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99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观察多份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静脉输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5年5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大桥医院住院和门诊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CT、MRI确诊),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脐血MNC组和对照组,急性期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慢性期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脐血MNC组在常规治疗或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脐血MNC手背浅静脉输入,每例输入6次,每次细胞数大于或等于1×10~8个,每次间隔1~7 d。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D)、患侧肢体运动功能评价Fugl-Meyer(FMA)及日常生活评价(ADL)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结果脐血MNC组急性期治疗后NFD评分(11.50±2.58)明显低于急性期脐血MNC组治疗前(26.83±5.55,t=6.186,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24.33±5.16,t=5.442,P<0.01),脐血MNC组慢性期治疗后NFD评分(12.41±3.83)明显低于慢性期脐血MNC组治疗前(23.10±4.54,t=10.184,P=0.000)和对照组治疗后(23.09±3.94,t=11.012,P<0.01);脐血MNC组急性期治疗后Fuel-Meyer(上肢22.16±2.63,下肢32.00±5.32)明显低于急性期脐血MNC组治疗前(上肢11.66±2.94,t=-6.505,P<0.01;下肢12.66±3.01,t=-7.5386,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上肢15.00±3.63,t=-3.871,P=0.003;下肢16.83±4.91,t=-5.048,P<0.01),脐血MNC组慢性期治疗后Fuel-Meyer(上肢15.10±2.08,下肢15.03±1.86)明显低于慢性期脐血MNC组治疗前(上肢8.81±2.19,t=-11.748,P<0.01;下肢8.84±2.30,t=-12.619,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上肢9.16±2.60,t=-10.069,P<0.01;下肢9.69±2.98,t=-11.441,P<0.01);脐血MNC组急性期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65.83±7.35)明显低于急性期脐血MNC组治疗前(21.66±5.57,t=-11.916,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42.50±5.20,t=-6.387,P<0.01),脐血MNC组慢性期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63.40±9.19)明显低于慢性期脐血MNC组治疗前(25.20±3.81,t=-21.733,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29.90±5.36,t=20.361,P<0.01)。结论多份人脐血MNC手背浅静脉移植,方法简便、安全有效,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2.
厉新民  林鸿宣 《植物学报》2016,51(4):411-41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解析生物自然变异的遗传基础。但限于其遗传定位精度, 在水稻(Oryza sativa)遗传学研究中, 该方法尚无法取代传统的图位克隆法在克隆复杂性状调控基因中的作用。近期, 中国科学家在应用GWAS等大数据来克隆控制水稻粒长和粒重等复杂性状的QTL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3.
鸡形目鸟类系统发生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综合形态学、行为学、分子系统发生等方面研究成果,对世界鸡形目鸟类科的系统关系以及属、种间系统发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侧重介绍与我国鸡形目鸟类相关类群的系统发生研究现状。与传统的系统关系比较,新的研究结果主要有:凤冠雉科和冢雉科不再是互为姊妹群;传统分类中的雉族和鹑族被证明并非单源而是多源的;雉族的原鸡属与鹑族的竹鸡属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灰山鹑、火鸡和松鸡类的系统发生关系可能很近。分子进化的研究表明雉科各属的起源主要集中在上新世。  相似文献   
104.
在运用cDNAmicroarray分析鼻咽癌细胞系CNE1与正常鼻咽上皮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基础上 ,发现ESTW 95 442在细胞系CNE1中存在明显表达下调 .随后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克隆出了该EST所代表的硝基还原酶基因NOR1(GenBank登录号为AF4 6 2 348) .Northern印迹分析表明 ,该基因在脑、心脏、肺等正常组织中均有 2个转录产物 (1.6kb ,1.2kb) .RT PCR分析显示 ,NOR1基因在鼻咽癌活检组织中也存在表达下调 .但酶活性测定实验表明 ,它在鼻咽癌细胞系CNE1中的活性比正常鼻咽上皮细胞高 .通过基因转染实验发现NOR1基因具有与细菌硝基还原酶NTR相似的功能 ,能够将单功能烷基化试剂 2 硝基苯氮丙啶类化合物CB195 4的第 4位硝基还原成亚硝基从而生成细胞毒性物质 .研究结果表明 ,NOR1基因可能通过它的亚硝化作用及高活性而参与化学性因素致鼻咽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5.
