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31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以前认为,NAD(P)H氧化酶仅存在于吞噬细胞,负责吞噬细胞呼吸爆发时产生活性氧(ROS)以杀灭微生物。现在发现正常非吞噬细胞也有NAD(P)H氧化酶,称之为类NAD(P)H氧化酶。该酶在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介导非吞噬细胞产生胞内或胞外的ROS,通过此途径产生的ROS对细胞增殖、分化和血管形成和缺氧反应等生理过程至关重要。这些新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ROS作为细胞“信号分子”和“基因表达开关”的积极作用,改变了过去只把ROS看作有害物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2.
花生蛴螬空间分布型研究及药效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花生蛴螬田间分布属于聚集分布。在已知的m m回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密度下花生蛴螬的理论抽样数和防治花生蛴螬的田间试验方法 ,并对 2种药效计算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3.
从牛尾草[Isodon ternifolius(D.Don)Kudo]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命名为牛尾草素H(1),通过波谱方法鉴定了它的结构。此外,还分离得到5个已知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化合物:香茶菜醛(2),长管香茶菜素A,E和G(3-5),开展香茶菜素E(6),以及木樨草素(7),芹菜素(8),α-香树脂醇(9),乌索酸(10)和2α-羟基乌索酸(11)。  相似文献   
154.
土茯苓提取物抗细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定土茯苓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活性,来更全面的评价和综合利用土茯苓资源,实验结果表明土苓955乙醇和乙酸乙酯的提取物抑菌范围广,服抑菌活性强,这两种提取物的MIC和MBC值显示了土茯苓作为抗细菌资源的可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5.
俗话说"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上课伊始,为了使学生集中精力,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有必要在新课的导入上做精心的设计,导入新课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导入新课,可以巧妙地拉开知识的序幕,吸引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导入新课的策略主要有利用旧知,巧用素材,联系生活,动手操作,激发兴趣等导入法。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导入,只要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本身产生兴趣,就能成功地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156.
157.
猞猁Felix lynx Linnaeus一般栖于海拔3500公尺的高山密林中或山岩上。毛绒细密,皮软而厚,可制各种皮衣,价值甚高,是一种较珍贵的动物。 1976—78年,重庆市动物园分别从青海和甘肃省引进雌雄性猞猁各一只。1978—79年间发生皮肤病,雌性由于病因不明,治疗无效死亡。雄性毛屑痂皮经显微镜镜检发现大量疥螨(Sarcoptes scabiei Degeer,1778)感染,经治疗痊愈,现简要报导如下: 例1。雌性,1976年9月27日从青海省引进,健康。1978年夏季发现被毛稀疏发生痂皮,体略消瘦。1979年1月,发生脚爪周缘、耳部、腹部痂皮明显。2月耳部痂壳重叠成胡椒状,2月下旬后病变逐渐发展加重。3月4日曾用硼酸溶液洗擦上述病变部位,治疗无效,于3月7日死亡。  相似文献   
158.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贝那鲁肽与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结局的影响,为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治疗后血糖不能达标的患者应用胰高糖素样肽-1(GLP-1) 受体激动剂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使用二甲双胍或者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血糖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观察组使用贝那鲁肽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使用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期血管峰值血流( PSV)、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 、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两年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之间治疗前、后FPG、2hPG、HbA1c、PSV、IMT、Scr和BUN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8.00%)较对照组(20.00%)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二甲双胍或者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血糖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利拉鲁肽相比,贝那鲁肽在降低血糖、改善下肢血管功能、肾功能和死亡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59.
160.
为了实现罗汉果生产中免除人工授粉和果实无籽化,该研究利用pBI121-Gus构建果实特异启动子2A11与生长素合成相关基因iaaM的嵌合基因(2A11-iaaM)过量表达载体,以罗汉果雌株叶盘为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建立罗汉果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转化和创制单性结实罗汉果种质,通过基因特异引物对的PCR扩增,初步检测出转基因阳性植株,将之移栽大田,观察转基因植株的单性结实性的表现。结果表明:构建罗汉果单性结实性相关的pBAI-Gus植物双元表达载体获得成功;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罗汉果叶盘遗传转化优化体系,即农杆菌菌液OD_(600)值为0.3~0.5,侵染10 min,最优选择培养基为MS+TDZ 0.7 mg·L~(-1)+IBA 0.5 mg·L~(-1)+Kan 5 mg·L~(-1)+Cef 300 mg·L~(-1);经PCR鉴定共获得4株转基因阳性雌株;将阳性植株扩繁后移栽田间,经田间调查发现,24株阳性扩繁植株中有5株正常开花,占总植株数的20.8%,且其子房未经人工授粉发育成幼果,表现单性结实性。在载体构建和农杆菌介导的罗汉果遗传转化体系优化的基础上,将外源单性结实相关嵌合基因整合进罗汉果基因组并得到表达,为后续研究单性结实罗汉果的遗传生理,创制转基因罗汉果单性结实新种质,以及克服其产业化中需要人工授粉和无籽化提供了理论和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