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2篇
  免费   574篇
  国内免费   2436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186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221篇
  2015年   253篇
  2014年   355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285篇
  2011年   318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258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308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277篇
  2003年   309篇
  2002年   255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235篇
  1999年   217篇
  1998年   218篇
  1997年   167篇
  1996年   193篇
  1995年   196篇
  1994年   188篇
  1993年   192篇
  1992年   180篇
  1991年   163篇
  1990年   139篇
  1989年   149篇
  1988年   79篇
  1987年   93篇
  1986年   74篇
  1985年   88篇
  1984年   59篇
  1983年   52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30篇
  1979年   32篇
  1965年   15篇
  1963年   17篇
  1958年   15篇
  1957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黑河下游荒漠平原区近年来由于河水流入量的持续减小,致使依赖河水补给来源的地下水呈减少趋势,造成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研究黑河下游河岸绿洲区非饱和带的含水量、地下潜水埋深、土壤类型结构等与河岸绿洲植被生长状况之间的关系,发现土壤结构、地下水位埋深和土壤盐分是决定研究区植被生长状况的3个主要因素,而土壤结构是不可改变的,土壤盐分又与地下水关系密切,因此,地下水是极端干旱区植被生长状况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92.
以盆栽的C4植物-湖南稷子(Echinochloa frumentacea)为材料,用6-苄氨基嘌呤(BA)和脱落酸(ABA)定位涂抹湖南稷子的穗、上位和下位叶片,分析了植物体激素平衡的局部改变对整株水平上Na^ 、K^ 和游离脯氨酸分配的调节。实验结果表明,ABA和具有细胞分裂素活性的BA是调控Na^ 、K^ 及游离脯氨酸在不同层位叶中分配的重要因素。ABA涂抹湖南稷子的上位叶片,上位叶片中的Na^ 比其下位叶片高35.0%;用ABA涂抹湖南稷子的下位叶片,下位叶片中的K^ 比其上位叶片高31.4%,下位叶鞘中的K^ 比其上位叶鞘高53.7%。用BA涂抹湖南稷子的下位叶片,下位叶片中的K^ 和脯氨酸分别比其上位叶片高16.5%和31.7%;用BA或ABA定位涂抹植物地上不同部位,引起植物整株水平上Na^ 、K^ 向光合作用强的部位,特别是向活跃期的穗中选择性运输的能力增强,游离脯氨酸也多集中于代谢旺盛的光合器官和生殖器官。  相似文献   
993.
外源GA3、ABA和Ca(NO3)2缓解盐对小麦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盐胁迫下,DK961(耐盐)和LM15(盐敏感)小麦种子的发芽率(Gr)、发芽指数(Gi)和活力指数(Vi)均显著下降,LM15下降的幅度大于DK961.外源100 mg/L GA3、1×10-7 mol/L ABA和0.1% Ca(NO3)2处理均能缓解盐对小麦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对盐胁迫下LM15种子萌发的缓解作用显著好于DK961,并且不同程度地缓解盐处理引起的种子内源GA 1+3含量和α淀粉酶的活性下降,从而降低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表明盐抑制小麦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是盐胁迫导致种子内源GA 1+3含量和α淀粉酶的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994.
