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0篇
  免费   290篇
  国内免费   137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7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研究毛竹干扰状态下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桫椤群丛主要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和种间协变关系,分析物种间竞争共存机制。结果表明:群丛中木本及高大草本植物共有67种,隶属于40科53属。毛竹的重要值、Shannon生态位宽度指数(BS)、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BL)均最大,毛竹为群丛中绝对优势种;桫椤的重要值和BL值位列第二,BS值位列第三。20个主要物种组成的190组种对中,毛竹与桫椤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为0.64;136组种对生态位重叠值小于0.2(占总对数的71.6%),物种间生态位重叠程度低,生态位分化程度较大。主要物种间的总体联结呈显著正联结,群落相对稳定;主要物种间相关性不显著,联结性不强,种间独立性较强。毛竹与桫椤、罗伞、绿叶黄葛树、毛桐呈极显著正协变,毛竹与粗糠柴、云南樟、黄心树呈极显著负协变。毛竹与土著种的适合度差异和生态位差异共同影响群丛物种间的共存和竞争。控制毛竹扩张,限制与桫椤呈负协变关系物种的规模,可为桫椤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32.
赖氨酸巴豆酰化是一种新近发现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类型,在基因表达、细胞代谢及疾病治疗等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调节意义,可能是潜在的药物新靶标。目前研究多关注于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而非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的研究逐渐被重视。本文简要介绍非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将有助于了解非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的功能和机制。  相似文献   
133.
1 引言 柳牡蛎蚧(Lepidosaphes salicina Bersch)(同翅目:盾蚧科)是一种以为害杨树为主的刺吸式害虫之一,广泛分布于“三北”防护林区,该蚧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通过刺吸式口器刺入树皮内,吸取树木养分和水分,并使树木表皮栓化。同时,由于枝干被蚧壳所覆盖,对呼吸及光合作用也有影响,特别是幼树被害后,一般  相似文献   
134.
135.
136.
137.
紫米基因与RFLP标记的连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庄杰云  杨长登 《遗传学报》1996,23(5):373-375
选用种皮呈紫黑色的水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体黑珍米和其种皮呈无色的原始亲本Basmati370配制组合,同时应用121个DNA探针检测了黑珍米与Basmati370之间的RFLP。应用F2和F3群体研究了紫色种皮的遗传控制。结果表明,有一个显性主效基因控制着黑珍米和Basmati370在种皮颜色上的差异。通过多态性DNA探针与种皮颜色的共分离分析,发现该基因与水稻第四染色体上的DNA标记RG329和RG214连锁,与RG329和RG214的遗传图距分别为18.9cM和26.3cM。  相似文献   
138.
对酵母NMT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进行较详细的研究,进而构建了复制子为p15A并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相容性表达质粒pKZMT,将其与表达质粒pCZmCα1共转化进大肠杆菌BL21(DE3)F′,进行双质粒表达偶联加工修饰研究,其中pCZmCα1表达底物蛋白小鼠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催化亚基α(PKA-mCα)。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表明,双质粒表达系统中,PKA-mCα都得到了稳定的高表达,尤其在23℃低温诱导表达时,表达产物的可溶性部分明显增多;而酵母NMT被控制在有利于活性功能的可溶性低水平表达。[H]myristicacid标记测定及放射自显影的结果显示,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重组PKA-mCα被豆蔻酰化修饰。  相似文献   
139.
通过与事国春杂交,利用杂交后代F2和回交后代BC1P1及BC2P2,研究了三个小麦新矮杆品系和矮生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0004的矮生性受一对部分显性矮杆基因控制,5746和7539-各受两对部分显性矮杆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