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7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61.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性腹泻大鼠结肠及血浆中神经肽Y的影响,进而研究小檗碱治疗甲亢性腹泻的机制.方法:制备甲亢性腹泻大鼠模型.应用小檗碱对其干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甲亢性腹泻组、小檗碱治疗剂量组、健康组大鼠结肠神经肽Y的定位,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神经肽Y含量的变化.结果:在结肠组织中,甲亢性腹泻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NPY表达明显增多,经小檗碱治疗后NPY表达较甲亢性腹泻组表达减少,接近健康对照组的表达.在血浆中,NPY的表达在甲亢性腹泻组与健康对照组中增多,经小檗碱治疗后NPY表达较甲亢性腹泻组表达减少,接近健康对照组的表达.结论:甲亢性腹泻大鼠结肠及血浆中NPY的表达明显增多,小檗碱治疗后NPY的表达又减少,接近健康对照组.NPY可能参与甲亢性腹泻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662.
目的:研究Bacillus spp.的生长特性及浸镉渣效果。方法:采用9K培养基划线分离纯化目标菌种,利用传统的测定方法测定其生长特征,采用16S rDNA对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后对该菌株浸三种矿渣浸出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该微生物形态为扁球形,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能运动,单生鞭毛;最适生长温度30℃,最适pH值为3;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型;耐受NaCl浓度为4%;微生物氧化酶为阴性,接触酶为阳性;经鉴定该菌株属于Bacillus属。以5%的接种量,培养基pH为3条件下,镉浸出效果较好,沉渣中浸出率为90.4%,其余两种渣中浸出效果最佳。结论:Bacillus spp.可应用于镉渣中镉的浸出。  相似文献   
663.
目的:观察白矾保肝降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脂联素(AD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4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制备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8w病理显示造模成功后,每组给予相应干预,连续4w。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肝组织中ADP、TNF-α浓度,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对照组肝组织中ADP浓度明显降低(P<0.05),TNF-α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大鼠比较,白矾保肝降脂方组与水林佳组肝组织中ADP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TNF-α明显降低(P<0.05);白矾保肝降脂方组大鼠较水林佳组,肝组织中ADP浓度显著升高(P<0.05),TNF-α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白矾保肝降脂方能显著升高肝组织中ADP浓度,降低TNF-α,明显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缓解炎性浸润,可能是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64.
教育评价(education evaluation)的概念由泰勒(R.W.Tyler)于1930年提出,旨在通过一定手段了解教学质量和价值。随着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社会对医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单一的传统考试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相结合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能够把单纯的教育评价转化为真正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进行的评价。可促进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并充分释放学生个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  相似文献   
665.
为了解城市流浪犬寄生虫感染情况,2011年7~9月对宁夏固原市随机选择3个小区的56只流浪犬进行了体表寄生虫和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结果显示,流浪犬体表寄生虫总感染率100%,其中54只犬检到犬栉首蚤,56只犬检到犬啮毛虱,26只犬检到犬疥螨,10只犬检到犬蠕形螨;33份粪样中检出虫卵,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58.93%,其中20份检出犬弓首蛔虫卵,4份检出犬钩虫卵,9份检出泡状带绦虫卵.可见固原市城市流浪犬寄生虫感染相当普遍和严重,加强宠物饲养管理和流浪犬管理的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66.
为明确拟水狼蛛对食物中镉的吸收和排泄及生物学响应,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了连续3代拟水狼蛛对食物中Cd2+的吸收和排泄情况,并测定了Cd2+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力和耐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物中过量的Cd2+能够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并在拟水狼蛛体内积累,积累量随拟水狼蛛代数的增加而增加,第2代和第3代拟水狼蛛体内Cd2+积累量浓度显著高于第1代中Cd2+积累量,第2代和第3代间差异不显著,积累量与消耗的黑腹果蝇数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消耗食物中Cd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连续3代拟水狼蛛分别吸收了食物中65.4%、68.5%和69.1%的Cd,生物营养级放大因子分别为1.71、2.12和2.17。连续3代拟水狼蛛Cd排泄量极低。Cd处理能显著改变拟水狼蛛背胸甲宽、幼蛛存活率、生长历期和繁殖力。随拟水狼蛛受胁迫代数的增加,幼蛛存活率显著减少,生长历期显著延长。卵袋重量显著减轻,卵数目显著减少,卵体积显著升高。Cd处理还能显著降低拟水狼耐饥力。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环境中Cd沿土壤-昆虫-天敌传递、放大和生理耐受提供更为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67.
