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斜纹夜蛾天敌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通过组建斜纹夜蛾第4代和第8代自然种群生命表,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析了生物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低龄(1~3龄)幼虫的捕食性天敌是影响斜纹夜蛾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因子.对第4代和第8代种群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13.904和12.946.如果没有捕食性天敌的作用,下代种群数量将分别增长到当代的15.1206和74.678倍.病原微生物是影响第4代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另一重要因子,其排除作用控制指数为2.4726.  相似文献   
112.
鸡Zong菌的液体发酵与毒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Zong菌Termitomycesalbuminosus(Berk).Heim采自四川西昌野生子实体,经分离,纯化,鉴定、保存于PDA琼脂斜面培养基。报道鸡Zong菌菌丝体深层发酵在500L发酵罐中,温度28~30℃,pH6.0~7.0接种量1%~1.5%,通气量为1:1~1:1.2(体积比),可在30h获得鸡Zong菌菌丝体24.5g/L(干重)还对鸡Zong菌菌丝体的毒性进行了探讨,选用Am  相似文献   
113.
鸡菌Termitomycesalbuminosus(Berk).Heim采自四川西昌野生子实体,经分离、纯化、鉴定、保存于PDA琼脂斜面培养基。报道鸡菌菌丝体深层发酵在500L发酵罐中,温度28~30℃,pH6.0~7.0,接种量1%~1.5%,通气量1:1~1:1.2(体积比),可在30h获得鸡菌菌丝体24.5g/L(干重)。还对鸡菌菌丝体的毒性进行了探讨,选用Ames试验(TA97,TA98,TA100,TA1024个标准菌株)、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小鼠精子畸形试验,试验结果为阴性。说明鸡菌菌丝体基本安全,无毒。  相似文献   
114.
利用显微操作方法对南瓜单个花粉可溶蛋白成功地进行了等电聚焦,获得了清晰的电泳谱带。分析其谱带表明,同一植株同一朵花上的花粉之间存在着蛋白谱带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其按1:1的孟德尔规律分离。单花粉蛋白等电聚焦结合显微镜操作技术对于遗传育种和发衣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5.
116.
次生林下栽植红松及其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次生林下栽植红松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其生长优越于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次生林下的红松的天然更新。次生林下栽植红松生长的最适生态条件是无灌,距大立木2m以远及林冠郁闭度0.5—0.6。  相似文献   
117.
激光在皮肤科的应用已进入了第二十个年头,它是目前激光生物学和激光医学研究中重要的应用科目之一。早在1963年,美国的L·Goldman和 Meguff就发表了《激光束对皮肤的作用》和《激光生物效应的探讨》两篇文章,开始了激光对皮肤组织作用的研究。现在每年则有大量的激光生物学和激光医学方面的论文发表,在此择其主要方面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18.
119.
叶螨的重要天敌——食螨瓢虫(瓢虫科,食螨瓢虫属Stethoru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分布于我国的食螨瓢虫属3个亚属共11种,其中1个新亚属4个新种,并附检索表以便比较。 食螨瓢虫(Stethorus Weise,Coccinellidae)原称拱颏瓢虫(刘崇乐,1963;庞雄飞,1966),全部种类以叶螨为主要食料,是瓢虫科中捕食叶螨的重要类群,也是叶螨的重要天敌之一。近年来,叶螨对棉、柑桔、苹果、梨等多种作物为害较重,成为农业生产上的重要问题,因此对叶螨天敌的研究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目前研究保护利用食螨瓢虫的单位颇多,但由于这属虫体小,背面黑色,多无特殊的色斑,因而种的区别遇到了一些困难。在这里我们仅就该属的鉴别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20.
褐菌瓢虫的两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有分布记录的褐菌瓢虫Vibidia除十二斑菌瓢虫V.duodecimguttaia(Poda)外,通过最近整理,还发现下面的两个新种。现记述于下。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西昌褐菌瓢虫Vibidia xichangiensis Pang et Mao新种 体长:3.2毫米。体卵形,拱起。头部乳白色,口器、触角褐色。前胸背板褐色部分位于中后部,两侧乳白色,并与乳白色的前缘连接起来。小盾片褐色。鞘翅褐色,各具6个比较大形的乳白色斑,成1-2-2-1排列,靠近小盾片的斑横四边形,端斑颇大,成不规则形,各斑的直径均大于彼此间的距离。腹面及足褐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