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3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研究了草酸对NY3菌(Pseudomona aeruginosa NY3)降解烷烃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草酸能促进菌体降解十四烷,且最佳投加浓度在1 g/L左右。投加草酸8 h内对十四烷去除率最大,可提高约15.2%。草酸促进降解主要是其改变菌体胞外液分泌成分。紫外光谱结果表明,共存草酸使胞外液中吩嗪-羧酸PCA分泌量大大提高。从气相和液质测定结果看,NY3菌代谢体系中,胞外液中PCA分泌量与十四烷的同步降解率呈正相关。体外实验表明,将试剂级PCA投加在NY3菌以"十六烷+草酸"为碳源生长的胞外液中,发现PCA投加量与其对十四烷的降解效果也呈正相关。与未投加PCA相比,PCA投加2μmol/L,12 h内胞外液对十四烷的去除率提高了约13.1%。结果表明,草酸能促进NY3菌降解十四烷主要是由于其可使菌体胞外液中PCA的分泌量大大提高。本文研究了共存草酸在铜绿假单胞菌NY3降解烃类污染物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为后续优化设计铜绿假单胞菌NY3处理实际烃类污染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本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和正交设计优化板桥党参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两种工艺进行比较,同时初步考察了板党多糖对肝癌细胞Hep G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本实验的两种方法均以粗多糖得率为因变量,以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为自变量对提取工艺进行系统考察。星点设计优选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时间154.6 min,料液比1∶12.3(m/v),提取温度91.5℃,板党多糖得率为(18.67±1.23)%;正交设计优选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2(m/v),提取时间3.0 h,提取次数2次,板党多糖提取率为(15.49±1.36)%;板党多糖对Hep G2细胞细胞毒作用采用噻唑蓝(MTT)法进行检测,结果 24 h抑制Hep G2细胞的IC_(50)值为346.322μg/m L,48 h IC_(50)值为325.609μg/m L。同时检测了板党多糖对Hep G2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结果显示浓度为400μg/m L时对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最强。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实验设计方法所优化工艺条件基本相近,但是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精度更高,可用于指导制剂生产;细胞毒作用的结果表明板党多糖具有抑制Hep G2细胞增殖的能力。  相似文献   
83.
中国滇西地区竹亚科一珍稀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麻竹 马厄(傈僳语)、阿玉尺(怒语)、鸟(泸水 景颇语)新种 图1 Cephalostachyum scandens Hsueh et Hui,sp.nov. Species a congeneris culmis scandentibus,ramo uno culmo simili;internodiis usque ad120 cm longis,valde scabris,laminis vaginarum erectis,ad bases cum vaginis culmorumjunctis inarticulatis differt.Capitulis similis C.pallido Munro,quod differt aristis glumarumet lemmarum manifestioribus itaque spiculis apice aristatis,nervillis palearum transversis evi-dentibus,stigmatibus saepe 2,ovariis longe ovoideis.  相似文献   
84.
赵佳琳  陈军  崔玉琳  于淑贤  陈高  秦松 《微生物学报》2018,58(10):1732-1742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蓝藻感知和转导外界刺激的重要元件,但至今蓝藻中很多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功能尚属未知。【目的】研究集胞藻PCC6803中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pk C是否参与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方法】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spC基因完全敲除突变株,检测突变株与野生株在高温胁迫下的生长状况、色素组成,并对高温胁迫下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光合系统Ⅱ活性差异。此外,通过测定生长速率来判断高温胁迫后藻株的恢复情况。【结果】经过42℃高温胁迫后,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ΔspkC生长减缓,光合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色素)的含量降低;45℃高温胁迫下突变株ΔspkC的光合系统Ⅱ活性下降幅度更大;经过5 d 42℃高温处理后,突变株生长几乎停滞,存活率较野生株明显降低。【结论】集胞藻PCC 6803中spkC基因的缺失导致突变株对高温胁迫响应出现缺陷,提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pkC参与响应高温胁迫。  相似文献   
85.
