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3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39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0篇
  1978年   4篇
  1966年   4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4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L—精氨酸和LDL对血管内皮细胞合成t—PA和PAI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猪主协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t-PA抗原,t-PA活性和PAI活性,并观察了LDL和L-精氨酸对t-PA和PA泊影响。结果表明:LDL能明显降低,t-PA抗原含量。同时伴有t-PA活性的降低和PAI活性增高,L-到能增加t-PA抗原含量伴t-PA活性增高,但对PAI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2.
经过硫酸铵30%~50%分级沉淀、二步柱层析可获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均一的粘质赛氏菌胞外蛋白酶制品,收率可达53%,并制备了酶的结晶,该酶以SephadexG100柱层析及SDS-PAGE测得分子量约为81000,该酶的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45℃,Zn2+、Mn2+、Fe2+、Cu2+、Co2+等重金属离子不同程度地抑制酶活性。  相似文献   
33.
从200株菌中筛选出具有双酮化合物还原活力较高的菌株7株,其中以白地霉(Geotrickum, sp. )G38活力最高,而且有较好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白地霉G38能对β-羰基苯丙酸乙酯进行不对称还原,生成?-β-羟基苯丙酸乙酯,用于制备抗忧郁药?-fluoxetine。用二甲基硅橡胶包埋白地霉菌体取代游离菌体进行生物转化,可以提高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对映体过量值从49%提高到81%。  相似文献   
34.
秋水仙碱诱变甜菊多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0.1%秋水仙碱溶液处理甜菊实生苗生长点,可诱变产生甜菊多倍体(四倍体)植株,用8次点滴处理,诱变率可达31.25%。染色体数鉴定表明:四倍体甜菊染色体数是2n=44,而二倍体甜菊染色体数是2n=22.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观察表明,四倍体比二倍体甜菊植株的茎矮壮,叶片增大,长度增长2.1倍,宽度扩大2.3倍,叶片加厚1.7倍,叶色更浓绿,叶片气孔数减少,气孔变大。叶片糖苷含量测定表明:四倍体的叶片含量为15.7%,而二倍体的叶片含量为10.8%,前者比二倍体叶片含量提高4.9%。  相似文献   
35.
本文研究了一株从水果表皮分离到的假丝酵母,它与至今已发表的所有已知假丝酵母均不相同,定名为北京假丝酵母(Candida beijingensis)。  相似文献   
36.
叶绿体吸收光能转化为生物能形成腺三磷和还原辅酶Ⅱ,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早期对叶绿体片层膜组分分析证明磷脂与蛋白质的含量约略相等。从生物膜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也愈益认识到膜脂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利用顺磁共振等技术研究生物膜结构后也证明膜的脂质状态对其能量转化有影响,而脂质状态又与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7.
我国海岸线甚长,沿海鱼类丰富。寄生于鱼体的吸虫种类繁多,其中半尾亚目(Hemiuroidea)吸虫是一大类群。根据Skrjabin与Guschans-kaza(1954—1960)多年的整理,包括有15科,36亚科和105属。Yamaguti(1971)将它们修订为1总科、8科、26亚科、97属。此类吸虫绝大多数寄生于鱼类(包括海水、咸淡水及淡水鱼类),少数也见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国内有关本类吸虫的研究虽有些报道(唐仲璋,1951,1981;许鹏如,1954;叶英和吴淑卿,1955;唐崇惕和唐仲璋,1959;顾  相似文献   
38.
山西蒲县薛关细石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记述了采自山西蒲县薛关的一批细石器。这批石器属于以楔状石核为特征的典型细石器技术传统。它的发现,对探索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吕梁山一带劳动、生息状况,对进一步探讨我国华北地区各细石器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
用紫外差吸收和萤光方法对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及其衍生物的SDS变性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不论对于全酶、酶朊、羧甲基化酶,还是光照酶,在酶浓度为5μM,SDS的浓度为6.24mM,25℃恒温条件下,测量差吸收ΔA_(295)随时间的变化,或在λ_(ex)=305nm,λ_(em)=335nm测萤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其结果均表现为由三个简单一级反应组成的复合一级反应,三个速度常数,对于上述四种酶来说尽管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数量级分别为:k_1=1秒~(-1),k_2=10~(-2)秒~(-1),k_3=10~(-3)秒~(-1)。这表明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每个亚基中的三个色氨酸由于所处的空间位置的不同,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时,分别以不同的速度由酶蛋白分子内部的非极性环境暴露于其外部的极性环境。另外还发现,在这四种酶中,全酶的变性速度最小,而羧甲基化酶的变性速度最大。这说明酶经羧甲基化后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减弱,因而更易于为SDS变性。与此同时,我们测定了全酶和酶朊的SDS失活过程,并同它们的变性过程进行了比较。从酶的失活过程类似于变性过程也是由三个一级反应组成的复合一级反应这一事实来看,全酶和酶朊的失活过程似有部分变性并具有部分活力的中间物存在。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