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0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农药中,尤其化学农药中高毒、高残留、难降解的农药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而微生物治理农药污染是一项有效手段,几十年来,在这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从农药降解菌的种类、工程菌的构建、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降解特性、影响因素及应用效果等几方面综述了近年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农药微生物降解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2.
山西五鹿山褐马鸡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选择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997~1998年在山西省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对世界珍禽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越冬期与繁殖期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种群空间分布模式与栖息地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经Pois—son函数和χ^2检验,发现褐马鸡在越冬期和繁殖期均为聚集分布,但越冬期的聚集程度更为明显。通过对栖息地可利用率与实际利用率的比较,发现褐马鸡在越冬期与繁殖期对栖息地的利用存在显著性差异:越冬期褐马鸡对阔叶林具有明显的负选择性;进入繁殖期后,褐马鸡对落叶阔叶林和灌丛的利用率显著增加,而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利用率有所减少。对两个时期的栖息地样方进行判别分析,发现草本植物数量、草本植物平均高度、乔木胸径、乔木高度是影响褐马鸡越冬期与繁殖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褐马鸡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与栖息地结构以及空间资源分布的季节性变化有关。在越冬期,由于温度、降雪等气候因素的影响,草本植物都已枯萎,落叶阔叶林的郁闭度较低,隐蔽条件较差,褐马鸡活动的区域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此时褐马鸡常常在郁闭度较高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并聚集形成较大的群体,共同取食,聚集分布的程度较高;进入繁殖期后,随着落叶阔叶林郁闭度增大以及林下、灌草丛中草本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多,褐马鸡群体逐渐变小,多以配偶对的形式活动,空间聚集程度降低。但由于褐马鸡对栖息地具有严格的选择性,许多配偶对主要集中在质量较好的区域内占区和营巢,因此在大尺度上褐马鸡种群的空间分布仍为聚集型分布。  相似文献   
123.
盐胁迫对冬小麦幼苗干物质分配和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周麦18(Zhoumai18)和豫麦49(Yumai49)为材料,采用盆栽培养,研究100、250、350 mmol/L和450 mmol/L NaCl 浓度胁迫下,小麦幼苗干物质分配、根系特征、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根系活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盐分浓度的增加,两个品种小麦的叶面积、地上干重以及根的长度显著减小;根系干重、根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活力以及叶绿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250 mmol/L NaCl处理下达最大.叶绿素a/b随NaCl浓度升高而上升.随盐分浓度变化周麦18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高而变化幅度大,450mmol/L处理组的含量高于对照组1.5倍.供试品种冬小麦耐盐阈值为250~350 mmol/L.  相似文献   
124.
对分离自我国11个省24个地区49株蚕豆根瘤菌及11株参比菌株进行了唯一碳源、氮源、抗生素、耐逆性和酶活性等138个表型性状测定,并用MINT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全部供试菌株在59%的相似水平上聚在一起,在80%的相似水平上可分为6个群。其中群4与参比菌株聚在一起,而其他5个群均由未知菌组成。进一步对36株菌进行了16S rDNA PCR—RFLP分析,在85%相似水平上供试菌可分为4个群和1个独立的分支,其聚群结果与数值分类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表型及遗传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蚕豆根瘤菌具有极大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5.
粗木质残体及其附生苔藓植物是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中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二者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重金属循环,但有关不同类型和不同腐解等级粗木质残体对附生苔藓植物重金属吸存特征尚不清楚。因此,于2015年7月在川西高山森林调查了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内不同类型和不同腐解等级的粗木质残体附生苔藓镉、铅、铜和锌浓度与吸存特征。结果表明:高山森林粗木质残体附生苔藓植物Cd、Pb、Cu和Zn的总吸存量依次为4700mg/hm~2、21236mg/hm~2、6179mg/hm~2和2622mg/hm~2。粗木质残体附生苔藓的4种重金属吸存量都表现为倒木大枯枝枯立木根桩;倒木附生苔藓Cd、Pb、Cu和Zn吸存量分别占高山森林粗木质残体总吸存量的54.53%、66.08%、51.13%和66.30%,根桩附生苔藓重金属吸存量不足总吸存量的3%。粗木质残体的类型和腐解等级都会影响附生植物重金属吸存特征。随着腐解等级的增加,倒木和大枯枝附生苔藓中Cd和Pb呈现"积累-释放"的变化特征,其浓度和吸存量在第Ⅱ、Ⅲ腐解等级较高。附生苔藓Cu和Zn浓度和吸存量在不同腐解等级粗木质残体间的差异均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粗木质残体附生苔藓对重金属元素具有明显的吸存作用,为认识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重金属元素循环及其迁移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进一步了解粗木质残体在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26.
