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5 毫秒
51.
粉防己碱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对HSP70和p5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粉防己碱(Tet)对VSMC增殖的作用及对热应激蛋白70kd(HSP70)及其mRNA和抑癌基因p53mRNA的影响。方法:用内皮素建立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采用氚-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流式细胞术,Western及Northernblot杂交方法。结果:Tet能逆转内皮素所致的[3H]TdR掺入量增多(P<0.01),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由静止期(G0/G1期)进入DNA合成期(S期)和有丝分裂期(G2/M期),并能逆转内皮素引起的HSP70及mRNA表达增强(P<0.01或P<0.05),p53抑癌基因mRNA表达减弱(P<0.05)。结论:Tet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HSP70及p53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52.
53.
双歧杆菌防治肠源性感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80年代以来,人们研究发现在严重创伤、烧伤、失血性休克、肠梗阻、内毒素血症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可引起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和肠粘膜屏障功能破坏,诱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导致肠源性感染[1,2,3],尽管不断有新的强力抗生素问世,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着抗生素...  相似文献   
54.
近年关于厌氧菌培养技术和方法获得惊人的发展,从六十年代亨格特转管法到八十年代的Gas-Pak厌氧罐和厌氧手套箱的开发研制,使厌氧菌的培养技术日趋完善[1],我国八十年代曾由陈聪敏教授等人[2]开发厌氧手套箱和义乌生产的抽气换气厌氧培养装置,但终因造价...  相似文献   
55.
从毛梗希莶的乙醇提取物分到胡萝卜甙和3个二萜类成分,根据光谱和化学证据,3个二萜的化学结构被分别确定为:对映-14β,17-二羟基贝壳杉烷-19-腺梗希莶甙和希莶甙。对映二羟基-16β,17-贝壳杉烷-酸和腺梗希莶甙系首次从毛梗希莶中到。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序贯旁路移植手术联合内膜剥脱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序贯旁路移植结合内膜剥脱治疗,对照组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结合内膜剥脱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3.70%),对照组死亡4例(7.14%),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31,P=0.427)。围手术期内治疗组心肌梗死、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年吻合口通畅程度和桥血管通畅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16,-2.456;P=0.016,0.014)。结论:在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同期行内膜剥脱治疗严重弥漫冠状动脉病变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且疗效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7.
应用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Western印迹和DNA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白藜芦醇对Jurkat细胞的作用。发现白藜芦醇处理组中细胞有皱缩、出泡、染色质边集等现象,但染色质浓缩呈散在团块状且不致密。细胞质结构疏松,线粒体肿胀,脊消失。少见凋亡小体。在白藜芦醇处理组,Western印迹可检测到弱的17kDacaspase-3条带,DNA凝胶电泳可以检测到梯状DNA和弥散条带;流式细胞仪在白藜芦醇处理组检测到大量PI单阳性细胞和少量膜联蛋白V单阳性细胞。Z-VAD-FMK干预后可以发现细胞死亡率降低,同时该组梯状DNA消失,但是大分子量弥散DNA条带依然可以检测到。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可以通过caspase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导致Jurkat细胞死亡。此分子机制的明确将为白藜芦醇应用于临床白血病的治疗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8.
成熟的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18~24个核苷酸、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分子,它在体内下调靶基因的表达。迄今在不同物种中已发现的miRNA达上千种。miRNA的发现为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目前研究者不仅关注miRNA在发育、分化、生长和代谢等诸多生物过程中的作用,而且开始进一步探寻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理,以期重新描绘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图。文章综述了miRNA对其靶基因的调控特点,介绍了miRNA自身调控研究的最新进展,从而有助于理解miRNA参与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9.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是一种重要的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木质素降解酶,但已报道真菌来源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只能在酸性低温条件下发挥作用,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工业应用.通过培养一株耐热耐碱放线茵——绿色糖单孢茵发酵产酶,采用DEAE-Cellulose,CM-Cellulose和Superdex 75凝胶过滤层析等分离纯化方法,得到一种具有耐热耐碱特性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经凝胶电泳检测其为单一蛋白,分子量为41 kD.最终纯化倍数达到20倍,活性回收率为6%.采用LTQ法对纯酶进行蛋白质归类鉴定,得到其部分氨基酸片段,为该酶的进一步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0.
A previou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GWA) meta-analysis of 12,386 PD cases and 21,026 controls conduc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Parkinson''s Disease Genomics Consortium (IPDGC) discovered or confirmed 11 Parkinson''s disease (PD) loci. This first analysis of the two-stage IPDGC study focused on the set of loci that passed genome-wide significance in the first stage GWA scan. However, the second stage genotyping array, the ImmunoChip, included a larger set of 1,920 SNPs sele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GWA analysis. Here, we analyzed this set of 1,920 SNPs, and we identified five additional PD risk loci (combined p<5×10−10, PARK16/1q32, STX1B/16p11, FGF20/8p22, STBD1/4q21, and GPNMB/7p15). Two of these five loci have been suggested by previous association studies (PARK16/1q32, FGF20/8p22), and this study provides further support for these findings. Using a dataset of post-mortem brain samples assayed for gene expression (n = 399) and methylation (n = 292), we identified methylation and expression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PD risk variants in PARK16/1q32, GPNMB/7p15, and STX1B/16p11 loci, hence suggesting potential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andidate genes at these risk lo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