草害和虫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两个重要因素,培育转基因抗除草剂、抗虫水稻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以恢复系R608为受体的遗传转化获得了3个独立转基因事件,其中1个为单拷贝转化体,命名为E1C608-3。用ELISA方法检测外源抗草甘膦和抗螟虫蛋白含量的结果表明,E1C608-3的T_2代分蘖期的根、茎、叶中EPSPS蛋白含量为120. 16~1 223. 28μg/g,CRY1C蛋白含量为1. 23~8. 72μg/g,且两个外源蛋白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量均表现为叶茎根(P 0. 01)。T_3代测定结果显示,E1C608-3转化体在秧苗期草甘膦的耐受浓度至少为16g/L,其耐受浓度至少是转化受体R608的16倍。T_3代抗虫实验结果显示,E1C608-3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平均致死率为95. 56%,表现出良好的螟虫抗性。T_4代农艺性状测定结果显示,E1C608-3与转化受体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处在水稻天然种质资源的变异范围之内。以上结果表明,E1C608-3是一个抗除草剂、抗螟虫的水稻新种质。  相似文献   
668.
1植物名称红斑秋海棠(Begonia rubropunctata S. H.Huang et Shui)。2材料类别初展幼叶、叶柄切段。3培养条件丛芽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1)MS 6-BA 0.5 mg.L~(-1)(单位下同):(2)MS 6-BA 0.5 NAA 0.5;(3)MS 6-BA 2.0 NAA 0.5;(4)MS 6-BA 2.0 NAA 2.0:(5)MS 6-BA 5.0 NAA 0.5。增殖  相似文献   
669.
转录因子PU.1和KLF7在脂肪形成、造血分化、肿瘤发生和机体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两者在功能上是否具有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研究PU.l和KLF7在小鼠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相关性.利用RT-qPCR检测PU.1和KLF7在小鼠胃、肝脏、空肠、肺、腿肌、心脏、脂肪、胸肌、脾脏、肾脏和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表达相关性.结果显示,KLF7在肺、胃和脂肪中的表达量较高,PU.1在肺、肝脏和脾脏中的表达量较高;两个基因的表达呈极显著正相关(r=0.857,P=0.001).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在KLF7的5'侧翼区共存在5个PU.1的结合位点,PU.1可能正调控KLF7基因的表达.本研究为深入研究PU.1和KLF7的功能及相互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70.
树皮是木本植物茎干最外层结构,具有保护茎干、养分储存与运输等重要作用。因此,树皮厚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性状,其变异不仅影响树皮的各种生态功能,还能影响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然而,以往对树皮厚度的研究集中于火灾易发生态系统,对火灾不易发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研究仍较缺乏。测量了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树种的树皮厚度,并检验了总树皮厚度、内树皮厚度与外树皮厚度在各分类群间以及功能群间的差异。结果发现:1)39个树种807个个体的总树皮厚度、内树皮厚度与外树皮厚度均值分别为1.90 mm、1.38 mm和0.54 mm。漆树科(Anacardiaceae)、杨梅科(Myricaceae)以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代表类群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的树皮厚度较大。短柄枹(Quercus serrata)、木荷(Schima superba)、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等树种的树皮厚度较大。2)种间、科间的各树皮厚度差异均显著。不同功能类群间,乔木类群的各树皮厚度均较灌木类群大,常绿类群的各树皮厚度均较落叶类群大(内树皮厚度除外)。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火灾易发生态系统中的树皮厚度,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内的树皮厚度相对较薄,表明这些森林树种对当地湿润气候的适应性。同时,树皮厚度在各种分类水平与功能群水平间的显著变异,反映了群落内不同生态策略的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