基因枪介导甘蔗遗传转化几个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新民  叶云  于兰 《广西植物》2003,23(4):339-342
用基因枪GJ1000介导将Bt基因转入甘蔗嫩叶、Ⅰ型愈伤组织和Ⅱ型愈伤组织。结果表明,用Ⅱ型愈伤组织作为受体最用利于转化;气体压力、轰击距离、轰击次数和真空度对转化效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条件优化后,得到了大量的抗性愈伤组织和一些抗性植株,转化率分别为34.9%和3.36%。  相似文献   
106.
水稻柱头外露率的QTL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利用高柱头外露率的籼稻窄叶青8号(ZYQ8)和极低外露率的粳稻京系17(JX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在海南对各DH株系的柱头外露率进行调查,并使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共检测到2个控制水稻柱头外露率的QTL(qPES-2,qPES-3),分别位于第2、第3染色体;并发现控制柱头单边外露率的QTL与柱头外露率完全一致,而控制柱头双边外露率的QTL在第2染色体上检测到;其增效基因均来源于ZYQ8。同时定位的控制穗粒数的QTL位于第6染色体和第8染色体上,与柱头外露率之间没有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107.
蜡蚧轮枝菌固体发酵基质的筛选与组分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昆虫病原真菌一蜡蚧轮枝菌菌株Tri—BA81进行5种单一基质和4种合基质固体发酵,初筛出谷子单一基质和谷子+麦麸+磷酸盐组合基质为最佳发酵基质,后者的产孢量是前者的3倍多。选取谷子、麦麸、磷酸盐和稻壳为4个组分因子,每个因子分别设有不同质量比例的3个水平,按正交设计(L94^3)进行优化组合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产孢量最高的正交组合为5号配方,分生孢子产量达1.68×10^10个/g。  相似文献   
108.
“海棠”台风气流场对褐飞虱北迁路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GrADS软件和HYSPLIT 4.8轨迹模式,分析了0505号台风“海棠”发生期间(2005年7月19—21日)中国10个省42个虫情观测点的逐日灯诱褐飞虱虫量、850 hPa等压面的风场和20个虫情监测点的褐飞虱迁飞轨迹.结果表明:台风“海棠”登陆中国后,改变了引导褐飞虱向北迁飞的西南气流,造成风场在台风西南部的辐合和大范围的转向,阻止了褐飞虱的向北迁飞,迫使其在某些区域集中迫降;850 hPa等压面上切变线附近是褐飞虱集中降落的区域;在台风衰亡时期,台风东南部气流暖式切变区是大量降虫的区域;台风整体登陆后,西南气流的再次建立,造成褐飞虱的大量北迁.  相似文献   
109.
以线粒体DNA Cytb确立红喉雉鹑和黄喉雉鹑的分类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技术获得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和黄喉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等物种的828 bp Cytb基因片段,雉鹑属Tetraophasis可变位点为26个,并用MEGA3和K-Estimator 6.1软件进行了序列分析.研究发现红喉雉鹑和黄喉雉鹑之间序列差异为3.0%~3.1%,与其它属种间序列差异相比较,两种雉鹑之间的序列差异达到了种的水平;它们地理分布互相替代;形态差异稳定.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和遗传特征均验证了它们应为两个独立的种.依据分子进化速率推测,两种雉鹑分歧时间距今2.0Myr左右,与早更新世冰期发生的时间一致.雉鹑起源于青藏高原,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早更新世冰期气候变冷,寒温性针叶林的林线下移,大面积高原草甸出现,雉鹑的祖先种群被隔离进化,而形成了两种雉鹑.  相似文献   
110.
摘要:【目的】从耐碱性木聚糖酶高产短小芽孢杆菌中克隆得到带有自身启动子的木聚糖酶基因,将其在巨大芽孢杆菌中进行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性质分析。【方法】将克隆得到的木聚糖酶基因xynA以及带有自身启动子序列的结构基因, 构建在芽孢杆菌表达载体pWH1520和改造后的载体pWG03中,得到重组质粒pWTEJX和pWGXYN,分别转化到巨大芽孢杆菌BM70中,获得重组巨大芽孢杆菌BMJXH9和BMGpp12;经过诱导产酶培养,均得到分泌表达。【结论】重组巨大芽孢杆菌BMGpp12比BMJXH9产酶活力提高了三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