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9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61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63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序列相似性低于40%的1895条蛋白质序列构建涵盖27个折叠类型的蛋白质折叠子数据库,从蛋白质序列出发,用模体频数值、低频功率谱密度值、氨基酸组分、预测的二级结构信息和自相关函数值构成组合向量表示蛋白质序列信息,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基于整体分类策略,对27类蛋白质折叠子的折叠类型进行预测,独立检验的预测精度达到了66.67%。同时,以同样的特征参数和算法对27类折叠子的4个结构类型进行了预测,独立检验的预测精度达到了89.24%。将同样的方法用于前人使用过的27类折叠子数据库,得到了好于前人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992.
贺兰山同域分布岩羊和马鹿的夏季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78月贺兰山对同域分布的岩羊和马鹿粪便进行采集,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二者夏季食性进行了研究。从10个沟系中一共收集了297堆岩羊和305堆马鹿粪便,每堆中捡拾2粒粪粒,组成40个复合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在岩羊采食的19科35种(属)植物中,针茅(29.74%)、早熟禾(18.82%)、内蒙古邪蒿(10.30%)、灰榆(7.76%)、冰草(7.47%)是其主要食物,针茅是岩羊夏季的大宗食物;夏季在马鹿取食的11科18种(属)植物中,小红柳(36.26%)、山杨(23.10%)、灰榆(16.84%)等是其主要食物,小红柳为马鹿夏季的大宗食物。夏季岩羊采食植物中,乔木占8.67%,灌木占3.97%,禾本科草本占69.43%,非禾本科草本占17.94%;马鹿采食植物中,乔木占89.61%,灌木占5.38%,禾本科草本占1.03%,非禾本科草本占3.99%。从食物多样性和食物生态位宽度来看,岩羊的Shannon-Wiener指数高于马鹿,而马鹿的Pielou均匀性指数和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高于岩羊,岩羊和马鹿共有9种食物重叠,生态位重叠指数为65.17%。  相似文献   
993.
【背景】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mirabilis,PM)是人畜共患病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近年来,随着畜禽奇异变形杆菌病发病率上升和耐药性增强,亟需开展对该菌的防控研究。【目的】分离鉴定鸡源奇异变形杆菌,鉴定其耐药性、致病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等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鉴定了从2019-2020年病鸡中分离的52株临床奇异变形杆菌。分别采用药敏试验、PCR、结晶紫染色法对临床菌株的耐药性、毒力基因及生物膜的形成进行研究。【结果】选择14株代表性菌株进行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所测分离菌株均为奇异变形杆菌。所有分离菌株均对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和利福平耐药,对氯霉素和头孢曲松外的抗生素耐药性均高于50%。对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的13个毒力基因检测表明,所有菌株均能检测到hpmA、hpmB、rpoA、mrpA、fliL、zapA、ureC、atfC、atfA、pmfA,而ucaA和rsbA检出率分别为19.23%(10/52)和48.08%(25/52),hlyA未检出。对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能形成生物被膜,19.23%(10/52)的分离菌株形成生物被膜能力强,而且25℃条件下成膜能力比37℃更强。【结论】鸡源奇异变形杆菌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具有较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耐药模式多样且日趋严重,应进一步加强对奇异变形杆菌在动物致病性和耐药性方面的监控,以降低其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994.
为研究不同CO2浓度升高和氮肥水平对水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利用由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田间试验。以粳稻9108为试验材料,CO2浓度设置CK(对照,环境大气CO2浓度)、C1(CO2浓度比CK增加160 μmol/mol)和C2(CO2浓度比CK增加200 μmol/mol)3个水平;氮肥设置低氮(N1:10 g/m2)、中氮(N2:20 g/m2)和高氮(N3:30 g/m2)3个水平。结果表明,在低氮条件下,与CK相比,C1处理使拔节期的Fo上升4.8%(P=0.031);C2处理使拔节期的Fo上升6.3%(P=0.015),Fv/Fm下降4.8%(P=0.003),使孕穗期的Fo上升12.7%(P=0.039),Fv/Fo下降18.2%(P=0.039)。在高氮条件下,与CK相比,C2处理使灌浆期的FmFvFv/Fm分别下降3.6%(P=0.039)、4.9%(P=0.013)和1.3%(P=0.039)。在中氮条件下,与CK相比,C1和C2处理的影响不明显。在整个生育期内,CO2浓度升高与施氮处理交互作用对水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未到达显著水平。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使水稻叶片光系统Ⅱ受损,抑制其电子传递能力、电子受体QA氧化还原情况、最大光化学效率和潜在活性,通过适量施氮可以有效地缓解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995.
