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29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采用在根内生成有色铜沉淀的方法研究大豆(Glycine max)初生根凯氏带对铜离子的通透性。用真空泵抽取浓度为200 μmol·L–1 的CuSO4溶液进入根中, 然后在重力作用下从根基部灌注400 μmol·L–1的K4[Fe(CN)6]溶液, 两种物质在根内相遇即可产生棕色的Cu2[Fe(CN)6]沉淀, 根据沉淀的位置来确定铜离子所经过的途径。结果表明: Cu2+可以穿过内皮层凯氏带, 在木质部导管壁以及凯氏带至木质部之间的细胞壁处产生棕色沉淀, 侧根发生的部位也产生了大量的沉淀; 当抽取K4[Fe(CN)6]溶液后再灌注CuSO4溶液, 发现Cu2+仍然可以穿过凯氏带, 并在凯氏带外侧以及外皮层细胞的细胞壁处产生棕色沉淀。研究结果证明凯氏带并不是一个可以完全阻止离子进出的完美屏障。  相似文献   
72.
合欢皮总皂苷急性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常规急性毒理学研究的方法探究合欢皮总皂苷对小鼠的毒性剂量。HE染色观察其主要器官形态学变化,玻璃毛细管法测定血液凝固时间,生化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合欢皮总皂苷的最小致毒量为7.5 mg/kg,近似致死量为1500 mg/kg,半数致死量(LD50)为2164 mg/kg。毒性表现为动物活动减少、1500 mg/kg以上剂量使小鼠食欲下降、2250 mg/kg剂量使小鼠体重明显下降;给药后1 d、7 d和14 d给药组血液凝固时间缩短;主要器官形态学明显改变,明显降低主要器官SOD和GSH-PX活性。结果表明合欢皮总皂苷对小鼠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3.
青海曲麻莱-治多地区巴颜喀拉山群(上三叠统)遗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对青海南部曲麻莱-治多地区巴颜喀拉山群上部(上三叠统)遗迹化石进行了系统采集,共采获遗迹化石33属54种。据遗迹化石的形态、习性、水深等环境成因特征,可划分为两类组合:一类以Cosmorhaphe,Helminthopsis,Helminthoida,Megagrapton,Paleodictyon等为主,产生于浊流事件前;另一类以Chondrites,Neo-nereites,Palaeophycus,Phycosiphon,Planolites,Zoophycos等为主,产生于浊流事件后,两者均为半深海-深海Nereites遗迹相的典型代表,反映晚三叠世研究区应为浊流沉积发育的复理石相沉积。  相似文献   
74.
猪脂肪前体细胞分化过程中聚脂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用含850 nmol/L 胰岛素和50 nmol/L地塞米松的诱导培养液进行诱导,采用油红O提取法测定了细胞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同时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细胞分化过程中聚脂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转录因子PPAR γ和C/EBP β在诱导后12 h即迅速表达,SREBP-1 mRNA表达水平在诱导后12 h出现显著下调,随后逐渐升高,96 h达到最高水平;脂肪合成相关酶基因GPDH、FAS、ACC和LPL呈现出与SREBP-1相似的表达模式;脂肪酸转运相关基因aP2、FAT、FATP1与VLDLR的表达量随着细胞分化过程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并且与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含量变化高度相关.本实验结果表明,PPAR γ、C/EBP β和SREBP-1可能是调控猪脂肪前体细胞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猪皮下脂肪组织在聚脂过程中,在分化早期可能以脂肪细胞自身合成脂肪酸为主,而后期则主要依赖细胞外脂肪酸的跨膜转运.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揭示脂肪细胞的分化调控规律.  相似文献   
75.
在对分离于中国贵州省的9株Ⅰ型循环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cVDPVs)进行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后,发现已知最重要的决定病毒神经毒力的位点G-480和U-525并没有发生回复野生型突变;另外一些已知的神经毒力决定位点,如A-2438、A-2795、C-6203和G-7441等均已经发生了回复野生型突变。根据核苷酸序列的不同,从9株Ⅰ型cVDPVs毒株中选取5株病毒感染转人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基因的小鼠进行神经毒力实验,发现它们的神经毒力都有所升高,其中CHN8184株和CHN8229-1.1株的神经毒力已经十分接近P1/Mahoney株,CHN8229-1.1株、CHN8229-2株和CHN8229-3株神经毒力依次递减,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在它们的全基因组中分别只有7个和2个核苷酸的差异,而毒力却相差很多,提示有新的未鉴别的神经毒力决定位点的存在。对这些毒株5′非编码区(5′NCR)的第Ⅴ结构域进行二级结构预测,发现它们的二级结构很稳定。在G-480位点没有发生回复突变的情况下,部分毒株的神经毒力已经非常接近P1/Mahoney的水平,提示先前的研究中关于G-480突变对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神经毒力的作用可能被估计过高,G-480位点不是唯一重要的神经毒力决定位点,可能多个核苷酸联合突变才能达到减毒的效果。要真正全面了解P1/Sabin株的减毒机制,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6.
三子丸是由三种果实类中药,即五味子、蛇床子和菟丝子。组成的中药复方,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虚证,多用于男性患者的肾气虚证。本文综述了三子丸复方中三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为三子丸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77.
根据拟南芥CBF基因序列的保守区设计合成一对特异引物,以菠菜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扩增的方法扩出一条DNA特异片段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用PCR法和酶切分析法对克隆片段进行鉴定并进一步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序列测定该片段长为423bp。OMIGA2.0软件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的推断氨基酸序列与黑麦(AAL35759)、小麦(AAL37944)、拟南芥(AAC78646)、大麦(AAL84170)的同源性分别为33.8%、33.1%、30.8%和30%。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牡丹江市区三个人工湖(月牙湖、牛角湖、南湖)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方法:从三个水样中分别提取微生物DNA,选取通用引物扩增16S rDNA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RFLP分析。结果:不同的样品由于其中的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酶切产物在凝胶上显示的相对位置和条带数目都有一定差异。结论:牛角湖样品的条带数目最多,表明牛角湖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79.
目的:大豆异黄酮是多酚类混合物,有防治肿瘤发生,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保健功能。异黄酮合酶(isoflavone synthase,IFS)是合成异黄酮的关键酶。本文为了利用异黄酮的特有生物学功能,从大豆中克隆了该基因。方法:采用PCR扩增从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总RNA中分离了异黄酮合酶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UCm-T载体并测序。结果:得到全长1583bp的片段。以期用于构建诱导表达基因敲除系统,并用于无性繁殖植物的无标记基因转化。结论:序列分析表明,异黄酮合酶基因(IFS1)含1583个核苷酸,与已报道的序列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2%。  相似文献   
80.
为了研究重组CHO细胞乙肝表面抗原(CHO-rHBsAg)在小鼠中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全面评价疫苗的免疫原性,以CHO-rHBsAg免疫BALB/c小鼠,常规制备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并在体外以抗原或特异多肽刺激;采用ELISA法测定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乳酸脱氢酶法(LDH)测定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酶联斑点法(ELISPOT)测定CTL频数(CTLp),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rHBsAg可在小鼠中诱导Th1及Th2类细胞因子;加铝佐剂的rHBsAg较未加佐剂的抗原可诱导较高水平的IFN-γ、CTL克隆及较高百分比的CD8+T淋巴细胞亚群。重组CHO细胞来源的HBsAg可在BALB/c小鼠中诱导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