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0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41.
我国正常人共焦激光扫描视神经乳头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运用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LCSO)测定国人(汉族)视神经乳头(ONH)地形图参数的正常值范围,为临床上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随访提供依据。方法 用HRT(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技术,检测我国(汉族)74只正常眼ONH地形图参数,经统计学处理,制定各参数的均数(Mean)、标准差(SD)、第5、50、95百分位数(P5、P50、P95)值。并分析ONH参数与种族、性别相关的差异;与年龄、眼别相关的差异作了探讨。结果 国人(汉族)ONH参数的正常值(Meen±SD)为视盘面积(DA)2.34±0.46;视杯面积(CA)0.48±0.28;杯盘面积比(CDR)0.2±0.1;盘沿面积(RA)0.18±0.38;视杯体积(CV)0.1±0.1;盘沿体积(RV)0.5±0.19;平均杯深(MeCD)0.18±0.08;最大杯深(MxCD)0.57±0.21;杯形测量(CSM)-0.25±0.06;曲线高度变化(HVC)0.41±0.12;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mRNFLt)0.27±0.08;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交叉段面积(RNFLcsa)1.47±0.48;标准化参考平面高度(RH)0.29±0.11。各参数P5、P50、P95值分别为DA1、59、2.35、3.05;CA0.11、0.41、0.89;CDR0.06、0.19、0.36;RA1.28、1.82、2.49;CV 0.002、0.06、0.29;RV0.25、0.45、0.84;MeCD 0.05、0.18、0.34;MxCD 0.21、0.59、0.95;CSM-0.35、-0.25、-0.14;HVC 0.23、0.4、0.62;mRNFLt0.14、0.27、0.42;RNF  相似文献   
142.
寻乌水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晶萍  刘士余  盛菲  刘政  杨敏  李俊 《生态学报》2020,40(14):4737-4748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已成为诸多学者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为正确认识和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寻乌水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995、2005年Landsat5 TM影像和2015年Landsat8 OLI影像进行遥感解译,得到3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10.2和Frgstats4.2软件,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同时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寻乌水流域1995—2015年期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近20年寻乌水流域园地(增加40.14%)和林地(减少33.91%)面积占比变化幅度最大,水域(减少0.1%)变化幅度最小。土地利用变化单向转换频繁,园地"涨势"和林地"落势"十分明显,整体处于不平衡状态。(2)景观水平上,流域的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修正Simpon均匀度指数(MSIEI)分别由1995年的0.7083、0.2423上升至2015年的1.114、0.5247,景观聚集度指数(CONTAG)由1995年的72.93下降至2015年的58.13。流域的景观异质性增强,破碎化程度提高。(3)寻乌水流域1995、2005和2015年RSEI均值分别为0.554、0.544和0.550,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生态环境状况恶化后得到改善。寻乌果业发展引起的园地快速扩张对林地的占用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因,后期退果(耕)还林、保护生态林及植树造林等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主因。研究成果可为流域的土地利用规划、良好的生态格局建立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3.
大丽轮枝菌为典型的土传维管束病原真菌,针对其致病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功能解析一直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热点.大丽轮枝菌具有定殖维管束、"毒素"致萎、形成微菌核、种群分化多元化等特征,这些性状最终支撑或决定了病原对寄主的致病性基础.从进化角度来说,功能基因决定生物学性状.截至目前,在大丽轮枝菌中已鉴定出上百个功能基因;但针对其与...  相似文献   
144.
【背景】鳞翅目夜蛾科昆虫种类繁多,目前已经超过3.5万种,绝大多数是农林生产的主要害虫。由于多数近缘属种形态相似,难以鉴定,给农林害虫的防治工作带了很大的困难。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鉴定物种的方法。支持向量机作为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自1995年被提出以来已经在数据分类和高维模式识别等领域取得不错的效果。【方法】将北京妙峰山采集的58种夜蛾101个样品的COI序列分成3套数据集,分别通过邻接法和支持向量机对其进行验证。【结果】通过对DNA条形码物种鉴定结果的验证表明,邻接法优于支持向量机。但DNA条形码在鉴定夜蛾科的一些近缘种上,效果不佳,如棉铃虫和烟青虫。【结论与意义】DNA条形码作为一种新兴的物种鉴定方法,在分类学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通过邻接法和支持向量机的比较,虽然支持向量机的成功率低于邻接法,但是其在DNA条形码中的应用是对数据问询方式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145.
该文对OPG基因敲除小鼠进行micro-CT扫描,进行全身骨骼三维重建,并分析股骨结构。结果发现OPG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全身骨骼出现弥漫性蜂窝状低密度影。OPG基因敲除小鼠的骨密度、骨结构模型指数、骨小梁厚度、骨体积分数、骨表面积与体积比、连接密度以及皮质骨厚度等指标均明显小于同窝野生型小鼠,而两基因型小鼠在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分离度及各项异性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以上数据结果表明,OPG基因敲除导致小鼠出现骨质疏松。应用micro-CT可以对小鼠骨进行无创微结构分析,较体视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6.
盾叶薯蓣是我国特有的甾体激素类药源植物,其根茎所含的薯蓣皂素是合成多种甾体激素的前体物质。本文在预发酵酸水解的基础上探讨不同盐酸浓度、不同加水量以及不同中和试剂对薯蓣皂素提取率的影响,旨在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耗水量。实验结果表明:HCL浓度为2.5 mol/L时,薯蓣皂素提取率最大,为2.408%;皂素含量随加水量的减少而减少;最佳的中和试剂为CaO。  相似文献   
147.
1植物名称玉铃花(Styrax obassia Sieb.et Zucc.)。 2材料类别种子(层积3个月,清水浸泡24h备用)和带腋芽幼嫩茎段。 3培养条件种子萌发培养基:(1)MS;(2)1/2MS。子叶节分化与增殖培养基:(3)MS+6-BA0.5mg·L-1(单位下同)+NAA0.3;(4)MS+6-BA0.5+NAA0.5;  相似文献   
148.
郭家松  李俊 《生命科学》2010,(9):863-868
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外周神经病统称为Charcot-Marie-Tooth(CMT)病,它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为1/2500。目前已知有超过53个染色体位点和35个特定基因与CMT有关,但是大部分CMT都是由周围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变异所引起的。该文重点对PMP22的生物学及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9.
对筛选到的1组稻秆腐解复合菌系RSS-4,以腐解产物的pH值、酶活及稻秆失重率为指标,研究了该复合菌系的性质稳定性和功能稳定性;并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GGE)分析了该复合菌系的菌种组成稳定性。结果表明,多代继代培养过程中各代复合菌系腐解产物的pH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pH值从起始的6.72左右迅速升至最高点7.75,然后逐渐下降并稳定在7.20;多代继代培养后复合菌系各代之间的酶活动态变化及其对稻秆腐解能力的差异均很小。在连续继代培养的过程中,DGGE图谱揭示第15~23代复合菌系之间的菌种组成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0.
肠道是人体内微生物定殖最丰富的部位。近年来,随着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疾病关联研究的蓬勃发展,肠道噬菌体也逐渐引起关注。然而,相关信息技术和实验技术发展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肠道噬菌体的科学研究进程。因此,本文首先回顾了近几年来肠道噬菌体研究领域所开发或采用的计算和实验方法,包括噬菌体的测序数据分析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等。随后,本文就肠道噬菌体的分类、肠道内噬菌体与细菌的互作及肠道噬菌体在人体疾病干预中的应用展开了讨论。最后,本文展望了肠道噬菌体研究在数据和实体资源、信息和实验技术、与肠道菌群的互作、干预和治疗人体疾病各方面的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