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杨思华  邢达 《激光生物学报》2009,18(4):539-543,434
利用旋转扫描光声成像采集系统对脑损伤动物进行在体成像检测研究.对由金属物刺伤的脑内组织损伤和出血现象进行高分辨成像;光声成像成功定位小鼠颅骨内针刺损伤的位置和清晰展现组织损伤引致的颅内瘀血;成功利用光声成像观测到外损伤金属异物在颅内的形态结构及位置信息,分析了光声成像对金属异物定位检测和组织损伤出血分布的检测可行性,为提出新型的脑外伤检测技术作应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制备具有pH响应的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2-六亚甲基亚胺乙酯聚合物,测试材料pH功能响应,以及建立聚合物纳米粒载药方法。方法:通过核磁共振氢谱鉴定ATRP(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聚合反应所获得的化合物结构。滴加-搅拌挥发法制备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2-六亚甲基亚胺乙酯纳米粒,酶标仪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激光粒度仪分析测定其粒径,包载DiR红外荧光探针检测纳米粒pH响应功能。结果:分别成功合成得到2-溴代异丁酸聚乙二醇单甲醚和甲基丙烯酸-2-六亚甲基亚胺乙酯单体。通过ATRP聚合反应成功合成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2-六亚甲基亚胺乙酯聚合物材料,并通过核磁氢谱对聚合材料进行鉴定。通过滴加搅拌法制备包载有模型药物香豆素-6的纳米粒,并对纳米粒的形态表征及载药量进行测定。结论:试验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聚合物纳米粒尺寸均匀,具有预期的pH响应效果,可以装载模型药物。  相似文献   
93.
目的:克隆小鼠IL-33基因全长编码区cDNA,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从BALB/c小鼠的脊髓组织中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DNA,用热启动PCR技术,扩增小鼠IL-33基因全长编码区cDNA,经双酶切后,克隆入pcDNA3.1( )载体中,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IL-33,然后进行酶切鉴定与序列分析。结果:小鼠IL-33基因的PCR产物和重组载体经凝胶电泳和酶切鉴定、测序分析证实,其序列与GenBank中数据一致。小鼠IL-33基因的全长编码序列为801 bp,编码266个氨基酸。结论:小鼠IL-33基因成功的克隆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进行IL-33的表达与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
记述梭子蟹科Portunidae,短桨蟹属 Thalamita 2新种,即刺肢短桨蟹T.acanthophallus和西沙短桨蟹T.xishaensis。 刺肢短桨蟹,新种T.acanthophallus sp.nov.(图1~8) 在整体形态上,新种最相似于T.danae Stimpson,1858,T.multispinosa Stephcnson & Rees, 1967,and T. holthuisi Stephenson,1975。新种与后3种的区别在于:新种头胸甲只有4枚前侧缘,而后3种具5齿,而;雄性腹部第6节明显短于其它3种;雄性第1腹肢形态与后3种明显不同. 词源:新种种名acanthophallus来源于希腊文,意指繁殖器官雄性第1腹肢末部具众多刺。 西沙短桨蟹,新种T.xishaensis sp.nov.(图9—16) 新种最相似于T.nanshaensis Dai,Cai&Yang,1996,and T.wakensis Edmondson,1925。但新种与T.nanshaensis Dai,CaiZ(Yang,1996,在头胸甲上的颗粒分布,螯足、第3颚足、雄性腹部及雄性第1腹肢的形态等均有明显差异。新种与T.wakensis的区别主要在于额齿、头胸甲前侧齿的形态,以及游泳足前节后缘的齿数。 词源:新种种名意指模式标本产地。 模式标本采自南中国海西沙群岛,并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95.
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是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会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不同退耕年限土地(退耕2年和15年)为对象,以退耕前土地(稻田)和未开垦的自然湿地为对照,分析退耕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稻田退耕后土壤(0~40 cm)含水量、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全磷整体上呈现随退耕年限延长而增加的趋势,而土壤pH和容重呈下降趋势,但黏粒含量、电导率和全氮含量无明显变化。随退耕年限延长,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整体上呈增加趋势,而小团聚体含量呈减少趋势。表层土壤(0~10 cm)团聚体稳定性随退耕年限延长而增加,退耕15年后,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和平均重量直径较退耕前增加了8.9%和40.4%,而>0.25 mm团聚体质量分数则减少了10.5%;退耕对下层土壤(10~40 cm)团聚体的影响不明显。综上,黄河三角洲退耕还湿对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团聚体稳定性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6.
基于串联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工具,其中肽段的理论串联质谱图(通常也被称为二级谱图)预测问题在近年来广受关注.大量高质量质谱数据的积累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肽段的理论二级谱图预测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物理模型的方法,即基于移动质子模型的方法,例如MassAnalyzer、MS-Simulator;另一类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包括集成学习相关算法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例如PeptideART、MS2PIP、MS2PBPI和p Deep等.本文对这两大类方法进行了整理和综述,并简要指出了目前理论谱图预测方法存在的一些不足,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7.
使用带有开放气路的气体交换测定系统,同步测定了几种针、阔叶树种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气孔导度。结果表明,低光下树木针叶或叶片释放N2O的速率与光合速率无显着相关。伴随根、茎、叶的呼吸,检测到有N2O吸收现象,其通量与温度及呼吸强度呈正相关。气孔导度明显影响N2O的通量,表明气孔可能是木本植物释放N2O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8.
通过液液萃取、薄层层析分离出香蒲叶浸提液中化感活性最高的组分,利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其化感物质进行分离与结构鉴定来探究香蒲(Typha orientalis)不同组织部位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化感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香蒲不同部位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强弱不同,抑制活性为叶浸提液根浸提液蒲黄浸提液,其中叶浸提液最高抑制率72.35%;香蒲叶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表现出低浓度(≤5 g·L-1)促进、高浓度(≥10 g·L-1)抑制现象(低促高抑效应),铜绿微囊藻细胞内叶绿素a含量下降,细胞膜透性增大,SOD活性和MDA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GC-MS结构表征结果表现为香蒲叶中主要化感物质为酚酸、脂肪酸、酯、酮和酰胺类等物质。该结果为香蒲应用于爆发水华的水生态系统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
为给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的合理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遮荫条件下(30%自然光)生长的三叶青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观测了两种不同氮肥形态处理(硝态氮和铵态氮)对其叶片光合特性、能量利用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不同形态氮素处理对三叶青叶面积、比叶重、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能量分配的特性影响并不显著;而硝态氮处理下光合参数(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高于铵态氮处理,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铵态氮处理。综上所述,显著低于长期施用硝态氮更有利于三叶青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0.
<正> 接受免疫仰制剂治疗癌症、重度烧伤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常招致严重的绿脓杆菌(P、aeruginosa)感染。此外,可对现有抗生素很快产生抗药性,用化学疗法很难治疗。 Millican等(1958年)首次报道抗绿脓杆菌免疫血清抗体疗法有实用价值。以后,许多作者对抗绿脓杆菌各种成分的抗体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脂多糖(LPS,存在于菌体外膜)抗体,可借助吞噬细胞的免疫吞噬作用而感染。用鼠型单克隆抗体(McAp)试验也有同样的结果,并发现抗外膜蛋白McAp的防御感染作用比抗LPSMcAp效果差。 最近,制备抗绿脓杆菌脂多糖的人型McAp已获成功,产生人型McAp的细胞是采用Epstein-Barr病毒(EBV)转化法或杂交细胞瘤法。作者对健康人未梢血淋巴细胞的病毒转化细胞产生的抗绿脓杆菌人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