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最近,“生物技术领域的创业模式必须认真重新审视”的声音不绝于耳。典型的美国生物技术企业的成长战略有两种方式.首先从大学或企业引进知识产权,风险资本为其设立和其后的开发提供资金。另外一种是设立特定疾病治疗战略有关的新公司,依靠自身的力量将少数开发项目推进到一定的临床阶段.在与制药企业建立开发合作关系后.进入股票市场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成长。但是,  相似文献   
92.
为研究甘蓝黑腐病菌Xcc8004基因组中一个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XC1348的基因功能,本研究用自杀质粒pK18mob和pK18mobSacB分别通过同源单交换和同源双交换构建XC1348的非极性整合突变体1348nk和有标记的缺失突变体DM1348Gm,并对两种突变体的表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基因突变后不影响细菌的胞外多糖(EPS)产量、胞外酶活性以及细菌游动性。有趣的是该基因的两种突变体的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原因可能是Xcc经两种方法定点突变后分别具有的不同基因组结构而影响到某些基因的表达所致。通过研究初步了解了XC1348基因的功能并为今后改进定点突变方法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93.
通过对西藏中、南部16个藏川杨种源地环境特征、植株和枝叶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等生物学特性的观测比较,发现藏川杨为高大、长寿乔木,株龄逾千年、株高达45 m、冠幅22 m,分布海拔高度2000~4500 m、分布区域跨越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区,随着分布区环境变化,不同种源藏川杨的树皮、枝条、芽、叶等形态特征呈现规律性变化,空气湿度增加、树干颜色变深、枝条被毛加重、顶生冬芽变窄、叶片长/宽比增加;半湿润区和灌溉区植株的叶面积、枝条长度增加,湿润区、阴湿地或环境条件恶劣地区植株叶片和枝条生长不佳,枝条干湿比相对较小。结果表明:藏川杨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可塑性,耐旱,喜光、抗强光辐射,耐贫瘠、喜中性或弱碱性土壤,具有很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4.
西番莲果腐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5.
:钾离子通道是最大最复杂的离子通道家族,迄今为止在人类基因组中共克隆出了70 余种钾离子通道亚型,其中双孔钾离 子通道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钾离子通道亚家族,它们在结构上与电压依赖性钾通道、钙激活钾通道,内向整流型钾通道等传统 的单孔钾离子通道差异很大。双孔钾离子通道,具有4 个跨膜片段,形成独特的2 个孔道结构域,主要介导背景钾电流。由于其介 导背景钾电流而参与并维持静息膜电位形成等重要生理作用而备受关注。近年来研究最多的双孔钾通道TREK-1 几乎表达于机 体的每一个细胞,可被细胞内酸度、膜牵张、多不饱和脂肪酸、温度、受体偶联第二信使系统调控,调节细胞兴奋性,参与一系列生 理、病理过程,与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密切相关,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6.
植物表型的发育受到植物维管网络几何特征的制约。在不同的环境中,植物维管网络在安全-效率之间做出结构和功能上权衡,发育出不同的维管网络特征,从而引起表型的可塑性响应。虽然植物表型适应与植物维管网络的关系非常重要,但对它的研究却在总体上被忽略了。本文设置了3个土壤质地(沙土、黏土和两者的1∶1混合土)环境梯度,以棉花(Gossypium herbaceum L.)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质地对根茎木质部导管几何结构的影响,及其与植物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土壤颗粒直径将会导致维管网络结构显著变化,引起导管直径和长度的改变。将3个土壤处理的植物相比较,结果表明这种结构性差异显著影响了(或者相关于)棉花的根系导水率、地上导水率、整株导水率、纹孔阻力等导水系统功能,同时也显著改变了叶面积、根长和根叶比等表型特征。这些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直径增加,棉花没有发育更有效的导水系统,反而以牺牲导水效率为代价,构建了更加安全的导水系统(效率-安全权衡)。  相似文献   
97.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N/P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N/P总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N/P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雅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类型和不同自然地带土壤N/P差异显著.不同草地类型土壤N/P自上而下可分为低 高 低 高型、低-高-低型、低-高型、高-低-高-低型和高-低-高型等5个类型,表土层与底土层N/P差异显著.土壤N/P与0~20 cm土壤容重、20~30 cm土壤含水量、速效钾、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与20~30 cm土壤容重、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8.
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374个高寒草原和温带草原土壤样品的测试结果,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定量评估了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20.18 kg C/m2)高于温带草原(9.23 kg C/m2).土壤理化生物学因子对高寒草原和温带草原SOC含量(10 cm)变化的贡献分别是87.84%和75.00%.其中,土壤总氮含量和根系对高寒草原SOC含量变化的贡献均大于对温带草原SOC含量变化的相应贡献.土壤水分是温带草原SOC含量变化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其对SOC含量变化的贡献达33.27%.高寒草原土壤C/N比显著高于温带草原土壤的相应值,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较高的SOC含量是由于较低的土壤微生物活性所导致.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究解淀粉芽胞杆菌C-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抗感染作用及其相关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将48只6~8周龄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致病组、预防组和治疗组,每组12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灌胃动物制备急性感染动物模型,在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前、后连续3 d分别灌胃2×10~9 CFU解淀粉芽胞杆菌C-1作为预防组和治疗组;生理盐水灌胃动物作阴性对照。动物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肠道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小鼠组织病理改变;通过肠上皮细胞HT-29的细胞毒性试验检测肠内容物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活性;ELISA试验检测肠道黏膜分泌细胞因子sIgA、IFN-γ、IL-2和IL-6的浓度;采集肠道粪便标本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6种短链脂肪酸组成。结果感染模型成功,致病组小鼠的肠道内容物细胞毒性、sIgA及肠道黏膜细胞因子IL-6、IL-2和IFN-γ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113.000 0,P=0.039 2;t=2.899 0,P=0.042 3;t=2.364 0,P=0.002 2;t=4.483 0,P=0.001 0;t=2.364 0,P=0.033 0)。干预后,C-1干预组(预防组和治疗组)动物的肠道腺泡增生和肠绒毛增殖细胞数量、肠道内容物细胞毒性、sIgA、IFN-γ、IL-6低于致病组;IL-2及粪便中丙酸、丁酸、戊酸浓度均低于致病组,预防组低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99.000 0,P=0.003 0;W=96.000 0,P=0.002 0;W=88.000 0,P0.000 1)。结论解淀粉芽胞杆菌C-1可以通过减少致病菌的肠道定植、限制炎症反应和加强肠道屏障来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近年来大肠中分化腺癌检出比例有所增高。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肠中分化腺癌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过去30年1073例大肠癌的病理分型,比较其中328例高、中分化腺癌临床病理学特点。激光细胞学扫描技术,双荧光高分辨率微卫星不稳定性技术评价129例大肠癌遗传不稳定性特点,TP53、KRAS基因突变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结果:由1979年始每10年为1组,至2008年计3组。中分化腺癌所占比例分别为37%、38%及55%。其中的328例大肠癌高、中分化腺癌病理学研究表明,中分化者较高分化者病期晚、浸润深、淋巴结转移率高、静脉侵袭阳性率高。对74例高分化腺癌与55例中分化腺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高、中分化腺癌的DNA倍体与微卫星不稳定性情况无显著性差异,TP53与KRAS基因突变频率也无显著差异。但TP53的移码突变仅在高分化腺癌中检出(4例,P<0.05)。KRAS的颠换突变在高分化癌中检出5例(23%),在中分化癌中检出12例(5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中分化腺癌在临床病理学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大肠中分化腺癌较高分化腺癌生物学行为差,发现时病期较晚,治疗随访中需要引起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