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0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38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通过PCR方法,将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扩增并克隆进pUC-18质粒多克隆位点(MCS)的EcoR I和Sac I之间,并以BGH基因的多聚腺苷酸序列作为终止子克隆到SphI~HindIII之间,构建成重组质粒pUC-LTR。将GFP基因和REV囊膜糖蛋白gp90基因分别克隆到pUC-LTR载体中,获得质粒pUC-LTR-GFP和质粒pUC-LTR-gp90。重组质粒经转染48h,能够检测到外源基因的表达。本研究提示,REVLTR能够作为启动子构建表达质粒。  相似文献   
172.
通过基因芯片技术观察汉坦病毒感染细胞后整合素受体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以探讨汉坦病毒进入细胞的分子机制。用汉滩病毒76—118株感染原代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细胞,于感染后第6h、24h和96h同时抽提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细胞总RNA,利用荧光标记dUTP逆转录制备cDNA探针,与人类受体及信号转导类表达谱芯片杂交,并对Cy3、Cy5荧光信号做扫描分析。结果显示有37项基因出现差异表达,其中31项基因在感染后6h出现差异表达,13项下调、18项上调;但在感染后24h和96h分别只有5项和4项基因出现表达差异;而且整合素信号转导通路中的重要基因如一些蛋白激酶相关基因在感染6h表达增强,丝化增强子1在感染6h和96h表达下调,微管相关蛋白1A在感染6h表达上调、感染24h和96h表达下调。这些进一步说明汉坦病毒感染细胞与整合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3.
将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的PH结构域(pleckstrin homology domain)编码序列克隆到融合表达载体pRSETA中,阳性克隆经IPTG诱导,表达出氨基端带6个连续组氨酸残基的融合蛋白。经检测,表达的目的蛋白一部分以可溶形式存在。利用Ni-NTA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法在非变性条件下对表达的目的蛋白进行纯化,纯度大于98%。将纯化的目的蛋白包被于聚苯乙烯平皿上作为靶蛋白,经过4轮淘筛,得到能够与IRS-1的PH结构域相结合的重组噬菌体克隆;从中随机挑选出50个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定,对获得的短肽序列进行了分析。并通过ELISA检测了这些克隆与IRS-1的PH结构域的结合活性。  相似文献   
174.
从12S rRNA基因序列研究中国蛙科24种的进化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测定了中国蛙科动物24种和蟾蜍科的中华大蟾蜍线粒体12S rRNA基因长约400bp片段的序列。采用邻接法,对其数据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24种可分成3个支系:第一个支系包括棘腹蛙、合江棘蛙、棘胸蛙、大头蛙、虎纹蛙、倭蛙、泽陆蛙共7种,其中3种棘蛙组成一个单系;第二个支系由3种湍蛙,即戴云湍蛙、华南湍蛙和武夷湍蛙组成,应属于湍蛙亚科;第三支系包含余下的14种蛙,其中5种林蛙和4种臭蛙分别组成一个单系;2种侧褶蛙先聚合后,再与弹琴水蛙聚合,2种粗上先聚合在一起,再与由林蛙组成的单系群聚合。第三支系首先与第二支系相聚,然后它们与第一支系形成姐妹群,即由蛙亚科的7个物种组成的第一支系,不与蛙亚科另14个物种组成的第三支系直接聚合,表明第一支系的物种可能不属于蛙亚科。此外,分子证据提示把陆蛙属、大头蛙属、虎纹蛙属、棘棘属、臭蛙属、粗皮蛙属和侧褶蛙属从原来的蛙属分出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5.
利用竞争型ELISA法鉴定硒诱导的金属硫蛋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竞争型ELISA法鉴定硒诱导的金属硫蛋白 (MT) ,发现对照组小鼠肝脏MT含量为 (2 .47± 0 .90 )μg/g湿重组织 ,硫酸锌组小鼠肝脏MT含量为 (8.15± 2 .2 0 ) μg/ g湿重组织 ,硒麦芽组小鼠肝脏MT含量为(12 .80± 1.44 ) μg/ g湿重组织。锌组和硒组的MT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 <0 .0 5 )。硒组MT含量要显著高于锌组的MT含量 (P <0 .0 5 )。  相似文献   
176.
本文介绍了发现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浙江省新昌县中生代地层中的一种化石木新种——新昌南洋杉型木 (Araucarioxylon xinchangense Duan sp. nov.)。这种化石木保存在早白垩世馆头组中、下部的紫红色泥砂岩中,分布在新昌县城西部,南北绵延2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的狭长地区。由于在化石木产区曾发现过多种植物化石,因而确定了该区在早白垩世时期处于我国的欧洲 中国植物区内,属亚热带 热带气候区,种种迹象表明此时气候有些干旱。同区发现的松柏目叶化石,其气孔构造与南洋杉科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这一点似乎与化石木之属可以对应。  相似文献   
177.
小球藻病毒PBCV-1特异性溶壁酶(Lysin)的溶壁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PBCV-1感染小球藻NC64A的细胞裂解液中提取了Lysin的粗制剂,酶活底物范围分析表明,几丁质酶、壳聚糖酶的β-1,3-葡萄糖苷酶是Lysin活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与小球藻细胞壁的组成甩分相吻合。其中几丁酯酶和壳聚糖酶,特别是几丁酯酶在裂解小球藻细胞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Lysin粗制剂经FPLC分离纯化得到分子量分别为52kD、56kD的两个几丁质酶(Chil和Chi2)和一个分子量为36kD的壳聚糖酶。  相似文献   
178.
克隆类风湿性关节炎(RA)滑膜细胞(FLS)中的蛋白酪氨酸激酶(PTKs),并研究它们在RA滑膜细胞异常增殖和侵软骨中的作用。根据巳知的PTKs氨基酸序列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采用3'快速末端扩增法(3'RACE)扩增滑膜细胞中PTKs cDNAs的3'末端,将所得序列与Genebank中序列进行比较,以鉴定其是否为巳知的PTKs或与PTKs同源的新序列,然后通过RNA点杂交方法分别观察这些PTKs在RA和骨性关节炎(OA)病人滑膜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从RA FLS中克隆到6种巳知PTKs的cDNAs片段,分别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含discoidin结构域的受体型酪氨酸激酶(DDR2)、Lyn、Janus激酶1(JAK1)和TYK2。RNA点杂交结果显示,在4个RA病人和2个OA病人的滑膜细胞中,PDGFRA、IGF-1R和DDR2在RA滑膜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OA滑膜细胞,其它几处激酶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相同。说明RI滑膜细胞中至少表达PDGFR、IGF1R、Lyn、DDR2、JAK1和TYK2等6种PTKs,其中PDGFRA、IGF1R和DDR2可能与RA滑膜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对软骨的侵蚀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9.
180.
苯肼对红细胞在体衰老过程中微观流变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Brunara等人用苯肼使动物造成急性溶血性贫血的方法基础上,建立一种由急性溶血性贫血后,而诱发家兔幼红细胞增多的非正常生理状态的红细胞在体衰老模型,继而研究新生红细胞从产生到死亡死亡过程,即衰老过程的流变学特性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新生红细胞的压积、变形、取向及与之相应的全血的粘度、血沉等指标的连续60多天的监测,发现红细胞在衰老过程中的微观流变学特性确实有明显改变。红细胞在体衰老过程中微观流变特性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