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7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81.
 采用碱液吸收法对锡林河流域温带典型草原一退化群落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总体趋势是夏季高,其它季节低,但季节动态呈现不规律的波动曲线;2)气温、地表温度以及5 cm、10 cm、15 cm和25 cm的土壤温度均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的指数关系,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在低温时比高温时更显著;3)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消除气温的影响后则呈更为显著的乘幂关系;4)根据变量在p=0.05水平上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得到关于土壤呼吸与气温和10~20 cm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模型:y=5 911.648×e0.04216Ta×M20. 90758 (R2=0.8584,p<0.0001) ,这一模型比单变量模型能更好地解释土壤呼吸的变化情况;5)实验期间土壤呼吸的平均速率为661.35 mgC·m-2·d-1,以气温、地表温度以及5 cm、10 cm、15 cm和25 cm的土壤温度为依据得到的Q10值依次为1.63、1.47、1.52、1.70、1.90、1.97。  相似文献   
782.
 在夏秋季节,采用碱液吸收法对锡林郭勒草原11个群落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比较和分析了各群落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平均呼吸速率、土壤呼吸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各群落土壤呼吸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动态与气温大体一致,但不完全同步; 2)生长季各群落平均呼吸速率介于565.07~1 349.56 mg C·m-2·d-1之间,总体差异极显著,各群落平均呼吸速率与平均气温无显著相关关系;3)指数模型能较好地表示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温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但温度较低时模型的拟合好于温度较高时;4)各群落的Q10值介于1.47~1.84之间,与各群落的平均气温亦无显著相关关系,小麦群落的Q10高于所有草地群落,说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783.
应用总体平衡(mass-balance)法研究了施硫肥(0, 30及60 kg S/hm2)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生态系统硫循环的影响及在硫肥需要量上的应用.结果表明,施硫肥使牧草硫的吸收量提高了50%,并使放牧系统硫的生物循环速率提高了15%以上.1995和1996年两年内两种硫肥处理30 和 60 kg S/hm2的硫的利用效率分别为74.0% 和 37.6%.当其他硫的来源较低时,土壤中有机硫的矿化是草原有效硫的主要来源,约占整个有效硫输入量的70%.放牧家畜在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其硫采食量的90%左右以排泄物的形式返回到土壤,经过排泄物而释放的有效硫量约占硫的生物再循环量的30%.土壤中硫的淋溶损失是放牧系统中硫的主要输出形式;同时,家畜尿和粪中硫的损失(包括转移到非生产区和淋溶损失)也影响着放牧系统硫的平衡状况.因此,应该深入研究粪尿硫的再循环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总体平衡原则,该地区放牧系统中至少每年应施入10 kg S/hm2才能保持有效硫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784.
韩蓓  王秀敏  张雅芬  顾学范 《遗传学报》2002,29(5):396-401,T002
特异性扩增CYP21基因和CYP21P基因启动子区域-770bp--1bp片段,去除pEGFP-N1载体中的CMV启动子,构建含CYP21基因启动子的pEGFP-N1载体(pCYP21)和CYP21P基因启动子的pEGFP-N1载体(pCYP21P),分别将上述两种构建载体、野生型pEGFP-N1(阳性对照)质粒及阴性对照转染入肾上腺皮质来源的Y1细胞系中,用倒置荧光显微镜,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方法观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转染后,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首次发现Y1细胞中出现绿色荧光蛋白的时间阳性对照为3小时,pCYP21为7小时,pCYP21P与阳性对照(未转染任何载体的Y1细胞)始终未观测到绿色荧光蛋白。阳性对照和pCYP21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强于pCYP21,pCYP21P与阴性对照始终未观测到绿色荧光蛋白。阳性对照和pCYP21的绿色荧光蛋白在胞核中的荧光强度高于胞浆。上述结果进一步表明,含有CYP21和CYP21P两种基因启动子的GFP质粒在Y1细胞中表达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85.
锯缘青蟹嗅觉器官的保护性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锯缘青蟹嗅觉器官保护性的形态学结构进行了研究。内鞭基部具一个半圆锥形凹面 ,它使内、外鞭间形成约 4 0°的基本夹角。化感刚毛与着生面呈 30°~ 5 0°角 ,其小于两鞭间 4 0°~ 90°的可变张角。这种空间关系能有效地避免内鞭折断化感刚毛的可能 ,因而内鞭在化感刚毛前方形成了天然保护屏障。化感刚毛良好的柔韧性、基部的念珠状结构以及中部分节等特征可能在避免自身折断或变形方面具有作用。另外 ,外鞭顶段迎水面的杆状刚毛和刺状刚毛、内鞭迎水面上以及底节远侧端的刺状刚毛所处的位置 ,均是化感刚毛的重要门户 ,因此推测这些触觉性的刚毛可能有利于化感刚毛避开来自上、下及前方的絮状污物  相似文献   
786.
