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0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技术,从北京和美国加州的有机磷杀虫药剂抗性库蚊复合品系中分离出一条49kb的酯酶基因扩增片段。该片段可能是一个完整的扩增单元,也是迄今分离出的最大的一条昆虫酯酶基因扩增片段,扩增基因结构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本文还重点讨论了DNA大片段的制备方法和脉冲电场电泳分离技术。  相似文献   
92.
乔传令 Raym.  M 《昆虫学报》1996,39(3):225-232
在库蚊Culex pipiens品系中,非专一性酯酶的过量产生是对有机磷杀虫药剂抗性的普遍机理。酯酶基因位于紧密连锁的A和B座位上。现已知所有酯酶B的过量产生都是基因扩增的结果。为了确定不同国家库蚊品系的酯酶B1的过量产生是否都是相同DNA单基因型扩增的结果,我们构建了酯酶B1结构基因扩增区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了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研究发现不同地理位置的酯酶B1库蚊,如法属圭亚那,委内瑞拉、波多黎各岛、美国加利福尼亚和中国北京,都有着相同的单基因扩增,但在扩增水平上有较大的差异。我们认为无论在美洲或亚洲,凡是酯酶B1扩增的库蚊都为同一个起源,之后经迁移而传播到各地;同时发现酯酶B1扩增的库蚊与酯酶A2一B2扩增的库蚊相比,其迁移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酯酶B1扩增的库蚊仅仅限于美国、加勒比和中国的一些地区,而酯酶A2-B2扩增的库蚊则广泛地分布于美国、加勒比、亚洲、非洲、太平洋各岛及欧洲等地。  相似文献   
93.
以二倍体绿色草莓(Fragaria viridis Duch.)为父本、八倍体栽培草莓‘房香’(F.×ananassa‘Fusanoka’)为母本杂交所得的五倍体草莓(株系代号:FxLs-11-37,2n=5x=35)及其染色体加倍而成的十倍体(株系代号:A3,2n=10x=70)草莓为试材,观察记载其部分农艺性状、SPAD值以及净光合速率,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草莓染色体加倍后叶片蛋白质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电泳图谱。结果表明:(1)与五倍体FxLs-11-37相比,十倍体A3的株型明显矮化、植株冠径变大、叶长叶宽增大、叶片增厚以及叶色浓绿,其叶片的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FxLs-11-37。(2)通过PDQuest软件对图谱分析表明,两者在等电点4~7、分子量14.4~66.2kD范围内蛋白质斑点分布最多,可识别的总蛋白质斑点数超过700个,其中蛋白质表达差异水平在1.5倍以上的有18个,2.0倍以上的有4个。利用MALDI-TOF-MS/MS质谱技术鉴定了这4个差异蛋白质,分别是草莓主要过敏原a 1-E、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1、叶绿体硫辛酰基合酶1、NAD(P)H脱氢酶(醌)FQR1类似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质主要与抗逆、mRNA转运、物质与能量代谢相关。荧光定量PCR对上述4个蛋白编码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检测表明,与蛋白质表达差异的趋势一致。该研究获得了草莓染色体加倍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4.
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3D聚合酶作为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在病毒基因组转录及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3D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鲜有研究。酵母双杂交实验是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成熟有效的方法。本文将3D基因克隆至pGBKT7载体,构建了用于酵母双杂交实验的诱饵质粒,鉴定正确后转化酵母细胞AH109,依次检测了3D蛋白的表达、细胞毒性和自激活能力,结果表明3D基因可在AH109菌株中表达,对后者生长无显著影响,但融合蛋白具有自激活能力。进一步构建一系列含3D蛋白截短体的诱饵质粒,通过自激活实验界定了3D的最小转录激活域(1~94aa),为后续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3D相互作用的细胞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气候变化导致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普遍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养分降低、植被覆盖度减少、生产力下降。外源氮素添加是促进退化草原尽快恢复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是对那些退化较为严重的草原。该研究选取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不同退化程度(轻度、中度和重度)的草原群落,于2014–2015年开展连续两年的氮素添加实验,设置对照(不添加)、低水平(5.0 g N·m^(–2)·a^(–1))、中水平(10.0 g N·m^(–2)·a^(–1))和高水平(20.0 g N·m^(–2)·a^(–1))4种氮素添加处理,探讨退化草原群落生产力在恢复过程中对不同水平氮素添加的响应。结果显示:(1)高、中水平氮素添加显著提高了轻度退化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3.1%、51.6%,氮素各水平添加对中度、重度群落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2)高、中水平氮素添加显著提高了轻度退化群落中多年生根茎型禾草地上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5.1%、47.7%,而多年生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37.4%、42.1%,但中度和重度退化群落各功能群生物量的响应不显著;(3)三种水平氮素添加对轻、中、重度退化群落物种丰富度在试验期间均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素添加有助于提高轻度退化草原中多年生根茎型禾草的生物量,进而提高群落的生物量,但多年生杂类草会被逐渐替代,导致生物量降低,可见施氮对草原恢复的影响取决于草原退化程度。  相似文献   
96.
