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7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1篇
  1960年   5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记述产自中国辽西的逍遥蛛科化石1新属:白垩逍遥蛛属Cretadromus gen.nov.,1新种:辽宁白垩逍遥蛛Cretadromus liaoningensis sp.nov.:这是逍遥蛛科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也是逍遥蛛科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首次报道。标本采白辽宁省凌源市大王杖子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现存于大连自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2.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鱼卵和仔鱼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5月和8月共2个航次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保护区及其邻近水域16个定点观测站进行的鱼卵和仔鱼调查资料,对该水域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有关的环境影响因子作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季种类组成变化大,种类数春季高于夏季;其中,以凤鲚(Coilia mystus)卵和仔鱼分布最多,其变动直接影响总量的变化;平面分布范围夏季较春季小,数量主要集中于崇明岛北部的北支水域和崇明东滩的东南部水域,崇明岛南部沿岸的北港水域相对较少;由于调查水域受长江径流的作用十分明显,因而数量分布和种类组成上随径流的变化表现出较明显的季节变动;南、北支水系的水文条件不同,海水由东向西楔入的程度不同,产生的环境状况影响了鱼卵仔鱼的平面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3.
乙型肝炎是一种以局部炎性为主的感染性疾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宿主细胞后可诱导宿主细胞中趋化因子分泌及其受体表达,趋化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进一步介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参与组织损伤;同时诱导T、B细胞分化成熟,对乙型肝炎的发展与转归、肝组织的损伤与修复有重要影响。HBV引发的慢性乙型肝炎(CHB)以Th1细胞性炎性反应为主,研究表明乙型肝炎中某些趋化因子在肝脏高表达,其受体CXCR3和CCR5在Th1细胞高表达。趋化因子尤其是CXC和CC亚家族趋化因子在趋化Th1细胞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4.
张子为  胡云  李爱梅  徐郁  黄洪  郭万华 《生物磁学》2009,(19):3707-3709,3731
目的:通过PET/CT检查观察脂肪肝患者肝脏及其他组织对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入变化,探讨脂肪肝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36例做PET/CT的健康和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分为对照组(n=18例);脂肪肝组(n=9例);糖尿病脂肪肝组(n=9例)。常规测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PET/CT测肝脏CT值和肝脏、肾皮质,骨骼肌组织18F-FDG的最大标准摄入值(SUVmax)及平均标准摄入值(SUVmean)。结果:1.糖尿病脂肪肝组的TG显著高于单纯脂肪肝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03,0.0000。单纯脂肪肝组的TG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8。2.糖尿病脂肪肝组的肝脏18F-FDG的SUVmean和SUVmax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SUVmean和SUVmax,P=0.0054,0.0133。单纯脂肪肝组的肝脏SUVmean和SUVmax亦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脑皮质、肾皮质和骨骼肌组织的18F-FDG的SUVmean和SUVmax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FBG与TG显著正相关(r=0.59919,P=0.0004);FBG和TG与肝脏的CT值显著负相关(r=-0.55625,P=0.0004;r=-0.45739,P=0.0097)。结论:脂肪肝与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升高显著相关。脂肪肝及2型糖尿病脂肪肝患者肝脏对葡萄糖摄取增高。  相似文献   
145.
盾叶薯蓣总皂苷超声提取及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乙醇体积分数、溶剂用量、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和超声频率对盾叶薯蓣总皂苷提取率的影响,研究了以体积分数70%乙醇溶液或水作溶剂从盾叶薯蓣中超声提取总皂苷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在扩散过程中超声提取薯蓣总皂苷的动力学模型满足非定常扩散方程,相关系数为r=0.95,最佳超声时间为40min。  相似文献   
146.
I first knew Professor Ray Wu by name was in the early 1980s when I just came back to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fter an eleven year off from Beijing deep in the northwest part of China. Eager to catch up with the advanced knowledge in molecular biology that had been vigorously advanced in the previous decade, I went to the  相似文献   
147.
河口地区牡蛎礁的生态功能及恢复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许多温带河口区,牡蛎礁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特殊生境。牡蛎礁在净化水体、提供栖息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功能。近100年来,由于过度采捕、环境污染、病害和生境破坏等原因,许多温带河口区牡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河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受到破坏,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为了修复河口生态系统、净化水质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近20年来,世界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牡蛎礁的恢复活动,尤其美国在东海岸及墨西哥湾建立了大量的人工牡蛎礁,许多研究结果证实,构建的人工牡蛎礁经过2~3年时间,就能恢复自然生境的生态功能。本文介绍了我国首次牡蛎增殖放流工程-长江口南北导堤牡蛎礁,近2年的监测结果显示,长江口导堤牡蛎种群数量快速增长,附近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最后,针对目前牡蛎礁恢复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包括牡蛎基础生物学(病害和分子系统进化),牡蛎礁恢复的关键技术、科学程序及成功的评价标准等。  相似文献   
148.
水稻柱头外露率QTLs定位及其互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协青早B/密阳46所构建的RIL群体及其相应分子遗传图谱,设置海南和杭州两地遗传试验,应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检测QTL主效应、上位性效应和G×E互作效应的遗传分析方法,对水稻柱头外露率(%)进行QTL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明显表现出海南较高(21.83%)而杭州较低(8.35%)的趋势.试验检测到1个主效应QTL(qSE6-1),其LOD值高达28.16,对性状表型的贡献率为14.14%,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于母本,加性效应为5.10%,不存在显著的GE互作.试验还检测到3对显著的加性×加性双基因互作,上位性互作性效应和贡献率相对较小,且与环境不存在显著的互作.  相似文献   
149.
本文研究了铜(Cu)胁迫下玉米(Zeamays)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5 ̄20μmol.L-1Cu处理10天明显抑制玉米幼苗根系生长,并减少玉米幼苗的干物重,以及增加玉米幼苗地上部和根系含Cu量;玉米幼苗吸收的Cu大部分积累在根系,在地上部分布较少。Cu处理还降低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Fv/Fm、ETR、qP和qy值。在10天的Cu处理期间,根系中SOD、POD、CAT和GR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叶片中的SOD、POD、CAT和GR活性在处理前期不受Cu胁迫的显著影响,处理后期则因Cu胁迫而增强。实验表明抗氧化酶在抵御过量Cu引起的氧化胁迫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0.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对人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抗肿瘤、预防肿瘤作用,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癌症化学预防剂,能显著降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现将近几年大豆异黄酮抗肿瘤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为大豆异黄酮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