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农业院校植物生理学综合实验与实验课程论文的写作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长期以来、我校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主要采用单项实验为主的小实验教学法 ,即每次实验 (3学时 )要求学生测定一项生理指标或分析一种内含成分。也就是说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任课教师为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常从每次实验中选择一种最易采集且能获得最佳实验效果的材料 ,让  相似文献   
72.
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保护资源不足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确定保护等级和优先保护区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以滇西北三江并流区为例,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MCDA),以物种丰富度、植被稀有性、国家级濒危植物种数、省级濒危植物种数、濒危等级和生境特殊性6个因子为指标,对滇西北24种植被亚型进行保护价值评分。并融合海拔、距居民点距离、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4个人为干扰因子分析了保护成本。对保护价值和保护成本进行叠加分析确定研究区植被的保护等级以及优先保护区。结果表明:滇西北植被可分为4个保护等级,其中等级1作为优先保护区面积16983km~2,占滇西北总面积25.58%,其主要保护的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高山、亚高山草甸,寒温性灌丛,积雪,水体这6类植被亚型;优先保护区作为综合的保护区能够对重要的森林、草地和湿地植被做到保护,等级2是作为森林保护主体区。等级3可作为保护缓冲区,等级4则作为传统的土地利用区。  相似文献   
73.
林分结构可以表征森林群落光的可利用性和光环境的异质性,对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异具有重要驱动作用。然而,目前还鲜有研究将林分结构用于解释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异。本研究以哀牢山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20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按公里网格设置的19个1 ha森林动态样地为研究对象,将林分结构参数、环境因子和空间结构变量共同作为解释变量,采用基于冗余分析的变差分解和层次分割方法,在局域和区域尺度上同时解析群落物种组成变异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局域和区域尺度上,纳入林分结构后均提高了对物种组成变异的解释率。在局域尺度上,加入林分结构作为解释变量后,单纯的空间结构的解释率明显下降,林分结构与环境因子累计贡献了41.0%的解释率。在区域尺度上,林分结构与环境因子累计贡献了23.0%的解释率。从局域到区域尺度,环境过滤的相对作用明显增强。林分结构指示的光的可利用性对林冠下方的树种组成具有较强的塑造作用,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林分结构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变异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74.
树种多样性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树木的种类和空间分布信息可有效服务于可持续森林管理。但在复杂林分条件下,获取高精度分类结果的难度大。而无人机遥感可获取局域超精细数据,为树种分类精度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基于可见光、高光谱、激光雷达等多源无人机遥感数据,探究其在亚热带林分条件下的树种分类潜力。研究发现:(1)随机森林分类器总体精度和各树种的F1分数最高,适合亚热带多树种的分类制图,其区分13种类别(8乔木,4草本)的总体精度为95.63%,Kappa系数为0.948;(2)多源数据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分类精度,全特征模型精度最高,且高光谱和激光雷达数据显著影响全特征模型分类精度,可见光纹理数据作用较小;(3)分类特征重要性从大到小排序为结构信息,植被指数,纹理信息,最小噪声变换分量。  相似文献   
75.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明  徐倩  王彬  孙虎  耿宇鹏  田冀 《生态学报》2017,37(12):4029-4036
野外数据的获取是生态学研究的挑战之一,而通过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对地球表面的多面立体观测,获取丰富多样的空间信息数据,开展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景观单元(包括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的空间关系研究。传统卫星遥感影像受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限制,难以满足局域尺度或者时间序列上的景观空间生态学研究需求。无人机遥感技术为生态学研究的野外数据获取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以其灵活、高效、简便等特点弥补了传统卫星遥感的空间分辨率低、重访周期长、云雾影响等方面的不足,在景观空间生态学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简要介绍无人机类型及其搭载常见的传感器类型,分别从不同尺度的景观单元,即物种、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水平上探讨其应用进展,并指出当前无人机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挑战与困难,同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热点,以期对今后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景观生态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6.