为揭示厚竹(Phyllostachys edulis ‘Pachyloen’)快速高生长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探究厚竹快速高生长的物质代谢机理。该研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结合光学显微技术,研究厚竹高生长过程中竹秆淀粉粒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淀粉粒随着竹秆的高生长逐渐减少,且同一节间的不同部位淀粉粒的含量存在差异;在轴向上,同一节间从上至下淀粉粒含量升高,节间基部的淀粉粒最多,且节部的淀粉粒含量始终高于节间;高生长停止后,在节部的长、短细胞中仍有淀粉粒分布。(2)在径向上,从外至内,淀粉粒逐渐减少,且维管束周围淀粉粒明显多于其他部位。(3)节隔缺失的异常节间和节部的淀粉粒含量较正常的多,且节间各部位淀粉粒含量相似。研究发现,淀粉粒的时空动态变化与厚竹高生长过程中节间细胞的发育规律一致,节部可能主要通过控制物质运输来调控竹子的高生长。  相似文献   
996.
根据2014—2019年舟山渔场产卵场保护区及邻近海域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春季小黄鱼的群体结构、资源密度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小黄鱼的体长-体重关系式为: W=0.44×10-4×L2.78,b值<3,说明近年来小黄鱼为负异速生长,肥满度与体长呈负相关,身体趋于细长。2014—2019年小黄鱼的体长和体重均以2014年最高、2019年最低。2014年以来,舟山渔场产卵场保护区及邻近海域小黄鱼的群体规格逐渐减小,说明近年来小黄鱼个体小型化现象并未改善。与产卵场保护区设立前的数据相比,保护区建立后小黄鱼资源密度有所提升,表明保护区管护对小黄鱼的资源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GAM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与保护区及周边海域小黄鱼资源密度分布关系密切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水深和底层水温。随着水深的增加,小黄鱼资源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在水深60 m附近时资源量最高;在12~16 ℃水温范围内,小黄鱼资源量随底层水温升高而增大;当水温>16 ℃时,其资源量随底温的上升而下降。  相似文献   
997.
:随着人们对天然、绿色、安全性化妆品的日益需求,天然香料在化妆品中也随之被广泛应用。天然香料主要分为植物性天然香料和动物性天然香料。本文主要介绍了天然香料的定义及其分类,天然香料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以及国内外可用于化妆品的天然香料工业发展等,并且根据天然香料在化妆品中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其中,在对天然香料的定义和分类中,除了明确天然香料的定义外,还根据其中含有的不同类型和功效的成分,分为天然香料中的芳香成分、药用成分、营养成分和其他成分。天然香料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主要介绍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动物类天然香料以及花类、叶类和果实类等植物性天然香料。此外,从三方面对天然香料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提出建议,主要为新资源综合利用及开发,改进技术并提高天然香料产量和质量,开发治疗性、保健性天然化妆品等。  相似文献   
998.
在自然变温条件下,对短翅豆芫菁Epicauta aptera Kaszab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短翅豆芫菁活动期各生长发育阶段历期多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以14龄虫发育起点温度最低,卵的发育起点温度最高。  相似文献   
999.
树鼩作为低等灵长类动物,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价值日益引起研究者重视,将其作为实验动物的实验需求越来越多。作为南方亚热带动物,树嗣如何适应北方地区的生活是北方地区将其用作实验动物的前提。本实验室探索出适宜树购居住的饲养笼具,确定了饲养环境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噪声及通风等条件,制定了规范化的卫生管理标准,建立了北京地区长期人工培育树晌的饲养管理方法,为今后利用树嗣进行中医药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Z-DNA是一种非常独特的DNA二级结构.与B-DNA相比,Z-DNA最显著的结构特征是左手螺旋和磷酸-核糖骨架呈“zigzag”状. 虽然目前对Z-DNA功能的了解还不确切,但毫无疑问,Z-DNA与基因的转录和调控密切相关. 一方面,在体内Z-DNA在基因转录过程中产生;另一方面,分布于启动子等不同区域的Z-DNA又可以反过来调控基因的转录, 即Z-DNA能够增强一些基因转录,也能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但其调控机制还不清楚.这种调控似乎与Z-DNA在启动子中的位置、基因和细胞类型有关.研究Z-DNA的形成及其与基因转录的关系对理解基因转录调控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