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9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控释肥料对稻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李方敏  樊小林  刘芳  汪强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2170-2174
采用静态箱法研究了控释肥料和常规肥料处理对华南赤红壤发育的稻田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处理与非包膜复合肥处理,在水稻移栽后10d内水层中NH4^+-N和NO3^--N浓度问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各处理水层中NO3^--N浓度与2d后或当天N2O排放量间的偏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包膜型控释肥比未包膜复合肥能极显著地降低稻田N2O的排放量.在施肥后100d内,控释肥的N2O累积排放量仅为未包膜型复合肥料的13.45%~21.26%,是尿素处理的71.17%~112.47%.复合肥处理的N2O排放主要集中在施肥后1~25d和水稻晒田期间,控释肥在此时期的排放量显著降低,尿素处理则延缓并减小了N2O排放峰.控释肥一次施用和尿素分次施用都能减少N2O排放.  相似文献   
42.
DNA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DNA电化学传感器的组成,种类,分析了它在疾病检测,环境监测,药物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及前景,DNA电化学传感器对临床医学和遗传工程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3.
刘芳  娄永根  程家安 《昆虫知识》2003,40(6):481-486
综述了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相互作用的进化过程。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特征和功能是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之间长期进化的结果。在植物、植食性昆虫与天敌相互作用的进化过程中,3个不同营养级,包括植物、植食性昆虫和天敌有着各自的调节和利用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策略。但有一些问题,如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的诱导防御在田间是否真正能起到保护作用等需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44.
近40年来,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类基因组解密和基因定位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这些成果让人们认识到心血管病理学实质上是与一系列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区别的基因群联系起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一些关于治疗心肌症、先天性心脏病、动脉硬化症的分子发病机理和发展的资料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已获得的多基因心血管症状包括动脉硬化和高密度脂蛋白新陈代谢的进化遗传和基因组技术的应用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5.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浙江省凤阳山兽类和鸟类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2010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采用红外相机调查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凤阳山片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调查期内共布设98个不同相机位点(45个公里网格),累计28 256相机日,共拍摄到8 208张有效独立照片,鉴定为18种野生兽类和38种野生鸟类物种,分别隶属5目12科和7目16科;家畜及家禽共5种。红外相机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野生动物依次为小麂(Muntiacus reevesi)(拍摄率CR=11.15)、白鹇(Lophura nycthemera)(CR=2.63)、黑麂(M. crinifrons)(CR=1.03)、野猪(Sus scrofa)(CR=0.96)、猕猴(Macaca mulatta)(CR=0.59);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6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N)、近危(TN)的物种分别有2、4、9种。调查中记录到倭花鼠(Tamiops maritimus)、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和丘鹬(Scolopax rusticola)等15个物种为凤阳山保护区新记录种,其中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为浙江省鸟类新记录物种。此外红外相机还拍摄到大量的人类活动照片,表明当地人类活动较为严重,应加强管理。调查结果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凤阳山保护区兽类和鸟类的本底信息,为后续的保护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46.
解脲脲原体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近年来其耐药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寻找一种全新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案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对解脲脲原体体外活性的影响。选取解脲脲原体两种生物群(Parvo生物群及T960生物群)代表菌株,包括标准株及临床株,与系列稀释的2.5~0.039 062 5 mmol/L光敏剂甲苯胺蓝孵育20 min或60 min,再以(633±10)nm红光照射,设置48、102、204和408 mJ/cm2共4组能量密度,48 h后判读结果。观察不同解脲脲原体与甲苯胺蓝孵育时间、甲苯胺蓝浓度、光照能量密度对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灭活解脲脲原体效果的影响,并观察两种生物群对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敏感性的差异。结果显示,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在体外对解脲脲原体有明显灭活作用。在光照能量密度及解脲脲原体与甲苯胺蓝孵育时间固定的前提下,这种灭活作用随甲苯胺蓝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单一633 nm红光光源在408 J/cm2及以下的能量密度对解脲脲原体的活性无明显影响。在甲苯胺蓝浓度及解脲脲原体与甲苯胺蓝孵育时间固定的条件下,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对解脲脲原体的灭活作用随光照能量密度(48~408 mJ/cm2)的增加而增强;随甲苯胺蓝孵育时间(30~60 min)延长,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对解脲脲原体的灭活作用有增强的趋势。结果提示,解脲脲原体两种生物群对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的敏感性相似。本研究证实,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在体外能有效灭活解脲脲原体,有望成为解脲脲原体感染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血流剪切力对支架内新生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在6只新西兰白兔右髂动脉植入金属裸支架,术后高脂喂养8周。将支架按长度均等分为近中远3段,应用多普勒超声测量各支架段血管的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根据Poiseuille定律计算出术后即刻及术后8周时各支架段的平均血流剪切力。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术后8周支架内新生内膜的生长情况及特性。结果:成功建立支架内斑块动物模型。术后即刻近中远支架段的血流剪切力分别为4.25±0.92,2.49±1.07,1.67±0.49Pa(P0.05);术后8周近中远支架段血流剪切力分别为20.40±6.07,11.09±1.74,7.97±0.26Pa(P0.05),均较术后即刻明显升高(P0.001);术后8周近中远支架段的内膜异质性发生率分别为86.67%,53.33%,41.12%(P0.05);术后8周近中远支架段OCT检测的富含脂质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53.3%,20%,0%(P0.05)。结论:支架内新生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可能与较高的血流剪切力相关。  相似文献   
48.
长江华溪蟹精子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透射电镜下观察长江华溪蟹成熟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精子呈椭球形,无鞭毛,具数条由核延伸而成的辐射臂精子。由球形的顶体,膜复合体,核杯及辐射臂组成,顶体由头帽,亚帽带,丁体囊及中央管组成。在中央管的基部发现有中心粒。核膜与质膜紧贴在一起形成了精子的界膜。  相似文献   
49.
禺毛茛复合体及其近缘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产禺毛茛(RanunculuscantoniensisDC.)复合体及其近缘种8个种的15个居群52个个体的根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①居群内过氧化物酶谱略有变异。同工酶酶谱或多或少能显示居群特征。供试的8个种中没有任何2个种的酶谱完全一致,这说明在种级水平酶谱呈现出高度的分化现象。②根据染色体、孢粉和过氧化酶同工酶的资料推测,除R.silerifolius(2x)外,R.cantoniensis(4x)还有1个亲本。该亲本应具有“短m-型”染色体组,散沟和波状覆盖层的花粉,在其根的过氧化物酶酶谱中至少含A1、A2、C4和C64条酶带。③来自形态、染色体孢粉及同工酶的证据均证实R.vaginatus(5x)可能起源于(R,diffusus(4x)×R.sieboldii(6x)的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50.
元蛋白质组分析——研究微生物生态功能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微生物纯化培养和元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积累了大量的微生物基因组信息,元蛋白组分析将促进我们对基因组功能的理解。目前,对微生物群落的元蛋白质组(metaproteome)的研究已成为后基因组时代进一步认识微生物生态功能的有效途径。对这一新技术的介绍结合元蛋白质组的提取和鉴定方法、元蛋白质组在研究微生物生态功能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一新的研究领域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