2008 年3 ~7 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公园进行獐重引入试点,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圈养条件下24 只獐(12 雌,12 雄)春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休息是春夏季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其次是摄食和运动。獐的昼间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以晨昏活动为主,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06:00 ~08:00 和16:00 ~18:00。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analysis)和Mann-Whitney U 检验表明,在时间分配上,春、夏季休息、站立、排遗、梳理和运动行为差异极显著;雌雄间休息、站立、反刍、梳理和警戒行为差异极显著。雌性春、夏季站立、排遗、梳理、运动和社会行为差异极显著,摄食差异显著;雄性春、夏季休息、摄食、梳理、警戒和社会行为差异极显著,站立、反刍、排遗和运动行为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重引入獐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与野生种群相似,动物福利得到较好满足,对下一步在上海地区的种群复壮和迁地野放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
目的:在骨组织工程中,如何制备出理想的支架材料一直是研究重点;目前主要的有天然生物支架材料、人工合成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等;生物衍生骨即天然生物支架材料的一种,由于其与天然骨在形态结构上较为相似,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支架材料之一;既往形态学研究局限于在二维层面,对于其三维结构参数分析较少。故本实验主要运用Micro-CT对生物衍生松质骨的三维结构参数进行分析,量化评价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结构参数。方法:截取新鲜猪松质骨,经脱脂脱蛋白部分脱钙及去抗原处理后,制作成生物衍生骨支架;应用Micro.CT扫描,重建三维图并量化分析其结构参数,统计软件SPSS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经Micro.CT扫描,得到二维CT图和三维重建图。各三维结构参数的值分别为:BV/TV(20.48±5.14)%;BS/BV(41.66±5.39)1/ram;Porosity(79.52±5.14)%;Tb.Th(0.10±0.01)mm;Tb.N(1.99±0.47)l/mm;Tb.Sp(0.32±0.05)mm;Tb.Pf(2.03±4.70)1/mm;SMI(1.28±0.35);DA(1.60±0.23);Corm.Dn(158.53±106.09)I/mm3。各参数间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为:(1)Porosity与BS/BV、Tb.Th;(2)BV/TV与BS/BV、Tb.Th;(3)BS/BV与Coma.Dn、Porosity、BV/TV、;(4)Tb.Th与Porosity、BV厂IV、Conn.Dn;(5)DA与Corm.Dn;(6)Conn.Dn与Bs/BV、Tb.Th、DA。结论:Micro-CT扫描、量化分析是评价支架材料结构参数的理想方法;也证明生物衍生骨支架符合骨组织工程对支架材料的三维结构要求,尤其在孔径大小、孔隙率、表面积体积比等三维结构参数,此外,也可为其他支架材料的制备在三维结构上的要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8.
基于网络K函数的西双版纳人工林空间格局及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植被格局的分布特征受诸多要素影响,但其空间格局和动态具有一定规律或自相关性,道路网络作为景观中显著的人工线性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的植被格局特征,特别是人工植被的分布特征.运用网络K函数,分析了道路网络和人工林空间格局分布的相互关系,并且用二元网络K函数研究了人工林扩展对针叶林和阔叶林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林在1970-2000年间种群分布格局有非常明显的变化,特别是从1990到2000年,种群面积不断扩大,主要从北部地区扩展到西北和东南地区.1970-1990年人工林扩展主要集中在低海拔的道路网络附近,沿道路网络呈现明显的集聚分布,公路效应明显.但后期逐渐向距公路较远、海拔较高的地区扩展,到2000年在大尺度下人工林斑块呈显著随机分布.同时,人工林面积的增长对针叶林影响显著,对阔叶林有影响但是并不显著.二元网络K函数表明,在1970到1990年人工林与针叶林沿道路网络在小尺度为负关联,在局部地区存在着竞争,但在大尺度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具有一致性为正关联.到2000年,在大尺度上人工林与针叶林的种群分布格局呈显著负相关,人工林面积的不断扩展导致了针叶林面积的下降.  相似文献   
79.
鹤类为世界珍稀濒危鸟类.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2006~2010年共接收鹤类4种21只.通过对这些鹤类救助时间、救助地点和伤病情况的分析,可查明北京地区鹤类的分布情况,找到有效的保护、救护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北京地区的鹤类资源.  相似文献   
80.
滇西北地区优先保护的植物群落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优先保护的地区和群落类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尤为重要.为评价滇西北地区优先保护的植物群落类型,针对植物群落在维持栖息地稳定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功能,依据科学性、层次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由3个层次6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6个与群落相关的指标分别是:物种多样性、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种数、保护植物级别、群落稀有性、特有植物物种种数和群落特有性.通过对滇西北地区现有资料的收集整理,共选出有样地数据的群落61个,归入13个植被亚型.根据数据的分布特征,利用等级赋值的方法制定了各个指标的评分标准.运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确定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各群落及植被亚型进行评价,再进行重分类,划分出一级、二级、三级和一般保护类型.利用ArcGIS9.3软件制作不同保护级别的植被亚型的分布图,划分出优先保护的区域.综合评价划分出一级保护群落4类,二级31类,三级23类,一般3类;一级保护植被亚型1类,二级6类,三级6类.这些优先保护类型中,一级保护类型少量,分布在贡山县西南部和泸水县西南部的高黎贡山;二级保护类型较为集中地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高海拔地区各大山系及东南部高山地区;三级保护类型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海拔较低的区域以及独龙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流域的河谷地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