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研究从GenBank下载了31种鸡形目鸟类、2种雁形目鸟类、1种戴胜目鸟类、1种佛法僧目鸟类和1种犀鸟目鸟类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经比对后序列长度为1384bp,其中有400个变异位点。A+T平均含量为54.2%,C+G平均含量为45.8%。贝叶斯系统发生分析揭示出鸡形目和雁形目分别形成单系。研究表明:(1)珠鸡科是鸡形目中较为原始的一个类群;(2)传统分类中的雉亚科和鹑亚科并非分别形成单系;(3)吐绶鸡科和松鸡科与雉科的亲缘关系较近;(4)孔雀属、Francolinus和Bambusicola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山鹑属与多个雉亚科的亲缘关系较近;(5)雉科内各个属的属内分化主要发生于后中新世-更新世期间。 相似文献
2.
3.
鸡形目鸟类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和观赏价值。近 40多年来我国鸟类学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对湖南省的鸡形目也进行过广泛调查。 195 7年梁启等首次记录了竹鸡和环颈雉 ;196 5年梁启等又在桑植发现白冠长尾雉 ;1981年李焕宁报道绥宁产红腹锦鸡 ;1984年沈猷慧报道鸡形目 9种雉及其习性产地 ,其中有 5种是省的新记录 ,它们是鹌鹑、红腹角雉、黄腹角雉、白鹇指名亚种、勺鸡 ;1990年李金声报道吉首发现白颈长尾雉 ;1993年邓学建报道了白鹇福建亚种新记录。鉴于湖南省的特殊动物地理位置 ,许多珍稀雉类分布区范围延伸到湖南境内为止。查明雉… 相似文献
4.
研究使用了从1997~2005年四川省58个生物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的鸟类野外调查记录、国内外从1908年到2005年有关四川省鸡形目鸟类野外物种调查公开发表的60篇文献,以及四川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标本馆共386号鸡形目标本,共1103条记录,对四川省鸡形目的资源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①四川省鸡形目鸟类计2科18属25种,占全国鸡形目(63种)的39.68%,其中,国家I级保护鸡形目5种,国家II级保护鸡形目11种,分别占全国保护鸡形目总数(I级21种、II级21种)的23.81%、52.38%;特有种7种,占全国鸡形目特有种(14种)的50%,分布型以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居多,以东洋界成分占绝对优势。②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为平武县、松潘县、九寨沟县、绵竹县、冕宁县、康定县、青川县和宝兴县,保护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为平武县、九寨沟县、宝兴县、松潘县、青川县、冕宁县;③四川省159个县(市)中有鸡形目调查记录的有73个,没有记录的县86个,这86个空白区域有待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5.
6.
中国鸡形目鸟类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鸡形目是一个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鸟类类群 ,其保护工作受到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广泛关注。作为世界上鸡形目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加强该类群鸟类的保护工作不仅是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国家林业局“十五”期间将要实施的《全国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对我国鸡形目鸟类的多样性、特有性和分布特点进行了阐述 ,对该类群的濒危状况和致危因素进行了分析 ,从就地保护、易地保护以及科学研究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在该类群研究与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探讨了目前保护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8.
中国鸡形目鸟类分布数据库(The Site Record Database for Chinese Galliformes,SRDG)是以中国鸡形目鸟类分布点的有关信息为数据源的综合性资源数据库,于1996年初步建立,2005~2006年进行了更新维护和完善,由中国鸡形目鸟类物种代码库(WZDM)、中国鸡形目鸟类分布状况库(FBZK)和信息来源库(XXLY)三部分构成,包括中国鸡形目全部63个种的5859条分布信息和1027条相关文献记录。本数据库操作简单,各库之间通过共有字段相链接,具有信息查询、修改和维护等功能。本数据库的物种信息有助于加深对我国鸡形目鸟类资源的了解,可为中国鸡形目鸟类的研究和保护提供翔实的基础数据。在数据库基础上,可以进行有关我国鸡形目鸟类分布状况的分析,如鸡形目鸟类地理区划研究、分布区与占有面积的比较、物种濒危状况评估以及热点地区分析和GAP分析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鸡形目鸟类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鸡形目鸟类分布数据库,运用GIS技术处理物种分布数据,研究了中国鸡形目鸟类的水平、垂直分布状况和分布中心。中国鸡形目鸟类63种,分属2科26属,在水平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在动物地理亚区上表现为西南山地亚区分布最多(35种),其次是青海藏南亚区(30种)、喜马拉雅山亚区(22种);在垂直分布上则主要分布于从1100m到2900m的中、高海拔地区。中国鸡形目鸟类物种多样性具有2个分布中心:喜马拉雅-横断山中心和滇南山地中心。我国鸡形目鸟类主要涉及以下3个分布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型、东洋型和南中国型。其中以喜马拉雅-横断山型的种类最多,其次为东洋型和南中国型,其他类型较少。 相似文献
10.