从动物组织提取高纯度总RNA方法的改进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从动物组织中提取总RNA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重要实验技术,按常规方法获得的总RNA产品中常伴有大分子量染色体DNA污染。为此,我们摸索出了保证RNA制品纯度、质量和产量的DNA酶消化最佳反应条件。利用改良后的方法提取了小鼠脏器组织总RNA,进行了新基因mPC-1在小鼠脏器中表达的组织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787.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度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后C57BL/6J小鼠海马CA1与内嗅皮层(medial entorhinal cortex, MEC)功能相互作用变化,以及综合性运动(comprehensive exercise, CE)可能产生的有益效果。TBI后,将两个微电极植入CA1和MEC进行细胞外记录,我们发现CA1和MEC部位神经元放电明显同步,特别是在100 Hz范围内,放电同步峰值在20~30 Hz;TBI导致20~40 Hz频段放电相关系数显著降低(P <0.001);在20~40 Hz和56~100 Hz范围内,所有组小鼠在MEC部位平均功率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 PSD)均高于CA1部位的PSD;在CA1和MEC,TBI可导致20~40 Hz或56~100 Hz平均PSD (P <0.001或P <0.01)显著性及同步性增加;TBI小鼠表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神经元放电模式,且簇发放电频率、簇发放电持续时间、簇发放电内放电间隔和簇发放电间隔均增加;损伤小鼠也表现出神经功能、睡眠、...  相似文献   
788.
为分析甘肃金鳟遗传资源状况, 研究利用18 个微卫星DNA 标记, 对甘肃金鳟、日本金鳟和道氏虹鳟3 群体各50 尾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 以评价甘肃金鳟遗传资源状况并研究其与日本金鳟和道氏虹鳟遗传分化情况。结果表明甘肃金鳟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 15 个微卫星DNA 座位共获得了51 个等位基因, 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13, 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40, 平均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430 和0.498。在Hardy-Weinberg 平衡条件下, 进行了P 检验, 发现3 个群体均有位点发生了显著偏离; 对3 个群体进行了Fst 值计算, 表明群体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但遗传变异绝大部分存在于品种内。综合分析,认为甘肃金鳟遗传性状基本稳定, 遗传变异度较高, 遗传多样性相对丰富, 具有较大的遗传潜力, 与道氏虹鳟和日本金鳟群体间分化明显, 人工选育对群体的遗传变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对甘肃金鳟的保种、选育及其合理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89.
目的: 了解北京市九城区中小学生的含糖饮料相关知识和行为现状,为开展科普宣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市九城区中小学生中,抽取6~18岁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共25359人参与调查,收回问卷24731份,其中有效问卷24339份,有效率98.4%。调查对象对含糖饮料的分类、成分、疾病风险、如何选择、能否代替水共5条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34.5%、54.2%、77.3%、20.9%、96.4%。调查对象饮用饮料频率为基本不喝、每周1~3次、每周4~6次、每天1次、每天至少2次的比例分别为57.4%、32.4%、4.6%、3.3%、2.3%;城区学生每周至少喝1次的比例高于远郊县区学生(44% vs 42.2%),男生高于女生(45.2% vs 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0%的调查对象午餐时经常饮用饮料,高于早餐(4.1%)和晚餐(6.7%)。学生最常饮用和最喜欢饮用的饮品均为水。饮用饮料的原因主要为味道好和同学朋友们喝。结论 北京市九城区中小学生存在含糖饮料相关知识知晓率低、饮用饮料频率高的问题,需进行含糖饮料相关科普宣教。  相似文献   
790.
兀鹫(Gyps fulvus)隶属于隼形目(Falcon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被列入CITES附录Ⅱ,在国内几乎没有相应的研究。作者于2013年6月5日在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33°6′52.2″N,85°39′9.18″E,海拔5 021 m)发现1只兀鹫。结合国内其他研究者的记录,此次发现增加了我们对兀鹫分布区的认识,表明了兀鹫在西藏的分布区可能被低估。根据以前研究者对兀鹫种群数量的估计值(100~300只)和平均群体大小(3只或4只或单只),以及本次的发现,我们认为兀鹫在新疆、西藏仍有未被发现的分布区,且在新疆、西藏的邻近省份可能存在其潜在分布区;此前兀鹫在西藏地区未有确切的观察记录或照片,本次记录可为西藏珍稀物种的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