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利用异源多倍体杂种优势是多倍体水稻研究的第三阶段,但异源多倍体杂种常常不育。为明确其不育特点,本文以本实验室通过远缘杂交获得的栽培稻(AA)品种DTS137和高秆野生稻O.alta(CCDD)的杂种三倍体ACD和加倍形成的六倍体AACCDD为材料,分别对其花粉和胚囊发育过程进行石蜡切片观察,发现3x与6x之间以及6x雌性和雄性生殖方式和前途具有明显的不同:(1)异源三倍体ACD水稻杂种花粉败育彻底,败育发生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绒毡层细胞提前解体:大孢子母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与周围的珠心组织一起发生解体,雌性完全败育。(2)异源六倍体水稻杂种(AACCDD)的雄性败育发生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线期,此期小孢子母细胞发育停滞,随后解体;而雌性器官的发育基本正常。推测异源六倍体杂种的不育性与不同基因组间存在着部分核质不亲和性有关。据此,为了克服六倍体水稻AACCDD的不育性和验证该杂种雌性可育的结论,以栽培稻(AA)的PMeS二倍体品系HN2026.2x为父本与之杂交,通过胚挽救成功获得回交杂种BC1F1植株,经根尖染色体鉴定为2n=4x=48,系由AACD组成。虽然该异源三基四倍体是不育的,但为随后的染色体加倍创造AAAACCDD同源异源八倍体,进而获得结实的同源异源多倍体杂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坦洛新联合托特罗定对老年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患者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酒石酸托特罗定。观察并比较所有患者的最大尿流速率、膀胱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单次最大尿量水平以及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单次最大尿量、最大尿流速率均升高(P0.05),膀胱残余尿量、排尿次数以及P2X3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单次最大尿量、最大尿流速率较高(P0.05),膀胱残余尿量、排尿次数以及P2X3水平较低(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P0.05)。结论:坦洛新联合托特罗定能够显著提高老年膀胱活动度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可能与其降低患者血清P2X3受体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3.
长江口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控制过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2,自引:6,他引:36  
利用1997年秋季和1998年春季对长江口邻近海域两个航次的调查结果,对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结构特征以及其主要控制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及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海水中NO3--N、SiO3^2-.SiSiO3^2-,Si及PO4^3--P,DOP、PP均高于春季,平均含量分别为4.97、11.6、0.44、0.26、0.82μmol·L-1,而春季则是NO2--N、NH4+-N、DON、PN含量高,平均含量分别为0.70、2.26、9.88、7.88μmol·L-·PP(54%)和PO4^3--P(51%)分别为秋季和春季磷的主要形态,两个季节氮结构基本一致,均以DON和PN为主.除春季PO4^3--P外,营养盐受长江冲淡水等陆源输入的影响而呈现近岸含量较高,溶解无机氮秋季以NO3^- -N为主而春季则以NH4^+-N为主,秋季PO4^3- -P同时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而春季则主要来源于台湾暖流.显示出春季台湾暖流对调查海区的影响程度大于秋季.  相似文献   
104.
舍族分布在我国的浙江、福建、江西和广东 等省的山区或半山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闽东 及浙南。据文献报道,不同民族的皮纹类型是 有差异的,对汉族、壮族、藏族、青海撒拉族等的 皮纹都已有调查。我们对425例舍族的12项 皮纹参数正常值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我们的 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5.
野生稻是提供优异基因、拓宽栽培稻遗传基础的重要种质资源库。非AA染色体组型野生稻优异基因转移和利用的主要难点在于,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远及由此而产生杂交不实、杂种不育和后代难以利用等问题。细胞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是实现非AA型野生稻利用的有效途径。原生质体融合可以克服有效杂交的不亲和性,花药培养能加速后代的纯合和稳定,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跟踪目的基因的导入,打破连锁障碍,促进有利基因的重组,提高材料的可利用性,并为目的基因的克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6.
以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HC分离物为材料,合成病毒基因组cDNA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病毒RNA1共有7 629个核苷酸,编码1种由2 40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切割产生病毒外壳和其他7种可能的蛋白质.该病毒的RNA2共有3 639个核苷酸,编码1种由90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可能切割产生2种非结构蛋白.WYMV虽然与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SSMV)在基因组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但是两者间在核苷酸及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却分别低于70%和75%.由此结果可以确认,WYMV与WSSMV是大麦黄花叶病毒属(Bymovirus)的2种不同病毒.  相似文献   
107.
大赖草及近缘物种原位杂交和Southern杂交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Thinopyrumbesarabicum(Savul.&Rays)A.Lve的基因组DNA作探针,分别与大赖草Leymusracemosus(Lam.)Tzvel.和脆轴偃麦草Th.junceum(Savul.&Rays)A.Lve的体细胞杂交,大赖草的14对染色体均出现杂交信号,脆轴偃麦草只有7对染色体有杂交信号。在用重复DNA序列PHv62作探针的原位杂交中,Th.besarabicum有4对染色体有杂交信号,大赖草有13对染色体显示杂交信号,新麦草Psathyrostachysjuncea(Fisch.)Nevski和脆轴偃麦草无杂交信号。用PHv62作探针的Southern杂交结果与原位杂交相似。在被检测的12个普通小麦大赖草异源染色体系中,除二体附加系中5Lr#1和双二体附加系1Lr#1+5Lr#1没有杂交信号外,其余的异染色体系与PHv62都有特异杂交信号。据此推测Th.besarabicum有可能参予了赖草属物种的形成过程。但是,大赖草的染色体组在进化过程中显然已发生过变异。  相似文献   
108.
大赖草及近缘种染色体C—分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Thinopyrumnbesarabicum(Savul.&Rays)A.Lve、新麦草(Psathyrostachysjuncea(Fisch.)Nevski)和大赖草(Leymusracemosus(Lam.)Tzvel.)染色体C分带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Th.besarabicum和新麦草的染色体在C分带带型上有明显的差异,显示了物种的特异性。3个物种的核型表明,C带带纹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的末端,大部分染色体不显着丝粒带和中间带。在大赖草染色体上的末端带很明显。一些大赖草的染色体具有与Th.besarabicum和新麦草某些染色体相似的C带带型。对大赖草染色体组与Th.besarabicum和新麦草染色体组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9.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内蒙分离物的R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外壳蛋白(CP)基因的目的片段。将其重组到pGEM一7zf(+)并转化JMl01得到了含有完整CP基因的重组子。采用双脱氧终止法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P基因为567nt,与文献(1]报道相比,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8.4%和96.7%。  相似文献   
110.
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朝鲜碱茅种子散布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顺序远离母株取样的方法,定量分析了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朝鲜碱茅(Puccinelliachinam poensis Ohw i)的种子散布机制。结果表明,在8个方向中仅西南方向表现为近母株散布距离,其它7个方向均表现为远母株散布距离的种子散布机制。经相关性分析,朝鲜碱茅向不同的方向散布的种子数量与种子散布时期顺风向的风速和风向频率呈正相关,反映了朝鲜碱茅是借助于风媒介实现了远母株距离扩展潜在生态位空间的种群对策。朝鲜碱茅向母株周围散布的种子呈连续分布格局的散布半径平均为175 cm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