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6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30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肠道病毒71型作为引起儿童群体常见传染性手足口病(HFMD)的主要病原,具有导致少量感染个体出现脑炎等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相关心肺功能衰竭的病理学特性.因此其预防性疫苗的研发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一种EV71灭活病毒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在本研究中基于恒河猴婴猴模型进行了相应的免疫保护性分析.以160EU剂量对2~3月龄婴猴进行0,4周免疫后,动物在第4周接受了剂量为10。~CCID50的病毒经呼吸道的攻击.对病毒攻击后动物在14天内的临床症状、血液生物学、器官病原学分布以及病理学检测的动态观察表明,经疫苗免疫的动物未出现对照动物所具有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其血液生物学及病理学检测均无异常.同时,器官病原学分布亦呈阴性.结合动物中和抗体的明确增长及对照动物的综合表现分析,本文的工作证实了该EV71灭活病毒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在恒河猴婴猴体内的免疫保护性.  相似文献   
92.
山东山旺新发现的中新世松鼠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Three forms of Sciuridae, Tamiops asiaticus (Qiu, 1981) , Sciurus lii sp. nov. , and Oriensciums linquensis gen. et sp. nov. are described from the early-middle Miocene Shanwang Formation at Linqu, Shandong Province. Comparisons of Tamiops asiaticus with Meinia asiatica Qiu, 1981 suggest that neither the size nor the morphology of the bodies and dentition allows the two genera to be distinguished. The genus name Meinia Qiu, 1981 is therefore considered a junior synonym of Tamiops Allen, 1906. S. lii is one of the earliest records for the genus Sciurus . Some isolated teeth from the early Miocene locality Sihong, previously referred to Shuanggouia lui show similarities to S. lii and are assigned to the genus Sciurus in this paper. Redetermination of Shuanggouia argues convincingly for its assignment to Sciurinae rather than Petauristinae. Oriensciurus linquensis exhibits some characters similar to Sciurus in the upper cheek teeth, and to Spermophilinus in the lower ones. The overall dental features, however, group the new genus with tree squirrels. The Shanwang fossil sciurid association highly suggests the Shanwang area was a forest biotope during the Miocene, and indicates an obviously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modem Oriental Region and the Palearctic Region.  相似文献   
93.
丙型肝炎病毒多表位抗原基因的构建与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易发生变异, 尤其是含中和抗原表位的高变区1(HVR1)变异性最大. 模拟HVR1的B细胞表位具有涵盖多种天然表位的抗原特性, 保守的T细胞表位具有各型间的相对保守性. 为解决HCV高变性造成的疫苗研究障碍, 我们选取HCV E2区HVR1(384~410 aa)模拟B细胞表位9条、C区的保守CTL表位2条(35~44 aa, 132~140 aa)、NS3区保守的CTL表位1条(1073~1081 aa)及NS3区保守的Th表位1条(aa 1251~1259), 各表位之间以插入3个氨基酸为连接臂, 人工合成上述13条表位基因串联的HCV多表位抗原基因(mfc). 将mfcgst基因融合, 表达了多表位抗原蛋白GST-MFC. 同时, 构建了白介素-2信号肽基因、PADRE表位基因和mfc基因串联的候选HCV DNA疫苗, 即质粒pVAX1.0-st-mfc. 以GST-MFC蛋白免疫家兔和质粒pVAX1.0-st-mfc免疫小鼠, 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 应用10条具有代表性的HCV HVR1合成肽进行检测, 证明有9条HVR1合成肽能与所有免疫动物血清反应, 交叉反应率(cross reactivity, CR)为90%. 应用HCV抗体阳性的感染者血清与多表位抗原GST-MFC蛋白进行反应, 证明其反应识别率(reactivity frequency, RF)为75%. 上述结果表明, 筛选合成的HCV多表位抗原基因mfc具有HCV中和抗原表位的特征, 可作为HCV疫苗研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94.
RNA干扰技术已经成为基因功能研究等领域的有力工具,构建带有筛选标记的siRNA载体可以在细胞中持续抑制靶基因的表达.为了利用RNAi技术开展生物学研究,在克隆载体pUC19的基础上改造构建了人类细胞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表达质粒pUC19NU.该质粒具有新霉素抗性标记和真核细胞复制起点,利用连入的人U6 snRNA启动子起始siRNA的转录.以EGFP 和p53为靶基因的干扰实验证明,所构建的siRNA表达质粒可以显著抑制细胞外源性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及细胞内源性p53蛋白的表达,而且抑制效果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95.
