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2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一批高效、可靠的DNA分子标记技术.本文论述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微卫星DNA、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等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同时,介绍了DNA分子标记在濒危物种种群遗传学研究、致危因素分析及保护策略的制定等保护生物学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2.
肌苷产生菌guaA基因的修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肌苷生产菌枯草杆菌JSIM-1019,腺嘌呤缺陷,但黄嘌呤并不缺陷。以鸟苷产生菌枯草杆菌JSIM-G-518为供体菌,得到编码IMP脱氢酶的guaA基因。并用氯氨苄抗性基因插入guaA基因,使之不产生活性IMP脱氢酶,从而可制备黄嘌呤缺陷的新菌株,从而可以制备肌苷产量高于JSIM-1019的新菌株。  相似文献   
83.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2%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对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bner)、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菜青虫Pieris rapae(L.)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均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并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3.2%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0,25和30g/667m23个处理药后1d对甜菜夜蛾、小菜蛾、菜青虫和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为60.67%~77.41%,药后3d的防治效果达81.82%~97.77%,药后7d的防治效果达83.74%~99.25%。3.2%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可以作为防治蔬菜主要害虫的有效药剂推广使用,推荐使用剂量为25~30g/667m2(12~14.4gai/hm2)。  相似文献   
84.
以谷氨酸棒杆菌JSIM-201菌株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和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处理,得到了一株尿嘧啶营养缺陷型突变体U-12菌株,能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在发酵液中积累一种紫外吸收物质。对U-12菌株的发酵液分离提取结晶,经物理、化学分析鉴定,证明是乳清酸物质。发酵液中积累乳清酸8.6g/L。  相似文献   
85.
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以肾脏充满多个液性囊泡,细胞增殖异常,间质炎细胞浸润及细胞外基质重塑等病理特点为主的遗传性疾病。主要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及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ADPKD更为常见,发病率约为1:500-1000,约50%的患者到60岁会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ARPKD较少见,发病率约为1:20000-1:40000,患者多在婴幼儿时期死亡。目前,一旦多囊肾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除了肾脏移植和透析外没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早期的诊治对延缓多囊肾进展及防止其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是至关重要的。多囊肾动物模型的建立在研究多囊肾疾病具体发病机制及新药研发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PKD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包括经典PKD自发模型、化学诱导模型及基因修饰模型。  相似文献   
86.
目的:分析2009例藏族白内障手术患者的病因构成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眼科2009例藏族白内障手术患者病例资料,按病因、年龄、性别、白内障类型、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文化程度、经济水平进行分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西藏地区藏族白内障患者发病特点。结果:2009例藏族白内障手术患者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885眼(93.83%),核性白内障1197例(59.58%)。年龄2-89岁,平均年龄62.53岁,男1012眼(50.37%),女997眼(49.63%)。50-59岁年龄组的核性白内障患者比例明显高于40-49岁年龄组(P0.01;80-89岁年龄组的核性白内障患者比例高于70-79岁年龄组(P0.05)。根究Emery分级,50-59岁年龄组Ⅳ级白内障患者比例明显高于40-49岁年龄组(P0.01);80-89岁年龄组Ⅳ级白内障患者比例明显高于70-79岁年龄组(P0.05)。术前裸眼视力为0.02及0.02以下1688例(84.02%)。高度近视患者13例(0.65%),远视患者406例(20.21%)。农牧区患者1310例(65.21%),明显多于其他行业患者。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仍是西藏地区藏族白内障患者的主要病因,以核性白内障为主要发病类型。随年龄增长,核性白内障患者越来越多,核硬度分级越来越高。患者主要来源于农牧区,多数术前视力差。高度近视发病率较其他地区发病率低,而远视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87.
四倍体稗草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筛选得到的四倍体稗草成熟胚作为外植体,进行了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外植体消毒方式为70%乙醇浸泡30 s+0.1%(w/v)的升汞消毒15 min。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盐、DL维生素+2.5 mg/L 2,4-D+300 mg/L谷氨酰胺+500 mg/L脯氨酸+3%麦芽糖。将愈伤组织转入分化培养基(MS+50 mg/L肌醇+1.0 mg/L 6-BA+0.2 mg/L KT+0.5 mg/L NAA+0.25 mg/L IAA+3%麦芽糖)上,培养20 d后超过70%的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将3-5 cm长的分化苗转入1/2 MS生根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炼苗后,移入营养土与珍珠岩(2∶1)的基质中,移栽成活率高达90%以上。该体系的建立为稗草抗除草剂基因的功能验证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8.
为了揭示不同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籽粒淀粉含量(GSC)积累的影响程度,完善大麦GSC空间分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明确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大麦品种GSC的环境效应,利用83个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农艺因子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栽培大麦GS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地理水平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GSC的水平分布总体呈现出斑块状交错分布和南高北低的格局,并形成了以西藏拉孜、隆子、堆龙德庆、曲水、尼木、定日、萨迦、达孜、扎囊、日喀则、墨竹工卡、贡嘎、琼杰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中南部和以青海共和、贵德、海晏、同德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等2个栽培大麦GSC高值区;(2)在地理垂直方向上,栽培大麦GSC的变化呈现出"S"型分布格局,即在海拔3300.0—3600.0 m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栽培大麦GSC逐渐增加,在海拔4200.0 m与4500.0 m之间达到最高值,此后随着海拔的升高略有下降;(3)影响栽培大麦GSC的因子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穗密度﹥6月平均气温日较差芒长﹥9月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0℃积温5月平均气温﹥8月平均气温日较差8月平均气温6月平均气温≥10℃积温6月平均月降水量5月平均月降水量7月平均相对湿度8月平均相对湿度7月平均气温。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对栽培大麦GSC影响最大的是基因型,其次是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对GSC的影响不明显。影响栽培大麦GSC的农艺因子主要是穗密度和芒长,气候因子主要是拔节抽穗期的气温日较差和籽粒灌浆成熟期的平均气温,日照和降水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9.
厚皮甜瓜(Cucumis melo var. reliculatus)的快速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厚皮甜瓜 (Cucumismelovar.reliculatus)西薄洛托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 :在MS BA 0 .5~ 1 .0mg/L IAA 0 .1mg/L的培养基上利于诱导形成丛生芽 ,芽的月增殖系数达到 1 1以上 ;在 1 /2MS IAA 0 .5mg/L培养基上并经暗处理 3d最易生根 ,生根率 90 % ;在蛭石 :草炭土 =1 :1 (体积比 )基质中移栽驯化效果好。试管植株定植大田后种性不变 ,生长和结果习性优于种子苗。  相似文献   
90.
大麦生壳二胞 图1 Ascochyta hordeicola Punithalingam,Graminicolous Ascochyta Species. Mycol. Pap. 1979,142: 98. 病斑生于叶片和叶鞘上,圆形或近圆形,直径5-12mm,多从叶缘开始发病,初呈褐色,后扩大为边缘深褐色,中央灰白色的病斑,上生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分生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