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多个长片段的基因融合目前仍缺少有效的方法.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融合PCR策略,即在常规的重叠PCR的第1步和第2步均增加1个降落PCR程序,减少不适当的退火温度和PCR产物3′端额外碱基A对片段融合、扩增的影响,提高正确融合与扩增的效率. 结果表明,为构建平菇葡聚糖合成酶启动子的同源重组序列,在4个长度分别是1 015 bp、2 822 bp、2 206 bp和1 008 bp的片段进行融合时,在重叠PCR的第1步加上退火温度61.5 ℃~57.5 ℃、每降落0.5 ℃进行1个循环的降落PCR程序,在重叠PCR的第2步加上退火温度60 ℃~56 ℃、每降落0.5 ℃进行1个循环的降落PCR程序,经过1次PCR即获得顺序正确的全长融合片段. 测序结果与4个片段序列的一致性达到98.5%,降落-重叠PCR法对多个长片段的基因 融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2.
用suc2信号肽捕获系统筛选小鼠胚胎cDNA文库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CR扩增 1 1d小鼠胚胎cDNA文库插入片段 ,将 0 .5~ 2 0kb的扩增产物插入筛选载体的多克隆位点 ,转化suc2基因缺陷酵母宿主菌 .然后将约 1 0 5个酵母菌落接种于选择性平板上进行筛选 ,得到了 1 82个可在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 .PCR扩增显示 ,插入片段大小分布于 0 1~ 1 5kb之间 .对其中 1 4个阳性菌落的重组子进行序列测定 ,分别代表 6种不同的基因序列 ,与报告基因都有正确的读框内融合 .其中两种基因序列反复被筛到 ,分别命名为spt1、spt2 .spt1 [gi:2 772 876 6 ],可能以非编码RNA的身份参与蛋白质向细胞外分泌的过程 ,而spt2编码多个连续的赖氨酸 ,可能通过非经典途径介导蛋白质的分泌  相似文献   
43.
以液化丙烷为溶剂,对亚临界萃取小麦胚芽油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开展了中试放大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对亚临界萃取的料液比、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时间65min、料液比1∶8、萃取温度45℃,出油率为88.68%。在萃取工艺优化的基础上,设计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三级罐组逆流萃取工艺,每罐萃取20min,温度45℃,以1∶1.5的料液比逆流萃取,小麦胚芽油的出油率为90.7%,每个萃取周期的溶剂用量仅为物料的1.5倍,与小试工艺料液比1∶8相比,每个萃取周期减少80%的溶剂用量,极大地降低了混合油脱溶的能耗。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妊娠中期的七氟醚暴露对神经干细胞凋亡过程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方法将孕中期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48只孕鼠:对照组,低浓度七氟醚组,高浓度七氟醚组。在妊娠第14天,以2﹪或3.5﹪七氟醚麻醉怀孕大鼠2?h。通过免疫荧光检查神经干细胞凋亡,收集麻醉后6、24和48?h以及出生后第0天(P?0),第14天(P?14)和第28天(P?28)的脑组织进行Nestin-TUNEL免疫荧光双标染色以及Nes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磷酸肌醇3-激酶(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的免疫印迹检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事后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麻醉后6、24和48?h以及P?0,P?14和P?28,脑组织中Nestin和TUNEL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增加[6?h:对照组0.91±0.07,低浓度组1.01±0.08,高浓度组2.62±0.21(F?=?399,P?相似文献   
45.
