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牛asl-酪蛋白基因的5’端及上游区3.4kb和3’端及下游区3.5kb作为调控元件,以人生长激素基因作为报告基因构建了融合基因,通过乳腺、心脏注射到小鼠体内,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IA)在泌乳期小鼠的乳汁中检测到了表达的人生长激素,表明融合基因的构建是正确的。并由此建立了通过靶组织注射结合心脏注射对融合基因的构建进行考察的快速简便方法。其中通过心脏注射而于乳腺获得特异性表达的实验结果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32.
为调查东湖通道工程对沿线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可能造成的影响, 随着隧道施工的进程, 在东湖通道沿线的3个湖区中的19个采样点进行了3次采样, 通过PCR-DGGE结合分子克隆技术, 分析了细菌群落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3批样品共检出细菌类群分别为5门18属、6门17属、5门11属。在门水平上, 底泥中的优势菌是变形菌门, 但其在总量中的比例随施工进程逐渐下降, 依次为86%、80.6%和43.9%。在属水平上, 施工初期的优势菌是埃希氏杆菌属, 施工后期却是Steroidobacter。通道施工初期, 汤菱湖、郭郑湖的湖心区域在属水平上的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 与团湖差异显著; 接近施工区样点与远离施工区样点的底泥细菌群落存在显著差异; 因施工形成的临时封闭水域与敞水区除均有埃希氏杆菌属外, 其他菌属类群差异显著。施工后期的汤菱湖、郭郑湖及团湖的湖心区的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趋于相似; 接近施工区样点与远离施工区样点的底泥细菌群落差异不显著; 封闭区和敞水区有相似的细菌群落结构。施工期间, 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的最高点都有出现在靠近施工区的位置。各批次样点的Simpson_1-D指数、Shannon_H指数、Margalef指数, 均随着施工进程而逐渐增加。因此, 东湖通道修建对通道沿线近距离的底泥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产生了较显著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暂时性还是持续性的, 尚需通道完工回填后的长期评估。研究将为进一步探讨通道修建等人为强干扰活动对浅水湖泊的可能环境影响和制定合理的生态修复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3.
钉螺体内日本血吸虫尾蚴发育期的形态及其扫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毕晓云  周述龙 《动物学报》1991,37(3):244-253
  相似文献   
34.
足癣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足癣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均有较大影响。不合理、不规范的诊断与治疗常导致足癣的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为规范足癣的诊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部分专家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形成以下共识,随着学科的发展其内容将会不断予以修订,以满足中国广大皮肤科医师的需求。1定义足癣(tinea pedis)是指由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引起的足部真菌感染,主要累及趾间、足跖及侧缘。仅感染足背的皮肤癣菌病称为体癣。足部也可见到非皮肤癣菌的真菌如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此时应称之为足部皮肤念珠菌病。2病原菌足癣的致病菌是…  相似文献   
35.
目的验证大鼠脑内是否存在ADM及其mRNA。方法取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大鼠脑内ADM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大鼠脑内ADM及其mRNA阳性细胞主要表达在大脑皮质、海马结构、齿状回、丘脑、室旁组织、脉络丛、室管膜细胞、基底节、血管内皮细胞,其中脉络丛、室旁组织、丘脑为高表达区,其次为大脑皮质、海马。在大鼠大脑内ADMmRNA的表达与ADM阳性细胞的表达相一致。结论ADM及其mRNA在大脑内广泛表达,提示ADM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记述了发现于内蒙古苏崩晚古新世格沙头期的中兽类软食中兽Hapalodectes属的一个新种。这是软食中兽在中国古新世地层中的首次发现,也是亚洲格沙头期的第二种软食中兽。已有的系统学和生物地层学证据支持软食中兽属和软食中兽科(Hapalodectidae)亚洲起源的观点。软食中兽显然是在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期间通过白令陆桥扩散到北美大陆的,因而符合"东方伊甸园"学说中的生物地理格局。软食中兽有限的(即非欧洲的)地理分布使得我们可以重建该属生物地理学历史。如同软食中兽一样的"东方伊甸园"式的扩散模式,可以看作是大的环境变化事件导致多个支系产生相似的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分布格局的生物地理扩散机制。严格地检查了所谓的在古新世-始新世界线上或其附近的与"东方伊甸园"模式相矛盾的大陆间哺乳动物扩散事例,结果发现这些例子都是不可靠的。"东方伊甸园"生物地理学说充分解释了PETM时期哺乳动物群更替以及劳亚古陆哺乳动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成因。  相似文献   
37.
大型丝状绿藻对N、P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当前,N、P过剩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仍十分严重,探索有效实用、易于推广的N、P去除技术和寻求对N、P具有较强吸收和降解能力的生物物种,始终为环保学者们所关注,利用藻类去除N、P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迄今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为解决早期藻类生物技术中过量单细胞藻类不易收获之不足,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尝试利用大型丝状绿藻治理N、P污染。陈汉辉利用水网藻净化水源水质、王朝晖等人利用水网藻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N、P营养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大型丝状绿藻能在污水中正常生长代谢,并对水体中的N、P养分具有较高的转化率和去除率。    相似文献   
38.
水色及其与藻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色是水环境质量评价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不同的水色反映水质的营养状况;藻类群落是水体营养状况的生物表征,对水色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水色中的藻类优势种群及其作用,认为藻类优势种群是决定水色的主要生物因子;阐明了藻类与水色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施肥改变水色的内在机理,水体营养状况决定了水体藻类群落结构进而决定不同的水色;并结合实践对如何判断不同藻类种群引起的不同水色提出了看法,同时对改变和调控水色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论述,为相关生产和水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9.
目的:明确血红蛋白200 g/L以上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我中心就诊手术治疗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按血红蛋白计数≥200 g/L和200 g/L分为A组和B组,完善术前检查后进行手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效果和随访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脏停搏时间、心脏自动复跳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手术后24小时内出血量、二次开胸止血例数和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以及监护室内肝肾功能异常和肺部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A组死亡3例(5.2%),23例术后3个月随访效果良好;B组死亡2例(5.8%),12例术后3个月随访效果良好。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心脏停搏时间、自动复跳例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和监护室滞留时间长,术后24小时出血量多,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评分高,肝肾功能异常例数和肺部并发症发生例数较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二次开胸止血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红蛋白200 g/L以上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与其他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效果相似,但手术后恢复慢,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究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下腰椎结核老年患者共84例,分别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2例采用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对照组42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分别对两组一期治疗后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患者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Oswestry障碍指数(ODI)及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标准(ASIA)分级进行客观评定。结果:实验组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为(8.22±1.67)°,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为(5.02±1.93)°,(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ODI为(21.25±3.75)%,对照组ODI为(35.72±4.1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ASIA分级全部转化为E级。而对照组仍有7人为D级。结论: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应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