丙型肝炎病毒复合高变区1模拟表位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1(HVR1)模拟表位融合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经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获得HCV HVR1模拟表位融合蛋白.用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融合蛋白与HCV抗体阳性血清的结合情况.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的抗HCV抗体水平及其与天然HCV高变区1合成肽的交叉反应.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能与HCV抗体阳性血清特异结合,融合蛋白与HCV抗体阳性血清的结合频率为71.6%(25/35).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后能有效诱导免疫应答,其诱生的特异性抗体最高滴度达104(免疫后第8周),且该抗体能同2条天然HCV HVR1合成肽发生交叉反应.本研究提示,HCV复合HVR1模拟表位融合蛋白在丙型肝炎疫苗的研发中可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
磁场对血浆和胃粘膜内胃肠激素及胃动力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立新 《生物磁学》2006,6(1):34-35
目的:探讨腹部磁场作用,对大鼠血液及胃粘膜组织中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和生长抑素(somatostain,SS),以及胃排空的效应.方法:10只Wistar健康雄性大鼠,腹部接受表面磁强度为1300-1600GS,钡铁氧体恒磁场作用3小时,以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大鼠血及胃粘膜组织中GAS、MLT及SS含量,用99mTc标记的碳粉糊剂灌胃法,测试胃排空率.结果:恒磁场腹部作用后,大鼠血GAS、MLT及SS水平较对照组,均无显著变化(p均〉0.05);胃粘膜组织中,GAS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MLT水平明显升高(p〈0.01),SS水平明显降低(p〈0.01);胃排空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腹部1300-1600GS恒磁场作用3小时,均不能显著调节大鼠血中MLT和SS,以及血和胃粘膜组织内GAS水平;可明显影响胃粘膜内MLT及SS水平;对大鼠胃排空率无明显效应.  相似文献   
97.
磁场对急性胃损伤的治疗效应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立新 《生物磁学》2006,6(1):50-52
目的:探讨腹部恒磁场作用,对大鼠急性胃损伤模型的治疗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0只健康SD大鼠,以indomethacin胃灌注法复制急性胃损伤模型,以表面磁强度为1300-1600GS,钡铁氧体恒磁场作用大鼠腹部3小时,观察胃损伤指数及病理损伤积分,同时对血浆中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恒磁场腹部作用后,大鼠胃损伤指数及病理损伤积分较对照组均显著减轻(p均〈0.05);血浆ET-1和NO水平却无无明显改变(p均〉0.05),血GSH-Px和SOD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腹部1300-1600GS恒磁场作用3小时,对大鼠急性胃损伤具有明显的治疗效应,磁场的这一效应可能与其增加血浆中清除氧自由基的GSH-Px和SOD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高频电磁场(high-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HEMFs)曝露治疗急性胃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以Indomethacin灌胃法复制胃粘膜急性损伤模型,观察40.68MHz HEMFs(波长为7.3m)曝露(微热量,30—50mA,15min,1/d)治疗1或6次后,大鼠胃粘膜损伤程度(胃损伤指数和病理损伤积分)、胃粘膜血流量、血浆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结果:HEMFs曝露1次后,胃粘膜血流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大鼠胃粘膜损伤程度、血浆EGF和CGRP水平较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HEMFs曝露6次后,胃粘膜损伤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胃粘膜血流量显著升高(P〈0.05),血浆EGF和CGRP水平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HEMFs曝露治疗大鼠胃粘膜急性损伤可能与其增加胃粘膜血流量有关,与血EGF和CGRP无关。  相似文献   
99.
目的观察中药山茱萸的有效成分莫诺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莫诺苷小剂量组(30 mg/kg)、莫诺苷中剂量组(90 mg/kg)、莫诺苷大剂量组(270 mg/kg)、维生素E(VE)(35 mg/kg),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 min后再灌注3 d,应用Zea Longa法、爬网格、平行木、吊绳、Ludmila Belayev 12分评分法,观察莫诺苷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莫诺苷给药组(小、中、大剂量)Zea Longa法评分均差异极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莫诺苷给药组(小、中、大剂量)吊绳法评分均差异极显著(P〈0.01);Ludmila Belayev 12分评分法评分与模型组比较,莫诺苷大剂量组差异极显著(P〈0.001),中剂量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莫诺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有改善行为学评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附生兰科植物是热带林附生植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对于维持热带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6种热带原始林类型(热带季雨林、低地雨林、热带针叶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林及山顶矮林)中的附生兰科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带调查(每个森林类型设置12个10m×50m的样带,记录每个样带内胸径(DBH)≥5cm的树木及藤本上附生兰科植物的物种名称、株数及附生位置)分析了附生兰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附生位置及其在不同森林类型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3.6hm2森林调查样带内共记录到附生兰科植物9634株,分属于26属60种;2)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结果表明,6种森林类型中的附生兰科植物可分成5组(其中,山地常绿林与山顶矮林内的附生兰科植物归为一组);3)分布海拔范围相临近的森林类型的附生兰科植物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山地常绿林和山顶矮林附生兰科植物的相似性最高(88.9%);4)6种森林类型中,较高海拔的3种森林类型(山地雨林、山地常绿林和山顶矮林)中,附生兰科植物的丰富度和多度均显著高于其在较低海拔的3种森林类型(热带季雨林、低地雨林和热带针叶林),其中,附生兰科植物在山地常绿林内的丰富度和多度均最高;5)热带季雨林、低地雨林、热带针叶林及山地雨林内,宿主冠区附生兰科植物的多度均高于干区;山地常绿林内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山顶矮林干区的附生兰科植物的多度高于冠区;6)调查木上附生兰科植物的发生率在高海拔森林类型均高于其在低海拔森林类型,各森林类型内附生兰科植物的多度及物种丰富度与宿主胸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