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0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动植物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许多元素(例如:碳、磷、硫、钙、碘等)现在都获得了放射性同位素状态。这就有可能广泛地利用示踪原子法来研究生物界的各种过程. Φ.恩格斯在说明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时强调指出,生命的重要因素是在於与其周围的外界自然界不断的新陈代谢。有机体所接受的物质的吸收过程  相似文献   
82.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从2006年2月颁发以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一直是《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直接依赖于参与科技教育的课程和科学实验的活动,特别是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科技教育实践课件应用为针对性提高科技创新人才早期科学素质奠定重要基础。为给广大中学生读者提供研究性学习案例,本刊特邀多年来一直热心关注并参与指导青少年科技教育课程及科学实验活动的本刊编委、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姜联合博士,编译撰写系列稿件,可供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实验课程时参考。本系列案例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出严谨的科学问题,通过科学实验过程验证科学现象,在科学实践课程中使青少年思考科学问题,同时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基础知识。每个科技实验课件包括科学问题、背景知识、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过程及相关的延展思考问题,使青少年能够从兴趣出发,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3.
姜沛沛  曹扬  陈云明  王芳 《生态学报》2016,36(19):6188-6197
在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境内子午岭林区,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选取9、23、33、47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油松不同器官(叶、枝、干、根)、凋落物及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探讨它们随林龄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期为油松人工林的生产、改善和林木生长环境的调节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除根中C含量在林龄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器官C、N、P含量及其比值在林龄间均差异显著且随林龄增加变化趋势不尽相同。9、23、33、47年生油松林C、N、P含量及N∶P比值均在叶中最高;C∶N比值均在干中最高,根中次之;C∶P比值均在干中最高,其它器官大小次序不一。除33年生油松林叶中N∶P比值大于14外,其它各器官各林龄N∶P比值均小于14,且N∶P比值随林龄先增加后减少,故可判断油松在该区域受N限制较为严重,且随林龄的增加受N限制的情况有所缓解。不同林龄土壤和凋落物C、N、P含量及其比值差异显著,且后者均大于前者。土壤与凋落物C、P含量及C∶N、C∶P、N∶P比值随林龄增加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表明土壤与凋落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叶片与凋落物N、P含量及C∶N、C∶P、N∶P比值之间显著相关,表明凋落物的养分承自植物叶片,二者之间关系紧密;植物和土壤的C、N、P含量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土壤C、N、P供应量对乔木叶片C、N、P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4.
以茶梅叶片为试材,通过田间形态观测、常规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方法,测定茶梅叶片形态、叶片结构和气孔特征在自然变温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茶梅叶色由绿色逐渐变为暗绿色,并出现白色或紫色斑点;相对电导率和枯叶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3月相对电导率和枯叶率最高,分别为56.0%和25.4%;2014年9月—2015年4月自然变温期间,茶梅叶片中脉厚度、叶片厚度、上下角质层厚度、上下表皮细胞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中脉突起度、细胞紧实度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细胞疏松度先降低后增加,各指标在不同月份间差异显著;2014年10、12月和2015年3月茶梅叶片气孔长度、宽度变化不显著,3月关闭气孔所占比例最高.茶梅通过叶片结构和气孔的关闭提高自身对低温逆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5.
紫色洋葱是高中《生物》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常用材料。实验一般只取用洋葱最外层着色较深的鳞片叶的外表皮。用镊子撕取表皮时,因外表皮与叶肉紧贴在一起,不易分离,往往容易撕破表皮细胞或带有叶肉细胞。撕破表皮细胞的液泡,显微镜下观察,液泡的紫色变...  相似文献   
86.
在胚胎发育早期,江豚上颌生有短须;左侧1-3根,右侧2-3根.具有半月形外耳廓.雄性胎儿阴茎露于体外.脐带较短.胎儿运动器官(胸鳍、尾鳍和尾柄)发育较快.随着胚胎的发育,外耳廓消失,阴茎藏于体腔.江豚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这些形态学变化,再现了鲸类祖先在陆上生活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鲸类在二次入水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水环境的适应.此外.通过对收集的17头江豚胎儿资料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长江江豚胎儿的生长速度约为9.08cm/月(O.303cm/d),妊娠期为9.4个月,交配季节为6-8月份,分娩为3-5月份.    相似文献   
87.
发酵液内氨甲酰妥布拉霉素的定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应用一种以测量图象面积为指标的Zy-300A多功能抑菌圈测量仪,能够精确、稳定、快速地测定发酵液经薄层层析生物显迹后单组分氨甲酰妥布拉霉素的抑菌斑面积,然后从绘制的标准曲线中直接读取氨甲酸妥布拉霉素在发酵液中的含量,从而排除了其他组分对测定的干扰。试验证明,用Zy-300A多功能抑菌圈测量仪测定抗生素薄层层析生物显迹的抑菌斑,具有线性宽、精密度高、重复性强、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本方法的建立为抗生素的纯品检定和多组分抗生素发酵、分离和纯化提供了准确的定量数据.  相似文献   
88.
姜微波 Maya.  S 《Acta Botanica Sinica》1999,41(10):1139-1141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器官的衰老与蛋白质合成密切相关[1~3]。乙烯在许多花卉衰老和一些水果的成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3],实验结果显示花对乙烯的反应依赖于新的蛋白质合成[2~5]。深入研究那些与衰老相关的蛋白质,特别是乙烯诱导合成的蛋白质的生化功能,对于了解掌握...  相似文献   
89.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分形趋化因子(FKN)、活化蛋白C(APC)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病情和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14例老年CAP患者为CAP组,根据病情程度分为低危组104例、中危组123例、高危组87例,根据入院30d生存状况分为死亡组65例和存活组249例,另选取同期100名体检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FKN、APC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FKN、APC水平对老年CAP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AP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AP组血清FKN水平升高,APC水平降低(P<0.05)。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老年CAP患者血清FKN水平依次升高,APC水平依次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情高危、机械通气和C反应蛋白(CRP)、FKN升高为老年CAP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APC升高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KN、APC水平单独和联合预测老年CAP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3、0.789、0.870,二者联合对老年CAP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血清FKN水平升高和APC水平降低参与着老年CAP患者病情进展,血清FKN联合APC能较好地预测老年CAP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0.
金属β-内酰胺酶(MBL)可广泛水解多种抗生素,对常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等不敏感。产MBL肠杆菌科细菌一直是临床公认的多重耐药病原体。尤其是在发现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后,人们更加重视肠杆菌科细菌中检出MBL的情况,因为其所致感染日渐严重。因此,快速、准确检测出产MBL菌株是有效预防、控制感染发生与播散的重要环节。本文就肠杆菌科细菌MBL的发现及分类、耐药基因传播、检测方法等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