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35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传染病患者发热时降温措施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之所以会发热是由致热源与非致热源两种情况所致。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致热源所致的发热。与人体有关的热源有病原体致热源,类固醇致热源与组织致热源等。这些致热源先激活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使其释放出白细胞致热源,而白细胞致热源可直接作用体温调节中枢,使热敏神经的阈值升高,调定点上移从而兴奋产热中枢,抑制散热中枢,使体温升高而引起发热。因此,发热是疾病的信号,它反映机体病变的存在和暗示病情的演变过程,发热是传染病最为突出的症状之一,临床上可作为诊断、治疗、观察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2.
海洋生物多糖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糖具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陆地资源的消耗,海洋生物多糖的作用逐渐被发现,它不仅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活性,而且无毒副作用,该将主要从海洋生物多糖的生物学活性及研究现状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03.
漆酶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其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取产漆酶白腐菌 (Fomelignosus)的总RNA ,利用RT_PCR的方法克隆到漆酶的cDNA ,并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PIC9k ,重组质粒经线性化、电激转化PichiapastorisGS115、通过底物显色反应筛选到漆酶生产工程菌株。其中 2 #工程菌株产酶活力较高。培养基、培养温度、诱导用甲醇浓度及培养基中铜离子浓度对该菌产酶活力均有一定的影响。在最适条件下 (用含 2 0 0 μmol LCu2 的BMMY培养基 ,于 2 0℃ ,2 5 0r min ;用 0 5 %甲醇诱导 )培养至第 6天时 ,该菌株产酶活力达到最高 (15 10U L)。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观察菟丝子不同提取工艺对实验犬血流动力学药效学的影响。方法 16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成四组,给药组剂量为20mg/kg静脉注射。结果 经初步筛选实验结果表明,三个不同提取工艺样品均能增加心肌冠脉血流量,但3个样品对心肌耗氧量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3号制剂心肌耗氧量降低;而1、2号制剂则增加心肌耗氧量。结论 3个样品各有特点,综合效应3号最佳。  相似文献   
105.
北京血站献血员戊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为了解献血员戊型肝炎感染情况,对2002年7~8月向北京市血液中心义务献血的所有人员进行整群抽样并抽血,应用ELISA检测戊型肝炎病毒(HEV)IgG的感染率.结果发现:北京献血员HEV IgG总感染率为26.59%,性别、年龄、省份分布存在着差别,男性比女性感染率高,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来自高感染省份者感染率也高,但ALT与HEV IgG感染无关.因此,男性、年龄大、来自高感染省份具有较高的HEV感染风险,进一步研究献血员的亚临床感染对HEV的输血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6.
酵母多糖的提取及其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啤酒酵母为试验材料 ,采用化学抽提法可获得水溶性的酵母多糖复合物 ,经测定其多糖含量为 76 .2 %。应用投饲和注射两种不同的摄入方式 ,酵母多糖均可促使受试鱼类血液NBT阳性细胞数量和血清溶菌酶活力显著上升 (P <0 .0 5 )。不同的是注射的方式见效快 ,但持续性和稳定性较投饵的方式要差一些。结果表明 ,酵母多糖可明显提高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7.
了解植物病毒在不同水体与温度条件下的灭活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典型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TMV)为模型,比较了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在闽江水、自来水、生活污水、微孔滤膜过滤除菌污水及超纯水中的灭活动力学。结果显示,温度是导致TMV灭活的重要因素,水温升高,病毒灭活速率加快;此外,某些水质因子也影响TMV的灭活效率,其中可溶性盐的存在及其含量对TMV的灭活会因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异;某些微生物或代谢产物对植物病毒TMV具有灭活作用,而能生化降解的有机质加速TMV灭活可能是通过促进水体中的微生物增殖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8.
分别在不同pH、含有不同金属阳离子及腐殖酸的脱氯自来水与蒸馏水中,研究了砂与金属氢氧化物修饰砂吸附与去除Polivirus 1(PV1)和Bacteroides fragilis phage(B.fp)的不同效果。结果显示,天然砂吸附病毒效率随水体pH的降低而增加,但当砂表面经氧氧化铝、氢氧化铁沉积修饰后,却在中性pH具有较高的吸附率。金属阳离子可促进天然砂吸附病毒,并随其浓度和价态的增加而增加,但对修饰砂作用不明显。腐殖酸对砂及修饰砂吸附病毒的影响也不同,修饰砂吸附病毒不受腐殖酸的存在及其浓度影响,而天然砂会因腐殖酸的存在及其浓度的提高而降低吸附病毒效率。在任一实验条件下,砂与修饰砂在自来水中的吸附病毒效率高于在蒸馏水中的吸附效率,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砂与修饰砂具有明显不同的表面结构特征,这是两者具有不同吸附效率的基础。从砂与修饰砂吸附PV1的效率高于B.fp的现象说明B.fp是一个更为合适的病毒去除指示生物。本实验结果表明了金属氢氧化物修饰砂可为传统的净水工艺提供高效的病毒去除过滤介质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ALN)对髓内脂肪细胞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代小鼠骨髓基质细胞(MSCs)培养诱导培养脂肪细胞技术,模拟髓内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在相同成脂诱导条件下,分别以0mol/L(对照组)、1×10-7mol/L(低剂量组)、1×10-5mol/L(高剂量组)ALN干预诱导成脂过程,Westem-blot法检测各组脂肪细胞瘦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诱导培养4d后,Westem-blot结果显示各组蛋白条带光密度值分别为0.8098±0.1042、0.5531±0.0534、0.4125±0.0354.随着ALN浓度的增加,瘦素表达量依次降低,经方差分析显示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LN可通过抑制髓内脂肪细胞瘦素表达而影响髓内脂肪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0.
土壤水分和氮添加对华北平原高产农田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105 d的恒温(25℃)控湿室内培养方法,探讨了华北平原高产粮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以及水分和有机、无机氮输入对其影响。试验设4个肥料添加水平和4个水分梯度,分别为对照(S0)、仅添加无机氮(尿素)(S1)、无机氮和有机氮(鸡粪)配施(S2)以及仅添加有机氮(S3)和25%(田间持水量;M0)、50%(M1)、75%(M2)和100%(M3)共16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各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在培养后1 d达第1高峰,之后直线下降,培养7 d时下降幅度达57.2%—75.0%,培养20—30 d时出现第2高峰。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有208.8—1161 mg/kg,主要集中在前30 d,可占整个培养期的59.1%—69.9%,105 d的净矿化率为0.07%—2.01%。根据双指数方程模拟结果,研究了土壤潜在矿化碳库(C1+C2),其中活性碳库(C1)和惰性碳库(C2)分别为53.0—135.1 mg/kg和156.9—1069 mg/kg,潜在矿化率为1.75%—9.66%。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有机碳矿化,且与潜在矿化碳库呈二次函数关系(P0.05)。田间持水量25%—100%范围内,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升高,有机碳矿化速率呈增加趋势,但增幅降低,其中M2(田间持水量75%)的有机碳净矿化率最高。有机碳矿化量与土壤微生物碳和矿质氮含量呈线性正相关(P0.05),保持氮水平(200 kg N/hm2)相同,有机氮(鸡粪)和无机氮(尿素)均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矿化,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且有机氮和无机氮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均与土壤含水量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