黄红艳  李荣  孙强  王健  周鹏  韩骅  张万会 《遗传学报》2002,29(11):953-958
KyoT是一种LIM结构域蛋白,是以RBP-J为诱饵蛋白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得到的新分子,KyoT2可以抑制RBP-J介导的转录,以KyoT2为诱饵蛋白,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得到了人类紧密连接蛋白2(ZO-2),的一种新的剪接体ZO-2-i3,序列分析表明,新的剪接体有19个外显子,与已发表序列比较,见ZO-2-i3分子的激酶后区发生了改变,为排除酵母双杂交实验的假阳性,实验首先在酵母中验证KyoT2与ZO-2-i3的体外直接相互作用并得到阳性结果,进而在大肠杆菌中原核表达纯化带有His标签的KyoT2蛋白,使用抗His标签的抗体,通过GST pull-down assay验证KyoT2与ZO-2-i3的体外直接相互作用,也获得阳性结果,并通过酵母实验初步确定了其作用位点,即KyoT2通过LIM2结构域与ZO-2-i3相互作用,本实验验证了KyoT2与Z-2-i3的相互作用,并初步确定其相互作用位点,对探讨KyoT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
小鼠39个微卫星的PCR条件及其运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索小鼠基因组39个微卫星的PCR条件,评价微卫星在小鼠遗传检测中的运用.方法采用梯度法探索39个微卫星的PCR条件;选择本中心不同来源及引种时间的C57BL/6、BALB/c、DBA/2J、CBA/N、FVB/NJ、ICR共6个品系(8个组)小鼠,每组采用10只个体的鼠尾,提取DNA并混合成DNA池,用39个微卫星扩增后电泳观察、比较种系纯度.结果小鼠微卫星的PCR条件差异较大,Mg2+浓度多数在1.5 mmol/L左右,退火温度多数在59℃左右.在6个品系小鼠的39个微卫星位点中,C57BL/6、BALB/c、DBA/2J都是纯合的; 其余品系有1~3个杂合位点. BALB/c在D5Mitl68、D8Mit320、D13Mit262三个位点,DBA/2J在D14Mit205位点与数据库记录有差异.结论本研究为小鼠39个微卫星提供了候选的PCR条件,并对6个品系小鼠的微卫星概貌及微卫星的运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7.
埃可病毒30型(Echovirus 30,E30)是一种全球传播的B组肠道病毒,常与无菌性脑膜炎等疾病暴发有关,分析E30在感染人横纹肌肉瘤(Human rhabdomyosarcoma,RD)细胞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有助于了解该病毒的复制周期以及宿主感染机制。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究E30感染RD细胞前后的基因表达谱变化,共检测到的128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730个下调基因和551个上调基因。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表明,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的调节、炎症反应、免疫细胞活化、调控细胞生命周期等。利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对其中9个与炎症和免疫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发现DEAD-box解旋酶3(DEAD-box RNA helicase 3,DDX3)表达上调,这与转录组学分析一致。利用RK-33(DDX3的小分子抑制剂)靶向抑制DDX3的表达,发现RK-33能够抑制E30的复制,并且qPCR结果显示在抑制DDX3的表达后,GTP酶激活蛋白结合蛋白1(GTPase-activating protein-binding protein1,G3BP1)和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的表达也出现不同程度地降低。本研究的结果提示DDX3表达可能影响E30复制,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探索E30在感染宿主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8.
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采用连续记录法和焦点取样法,对上海野生动物园熊猫馆的2只雌性大熊猫在育幼期间的时间分配与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结果表明:2个个体在育幼期间,育幼行为是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在育幼前期占90%以上。在整个育幼期间,随时间大熊猫的舔阴和育幼行为呈下降趋势,摄食、休息、活动、求适和其他行为呈上升趋势。但2个个体之间也表现出一定差异:育幼经验不足的个体("芊芊")母性强于育幼经验丰富的个体("思雪"),在育幼期不同阶段,"芊芊"用于护仔、舔仔、哺乳和母仔互动的时间均高于"思雪"。通过对上海野生动物园育幼期大熊猫行为的研究,为圈养育幼期的大熊猫饲养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许多微量元素与动物生理生化机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微量元素研究日渐得到重视,如Cu、 Zn、 Mn、 Se、 Pb等微量元素参与酶、激素和维生素代谢,影响动物生殖功能(Suchocki et al., 2003).  相似文献   
50.
在已建立的核定位信号 (nuclearlocalizationsignal,NLS)筛选系统的基础上 ,对这一系统进行了改进并对改进的系统进行了验证。将小鼠 1 1天胚胎cDNA文库插入改进后的筛选载体的多克隆位点 ,转化酵母宿主菌。然后将约 1 0 4 个酵母克隆接种于选择性平板上进行筛选 ,得到了 2 2个可在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的克隆。分析了其中 1 8个克隆的DNA序列 ,见到 1 3个克隆含有以正确读框融合的编码NLS的基因片段。取其中 3个克隆的插入片段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融合后在哺乳类细胞内表达 ,证明了其在哺乳类细胞中的核定位功能。研究证明 ,构建的核定位信号筛选系统 ,能够有效地从cDNA文库中筛选核定位蛋白的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