太子参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部入药,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大,但其栽培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连作导致产量品质严重下降,病虫害猖獗,探索太子参连作障碍形成的机制及其消减措施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广泛栽培的“柘参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壤农化分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荧光定量PCR(qPCR)等技术对不同连作年限或不同消减措施下太子参根际土壤的主要养分、酚酸含量动态及特异菌群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太子参连作导致产量显著下降,与正茬相比产量下降达43.5%,而水旱轮作和微生物菌肥处理可不同程度缓解其障碍效应.太子参连作土壤主要养分(如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钾)未降反升,但导致土壤酸化.HPLC分析表明,太子参连作下或者随生长时期的推进,土壤酚酸类物质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积累效应,膨大中期和收获期重茬土壤中大部分酚酸含量甚至低于正茬土壤.进一步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太子参连作导致前期分离筛选到的几类病原菌(如尖孢镰刀菌、踝节霉菌、Kosakonia sacchari)的绝对含量显著上升,而水旱轮作和微生物菌肥处理可有效降低3类病原菌的含量,改善微生态结构.综上认为,太子参连作障碍的发生并非由土壤养分匮乏或者酚酸持续积累直接造成,可能主要与连作下土传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爆发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太子参连作障碍的形成机制及消减修复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为了研究不同植物和基质组合的小型湿地模型净水效果及其与基质酶活性(脲酶和磷酸酶)之间的相关性, 并选出净水效果最佳的模型, 通过对两种植物(茭白和慈姑)和两种基质(石榴石和磁铁矿)进行组合构建不同的湿地模型, 对不同湿地模型进出水口水质和基质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加以分析进行优化选择。结果表明: 湿地模型对亚硝态氮的去除率最高, 最高能达到98.87%, 最低也能达到58.06%, 对高锰酸盐的去除率最低, 最高37.91%, 最低2.51%; 湿地模型X5-X6对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基本上都比X1-X4高, 总氮去除率平均高3%, 氨氮去除率平均高10%, 亚硝态氮去除率平均高10%, 总磷去除率平均高15%, 正磷酸盐去除率平均高20%, 高锰酸盐去除率平均高8%; 在相同种植数量的情况下, 茭白和慈姑混合种植的湿地模型总体上比茭白和慈姑单一种植的湿地模型具有更好的净水效果, 是实验中的最佳湿地模型; 湿地模型的脲酶活性与总氮去除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03—0.980), 脲酶可作为判定人工湿地去除养殖水体中总氮效能的指标, 湿地模型磷酸酶活性与高锰酸盐去除率总体上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21—0.992), 磷酸酶可作为判定人工湿地去除养殖水体中高锰酸盐效能的指标。研究为人工湿地植物和基质优化选择和基质酶活性评价净水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7.
2011年在福建漳平奇和洞发现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骸"奇和洞III号",是迄今在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为探讨华南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阶段人类的体质特征及现代人群的形成与分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本文对这件头骨进行了研究,奇和洞III号为35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牙齿龋病严重,推测当时人类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农耕为主。通过与更新世晚期柳江、山顶洞101号及14组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的比较,发现奇和洞III号头骨兼有更新世晚期人类及新石器南、北方居民的混合体质特征:奇和洞III号头骨长而脑量大,似更新世晚期人类;其高而狭窄的面部、宽阔而低矮的鼻部,呈现出不同于南、北方人群的特殊体质特征。主成分分析显示,奇和洞III号与对比的新石器时代各组在头骨的测量数据上没有表现为明显的南、北地区间差异,但在头骨的测量指数或形状上存在时代和地区间的不同。本文研究为新旧石器过渡阶段人类体质特征的变异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相似文献   
88.
通过3'RACE克隆策略获得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核糖体失活蛋白(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RIP) Gynostemmin的5个cDNA序列gynostemminⅠ~Ⅴ及其下游非编码区(3' untranslated region, 3'UTR)。它们的编码区长度除gynostemminⅡ为825 bp外,其余均为831 bp。其下游非编码区的长度分别为279、174、170、161和171 bp。在3'UTR中,gynostemminⅠ比另外4个多了两个小的茎环结构和一富含AU的不稳定子元件,其mRNA的稳定性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89.
从拟南芥中克隆了RD29A基因的启动子(Prd29A)及DREB1M基因的DNA片段,构建Prd29A:DREB1A融合基因,采用合成的接头将该融合基因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中,经鉴定,确认正确.  相似文献   
90.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core蛋白区的分子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多种方法对丙型肝炎病毒进行基因分型,但尚无一个“金标准”.为确定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最佳区域,从GenBank中筛选出15条对各成熟肽区域有注释,来源于不同国家地区的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别对5′UTR区、core区、E1区、E2区及NS5B区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以5′UTR区建树基因分型不完全正确,而以core区、E1区、E2区及NS5B区建树,基因分型均完全正确,但同一基因型间的核苷酸演化距离存在差异.计算5条1a型序列的core区、E1区、E2区、NS5B区的核苷酸演化距离并和全基因组序列核苷酸演化距离比较,结果发现,NS5B蛋白区基因分型最能反映病毒株间的演化关系.同时分析各序列的core区的分子演化,为发明针对core区的新的PCR-RFLP基因分型方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