谭羽  杨万勤  廖姝  彭艳  李俊  吴福忠 《生态学报》2017,37(5):1595-1602
凋落叶在冬季的腐殖化过程是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形成和碳固定的重要阶段,并可能受到严酷冻结环境下仍具有一定活性的土壤动物的影响,但缺乏必要的关注。因此,以川西高山峡谷区海拔3000、3600、4000m的高寒森林和草甸典型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孔径大小的凋落物网袋去除土壤动物的方法,根据凋落叶的自然腐解过程,于2013年11月—2014年4月研究了不同冻融时期(冻结前期、深冻期、融化期)土壤动物对凋落叶腐殖化过程的作用。结果表明:通过对色调系数(Δlog K)和光密度值(E_4/E_6)值的分析,在高寒生态系统中,冬季随着温度的降低土壤动物促进了凋落叶的腐殖化,而随着温度的升高土壤动物抑制了凋落叶的腐殖化。深冻期土壤动物对海拔3000m的森林凋落叶腐殖化过程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冻结前期土壤动物对海拔3600m森林凋落叶腐殖化过程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融化期土壤动物对海拔4000m的草甸凋落叶腐殖化过程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他海拔和时期没有显著影响。冻结初期土壤动物对凋落叶的腐殖化速率的作用高于深冻期和融化期,腐殖化度在深冻期达到最大值。这些结果表明气候变化情景下冬季变暖可能导致土壤动物抑制凋落物腐殖化,减少凋落物向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7.
不同地域银杏大蚕蛾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 japonica Moore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近年来在我国局部地区暴发且有逐步蔓延的趋势。利用ISSR技术对10个不同地域的银杏大蚕蛾的基因组DN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所采用的35个随机引物中,有20个引物扩增出清晰且重复性好的条带,扩增总片断数为299条,其中有250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3·61%,不同地域银杏大蚕蛾间的遗传距离(D)在0·2315~0·4147之间。根据D值,由UPGMA聚类分析软件绘制了分子进化树,发现不同地域银杏大蚕蛾已发生种群分化。  相似文献   
128.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针法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和血清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Y(NPY)的影响。方法:96例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均来自天津市人民医院2018年5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门诊或住院患者。根据双色球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48例,对照组接受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疏肝健脾针法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肠道菌群和血清5-HT、NPY、CGRP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研究组大便稀溏、少腹胀痛、食后腹胀、食欲减退、精神疲乏、口苦口黏、四肢无力、烦躁易急、畏寒怕冷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研究组血清5-HT、NPY、CG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研究组双歧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乳酸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健脾针法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可有效促进症状改善,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清5-HT、NPY、CGRP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松天牛小首螨是近年发现的首个能够寄生致死松墨天牛卵的一个螨类新种,研究该螨对极端温度耐受性的驯化效应和低温存储条件,有助于进一步评估该螨的潜在地理分布或应用区域,并为该螨的规模化运输和存储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通过不同温度条件驯化后,测定松天牛小首螨暴露在极端温度下的存活率,同时比较不同低温条件下存储的松天牛小首螨膨腹体涌出的成螨数量,以及存储的雌成螨的生存情况。[结果]高温驯化可显著提高雌成螨高温暴露存活率,其中30℃ 36 h驯化后的存活率提高了1.26倍;低温驯化可显著提高雌成螨极端低温暴露存活率,其中10℃ 96 h、10℃ 120 h驯化后的存活率分别提高了2.08和2.13倍。以膨腹体为存储对象,低温存储后涌出成螨的数量随着存储时间延长而逐渐显著减少;以雌成螨为存储对象,在10℃条件下存储30 d,存活率为65.10%,在4℃条件下存储30 d,存活率达84.21%。[结论]松天牛小首螨具有很强的温度适应性,短期温度驯化即可大幅提升其对极端温度的耐受性。膨腹体适合作为该螨短期低温存储对象,雌成螨则适合作为中长期低温存储对象。  相似文献   
130.
倒木是高寒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碳(C)库和养分库,其不同分解阶段的质量变化,是认识倒木分解过程中C和养分释放的重要基础。以一个分解序列的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倒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心材、边材和树皮在5个分解阶段的C:N:P化学计量特征,以及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动态。结果显示:I至III分解阶段,随着分解程度加深,树皮C含量升高,而心材和边材C含量降低,从IV分解阶段开始倒木各组分C含量均开始显著降低。除III分解阶段的心材外,倒木各组分N含量总体表现为随着分解程度加深而增加的趋势,除边材N含量在V分解阶段时显著升高外,其余组分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心材和树皮P含量表现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最小值分别出现在III和II分解阶段;边材P含量表现为随着分解程度加深而增加。在同一分解阶段,树皮相对于边材和心材均具有最低的C:N:P化学计量比,易分解比例Fm也表明树皮更易于分解。边材在I和II分解阶段的C:N:P化学计量比最高,心材在III到V分解阶段C:N:P化学计量比最高。心材C:P、树皮和边材的C:N和C:P临界值与N和P的初始值成反比。纤维素含量随着倒木分解而降低,不同分解阶段的纤维素含量表现为:心材>边材>树皮;但木质素含量随着分解程度加深而增加,表现为:树皮>边材>心材;倒木3个组分纤维素含量下降均快于木质素,此外,IV和V分解阶段的树皮木质素与纤维素比值显著增高,且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倒木N含量显著影响不同分解阶段木质素和纤维素分解。由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推测:树皮分解前期易受N限制,整个分解阶段均易受P限制,心材和边材在整个分解阶段均易受N和P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