植物冠层与大气氨交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植物与大气间NH3交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冠层能够与大气进行NH3交换.交换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细胞间隙与大气NH3分压的差异,即NH3补偿点。大部分农田植物的NH3补偿点大致在1~6nmol NH3/mol air范围内;在自然条件下,NH3补偿点可能接近气孔下腔中的NH3分压,也可能接近大气中的NH3浓度;生长在低氮输入生态系统(如沼泽地和森林)中植物的NH3补偿点几乎为零。当外界大气NH3浓度低于补偿点时,生长的植被会释放NH3:否则,植被就会吸收NH3。影响NH3补偿点的因素主要包括叶温、光照强度和空气湿度等环境因素以及质外体pH、光呼吸速率及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等内部因素。在植物生长前期,与大气间的NH3交换以吸收为主。后期则以释放为主。植物吸收或释放NH3的大小.因研究者、试验材料和试验条件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植物地上部分对NH3的吸收途径主要有2条,一是通过表皮层吸收;一是通过气孔吸收.通过表皮层吸收的NH3占气态NH3吸收的3%,不是主要吸收途径;NH3吸收丰要通过气孔进行,其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取决于气孔导度、温度及光照等。目前对植物NH3释放机理的解释主要是光呼吸氮循环途径和植物衰老时的蛋白质降解途径.但有关光呼吸氮循环途径在植物体NH3挥发中的作用远末搞清。当前国内、外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植物与大气间NH3、交换的方向、强度、NH3补偿点及其影响因素,植物与大气间发生NH3交换的生理机制,人气NH3浓度增加对植物代谢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等方面,而忽视了对植物生态学特征、源库特征、根系分泌物、养分利用效率和不同植物种群间竞争的影响。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植物与大气间NH3交换。不仅可以丰富植物氮素营养理论,而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和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5.
植物胚胎发生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军  张学文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1):2183-2187
植物胚胎发生是指单细胞的受精卵经过一系列受控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为成熟的多细胞种胚的过程,也是一个基因有序的选择性表达调控的过程。主要从胚胎发生的3个时期即原胚期——极性建成、球形胚-心形胚过度期——区域形态建成、器官形成与成熟期——分生组织形成及发育等方面对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96.
报道了内脐蠕孢属一新种棗燕麦生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icola和两个中国新记录种:安德森内脐蠕孢Drechslera andersenii和席氏内脐蠕孢Drechslera sivanesanii。新种与新记录种均附绘图。研究的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997.
利用电子显微镜术,对蒜休眠进程中鳞片薄壁细胞间胞间联络的特征进行了实验观察,发现不同时期胞间联络具有随细胞间生理关系密切程度而呈现相应结构变化的特点。并观察到萌芽期鳞片中衰败细胞与存活细胞之间有类外连丝型胞间连丝的存在;以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结合荧光标记物示踪检测,发现不透膜荧光物质分子量为457Da 的萤黄(Lucifer yellow,LYCH),可以共质体运输方式进入存活细胞内,论证了类外连丝这一胞间连丝特定修饰态的存在,并可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生理活性,起到进行物质共质运输的功能。  相似文献   
998.
我国石炭系滑石板阶标准剖面的牙形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石板阶标准剖面的牙形刺主要有Neognathodussymmetricus,Declinognathodusnoduliferusnoduliferus,D .noduliferusinaequalis,D .lateralis,Idiognathoidescorrugatus,I .sinuatus和I .sulcatus等 ,应属Neognathodussymmetricus带 ;滑石板阶之底界则在Neognathodussymmetricus带中通过。由此可知 ,在标准剖面上 。  相似文献   
999.
本文综述了植物大环寡肽(cycbtides)的研究进展,列举出迄今已报道的40多个植物大环寡肽,着重介绍了这类活性物质的生源、生物活性和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星状凤毛菊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采用各种填料的色谱柱层析方法从药用植物星状凤毛菊(Saussurea stella Maxim)的全草中分离纯化出15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2-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3-(3-甲氧基苯基)丙烯醛(2)、松脂素-4′-O-β-葡萄糖苷(3)、胡萝卜苷(4)、木犀草素(5)、金合欢素(6)、洋芹素(7)、日本椴苷(8)、3′-甲氧基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苷(9)、洋芹素-7-O-β-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1)、山奈素3-O-α-L-鼠李糖苷(12)、槲皮素-5-O-β-葡萄糖苷(13)、4′-甲氧基槲皮素-5-O-β葡萄糖苷(14)和3-甲氧基山奈素-6-O-β葡萄糖苷(15)。其中化合物1~5、9~10和13~15是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