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91.
龙须菜中溴过氧化物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北方海域江蓠属养殖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进行了溴过氧化物酶分离纯化及性质的研究。粗提液中酶催化检测反应不稳定, 活力单位较低或无; 经DEAE cellulose 52离子交换层析, 去除了结构多糖及藻胆蛋白, 酶催化反应稳定, 得到比活力为2.8的电泳纯溴过氧化物酶。对纯化溴过氧化物酶性质研究表明: 该溴过氧化物酶为单体酶, 分子量约66 kD, 溴化单氯双甲酮时的最适pH值为6.0, 在40°C以下和pH 3.0~9.0之间有很好的稳定性。钒酸盐可提高该溴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活性, 而Fe2+、Fe3+、Cu2+、Zn2+和EDTA等化合物对其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反应动力学实验表明, 该酶对Br-、H2O2的Km分别为53.5 mmol/L和38 mmol/L。  相似文献   
92.
近年来, 人们越来越重视丛枝菌根(AM)真菌对植物病原物的影响和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效应。当前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组织化学技术上的基础研究, 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深入了解AM真菌提高植物抗病性的作用机制。本文主要探讨AM真菌拮抗植物土传病原物、提高抗病性的可能机制和研究途径。1 AM真菌对植物土传病原物的拮抗作用自然条件下,绝大多数植物都能形成菌根。菌根围(Mycorrhizosphere)内的主要成员:根系、细菌、真菌、线虫等之间往往通过协同和/或拮抗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其中植物—植物间、植物—微生物间、微生物—微生物间、…  相似文献   
93.
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是能够水解磷脂进而生成二酰甘油和三磷酸肌醇(两种钙离子信号转导途径中的第二信使)的一种酶。在动物中研究得很透彻,含有EF手性结构域、XY催化结构域、与磷脂结合的C2结构域以及高度保守的pleckstrin同源性(PH)域,每个结构域具有各自的相应的功能;但是植物中并不含有pleckstrin同源性(PH)域,而且在植物中发现C2结构域可以在不含有XY催化结构域和EF手型结构域情况下,单独行使结合细胞质膜的功能。近些年来,一些研究也证明了磷脂酶C在植物逆境胁迫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文对磷脂酶C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94.
农业技术措施对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态系统中AM真菌多样性丰富,并以独特的群落结构发挥其功能.寄主植物和环境因子对AM真菌群落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生态系统中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也值得关注.本文系统总结了施肥、灌溉、轮作、间作、土壤耕作、化学药剂等农业技术措施对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进展,分析了农业技术措施改变AM真菌群落结构的可能机制,探讨了提高农业生态系统中AM真菌多样性的可能途径,提出通过改进施肥体制及其配套技术、增加植物多样性和人工接种AM真菌等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中AM真菌多样性;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5.
构建了金针菇表达载体p139035S-bFGF,并将重组质粒转入到根癌农杆菌EHA105中。以白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丝球为受体材料,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金针菇菌株对潮霉素(Hyg)抗性测验结果表明,在PDA固体培养基上的潮霉素筛选浓度为9μg/mL,在液体培养基中为6μg/mL。探索头孢霉素(Cefotaxime)对菌丝的毒性实验、农杆菌的菌液浓度、侵染时间、乙酰丁香酮(AS)的添加及其浓度的控制、共培养的时间等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ef对金针菇菌丝几乎无抑制作用,最佳抑菌浓度为400μg/mL;农杆菌的菌液浓度OD600为0.5,侵染时间在30min左右,在AS为200μmol/L的共培养基上共培养72h,转化率最高。PCR与Southern杂交结果证明bFGF基因已整合到金针菇的基因组中。在无选择压力的PDA固体培养基上继代培养5次后仍检测到bFGF基因的存在,表明bFGF基因在转基因金针菇中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96.
西双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根围的AM真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了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根围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的资源状况.共分离鉴定出Acaulospora属9种,Archaeospora属2种,Glomus属23种,Paraglomus属1种,Scutellospora属2种,其中Acaulospora rehmii,Glomus convolutum,Glomus magnicaule 3种为我国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97.
调查了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根围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 AM)真菌的资源状况。共分离鉴定出Acaulospora属9种, Archaeospora属2种, Glomus 属23种, Paraglomus属1种, Scutellospora属2种, 其中Acaulospora rehmii, Glomus convolutum, Glomus magnicaule 3种为我国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98.
对我国云南和海南龙脑香科植物的天然原始林和人工林AM真菌资源进行了调查,对从46处龙脑香林采回的19种龙脑香科树种的根系和根际土壤样品,分别进行显微观察和分离AM真菌的孢子,发现在所调查的19个树种中,所有树种的根系都有不同程度的AM真菌的侵染,高者可达50%,平均为21%,其中在大多数根样中发现有泡囊生成;对土壤样品的分析,分离到大量的孢子,其孢子密度从7~132个/20ml土样不等,平均为58个。对所分离到的孢子进行鉴定,发现无梗囊霉属和球囊霉属的孢子占大多数,其频度和相对多度分别为33.25和46.89;18.04和30.80。研究结果表明,龙脑香科不仅仅能够形成外生菌根,而且也能象大多数热带林木一样能够广泛的形成丛枝菌根。  相似文献   
99.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丛枝菌根真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发园  刘润进 《菌物系统》2002,21(2):196-202
作者调查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的资源状况。共分离鉴定出Acaulospora属6种,Archaespora属2种,Glomus属24种,其中G.melanosporum,G.pansihalos,G.pustulatum,G.tenebrosum等4种为我国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00.
群体遗传结构上的差异是遗传多样性的一种重要体现,对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已有较久的历史,而其中的基因流研究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对群体遗传学、进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生态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传统的群体遗传学能估测基因流大小,但它的精确性还有很大局限性。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对基因流的研究逐渐向分子水平过渡,应用蛋白质电泳技术、分子标记技术(RAPD、RFLP、VNTR、ISSR、DNA测序等)方法对群体间基因流的流动水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综述了群体遗传结构的几种模式:陆岛模式、海岛模式、阶石模式、距离隔离模式、层次模式,以及在群体遗传结构的几种模式基础上的基因流的研究方法、作用、地位和近些年来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这些方法的局限性。Abstract: The difference of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s of genetic diversity.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and the study of gene flow of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is arous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It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population genetics, evolution biology, conservation biology and ecology. Although the level of gene flow is estimated by traditional population genetics, there is a large restriction in its precis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technology, the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on gene flow reach the molecular level. Methods of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and molecular markers (RAPD, RFLP, VNTR, ISSR and mitochondrial DNA) are used to research gene flow among populatio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not only some models of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Continent-Island Model, Island Model, Stepping-Stone Model, Isolation-By-Distance Model and Hierarchical Model; but also the study methods, function and role of gene flow is based on models of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restriction of the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