有花模式植物成花机制的研究中,已发现植物成花主要受春化、温敏、光周期、赤霉素、自主、成花抑制和年龄7条途径控制。文章简要综述这7条途径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今后从分子和生理水平调控植物成花诱导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8.
披碱草属(Elymus L.)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中的一个多年生属,该属在青藏高原地区有广泛分布,多数物种是草原和草甸的组成成分,许多种类为品质优良的牧草。垂穗披碱草(E.nutans)和达乌力披碱草(E.dahuricus)同为禾本科小麦族披碱草属异源六倍体物种,染色体组组成皆为StYH。为探究垂穗披碱草遗传多样性形成的内在机制,该研究利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对采自青藏高原地区同域分布的垂穗披碱草和达乌力披碱草两个居群共58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8对引物在垂穗披碱草和达乌力披碱草扩增条带分别为163条和124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分别为89.71%和76.07%,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介于0.583~0.929和0.524~0.830之间。垂穗披碱草遗传多样性(He=0.69,I=1.34,Pp=100%)高于达乌力披碱草(He=0.53,I=0.80,Pp=93.75%);同域分布的垂穗披碱草和达乌力披碱草居群,垂穗披碱草呈现出更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子变异显示,两个物种居群内遗传变异分别80.92%和63.62%,但居群间遗传分化水平较低。遗传结构分析揭示两个物种间有基因流存在。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地区种间杂交基因渗透引起的种内遗传分化,在这两个物种多样性形成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 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CDH)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深入及颈椎内植物的发展,建立颈椎融合动物模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国内对颈椎融合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期为颈椎融合相关研究提供完备的动物模型和内植物性能的评估方案。方法 选择小尾寒羊,改良术式后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将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 PEEK)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 Cage)(对照组)、3D打印钛合金Cage(实验组1)及新方法钛合金Cage(实验组2)分别植入每只羊的不同颈椎节段(C2/3~C4/5),术后行血液学检测、组织病理学分析评估手术恢复情况及材料生物安全性,利用X光、CT、Micro-CT及定量分析、硬组织切片染色、生物力学试验评估内植物的骨长入及骨融合情况。结果 绵羊改良术式ACDF模型建立成功,血液学检测重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分...  相似文献   
70.
香椿Toona sinensis生长迅速,广布于东南亚及我国各地,其用途广泛,可作为造林、行道树、材用、药用和食用等。本文综述近年来香椿快速繁殖和不同用途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为香椿良种选育、繁殖和开发利用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