97.
植物对热刺激的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98.
以绿豆种子作为受试对象,通过种子萌发和幼苗栽培实验,探明纳米金胁迫对绿豆的植物毒性及生理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金对绿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随着纳米金浓度的升高,绿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的高度、根长、鲜重均显著下降,根长和鲜重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苗高和茎叶鲜重,幼苗死亡率则显著上升;纳米金对绿豆幼苗生理特征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纳米金浓度的增高,幼苗叶绿素含量和叶氮含量显著下降;幼苗茎叶组织和根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幼苗茎叶组织SOD、POD、CAT活性显著高于根组织,MDA含量显著低于根组织;纳米金对绿豆根部的植物毒性明显强于对茎叶的毒性,并随纳米金浓度升高而逐步增强;叶绿素含量和叶氮含量显著下降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是引起幼苗形态学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为纳米金的安全应用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99.
中国境内物种的演化形式复杂多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的物种谱系地理格局进行了研究,尽管已有学者对各类群动物、植物进行了综述,但缺乏对所有动物的全面研究概况的介绍。该文通过整理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探讨在中国境内动物谱系地理格局形成的过程中,气候动荡、地质变迁、人类活动以及物种自身的散播等因素的作用。发现气候和地质因素在物种的演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第四纪冰期循环引起的气候动荡形成多个冰期避难所,驱使温带动物的分布和遗传结构多样化;山脉的阻隔、隆起及人类活动造成的栖息地片段化和排水系统的改变,以及岛屿与大陆的分分合合,形成了基因流屏障或迁徙廊道,导致了动物的隔离和分化。以上因素对动物谱系地理格局的影响最终取决于动物的分布地域及自身属性。  相似文献   
100.
张峰  杨阳  乔荠瑢  贾丽欣  赵天启  赵萌莉 《生态学报》2019,39(20):7649-7655
为探讨放牧下大针茅草原建群种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及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种群空间分布特点及关系,本实验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毛登牧场大针茅草原建群种大针茅、优势种羊草和糙隐子草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试验,以地统计学为基础,采用半方差函数、分形维数及克里格插值法,分析了围封(CK)和放牧(G)样地大针茅、羊草及糙隐子草种群小尺度空间分布关系。结果表明:围封样地大针茅、羊草及糙隐子草植株密度分别为10.94株/m~(2 )、12.95株/m~(2 )、13.60株/m~(2 ),放牧样地植株密度分别为16.84株/m~(2 )、48.28株/m~(2 )、28.63株/m~(2 ),放牧显著增加大针茅、羊草及糙隐子草种群密度(P0.05);半方差函数进行模型拟合发现,大针茅、羊草及糙隐子草种群空间分布函数关系均符合高斯模型;通过对空间分布函数关系分析,围封和放牧样地结构比为G (93.3%) CK(60.4%),表明放牧样地大针茅种群空间分布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而围封大针茅种群则受随机性因素影响较大;围封和放牧样地分形维数值为CK(1.796) G(1.361),表明放牧样地大针茅、羊草和糙隐子草所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相比围封样地较为复杂,大针茅空间分布对羊草和糙隐子草空间分布的依赖性较弱;通过立体图分析,在放牧利用过程中,羊草处于中低密度时,及糙隐子草处于高密度时,均与大针茅种群间的关系从围封中的竞争关系变为放牧过程中的亲和关系,可见放牧导致种间关系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