用模糊聚类法处理四川20县(市)的鸡形目鸟类资料。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部中山-平原区,西部中山-高山区,以及川西北山原区的鸡形目鸟类区系彼此差异较大,进面对鸡形目鸟类区系的结构特点作了比较和记述。 相似文献
11.
"古翅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进展(昆虫纲,有翅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古翅类的系统发育问题是六足总纲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现存古翅类(孵蝣目 蜻蜒目)与新翅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有3种主要观点:古翅类(=蜉蝣目 蜻蜒目) 新翅类,蜉蝣目 (蜻蜒目 新翅类),蜻蜒目 (蜉蝣目 新翅类)。第1种观点得到化石、形态和部分基因证据支持,第2种观点得到较多形态特征支持,支持第3种观点的证据较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更多昆虫种类、化石以及分子证据的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根据细胞分裂中口器发生的类型、形态结构特征及近祖-衍化性状的推断,利用简约性原理及聚类分析方法对盾纤目纤毛虫的目下系统关系做了探讨和修订.主要结论包括:1)确认该类群为一目级的单源发生系,下含3个亚目:嗜污亚目、帆口亚目、触毛亚目;2)嗜污亚目经廓清认定了52个有效属,分别隶属重新调整后的13个科;3)帆口亚目经厘定共有20个有效属,调整入7个科中;4)触毛亚目3个科,包含13个地位明确的属.文中对前人所建系统中不尽合理、存疑以及混乱之处做了讨论和建议性修正. 相似文献
13.
14.
15.
Richard O. Prum 《Evolu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c evolution》1994,48(5):1657-1675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lekking, lek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cooperative and coordinated lek display in the manakins (Aves: Pipridae) demonstrate that variation in social behavior in the group has a strong, phylogenetic component. Two of the three classes of social behavior examined also show significant phylogenetic constraints. Current adaptive plasticity models are insufficient to explain the phylogenetic variation in these behaviors in the manakins.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conclusion that vertebrate reproductive social behavior has an 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that it is not determined solely by adaptive individual plasticity to current conditions.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r, particularly through sexual selection, can have historical consequences that can limit subsequent behavioral adaptation. 相似文献
16.
Conflicting classifications for the Corallinales were tested by analyzing partial sequences for the nuclear small-subunit ribosomal RNA (SSU) gene of 35 species of coralline algae. Parsimony and likelihood analyses of these data yielded congruent hypotheses that are inconsistent with classifications for the group that include as many as eight subfamilies. Four major clades are resolved within the order, including the early-diverging Sporolithaceae as well as the Melobesioideae and Corallinoideae. The fourth clade, which is supported robustly, includes both nongeniculate and geniculate species classified in the subfamilies Mastophoroideae, Metagoniolithoideae, Lithophylloideae, and Amphiroideae.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data support the proposal that the latter two subfamilies are sister taxa. Although relationships among some genera are not resolved clearly, the order of branching of taxa among and within the four principal lineages is concordant with paleont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group. Relationships inferred among genera within each of the clades is discussed. Seve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delimiting higher taxonomic groups within the order were combined with the sequence data, analyzed, and optimized onto the resulting tree(s). Except for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genicula, all other characters were found to be phylogenetically informative. Genicula are nonhomologous structures that evolved independently in the Amphiroideae, Corallinoideae, and Metagoniolithoideae. The phenetic practice of separating coralline algae into two categories solely on the basis of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genicula does not accurately reflect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group. 相似文献
17.
钳蝎系统分类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观点认为蝎类是蛛形纲中最原始的类群,但是最近的形态分析和分子系统发生研究表明蝎类与单胫类(Haplocnemata=Solifugae Pseudoscorpiones)构成姐妹群,并与盲蛛类一起在蛛形纲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钳蝎科是蝎目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科,目前已知82属600余种.钳蝎一直被认为是蝎目中最原始的类群,但是随着Pseudochactidae的发现和建立,其原始的地位也被取代.钳蝎科中亚科的划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至今尚没有一个亚科划分意见被广泛接受.同样,钳蝎科中属种的界定也存在问题,一些建立较早的属亟待修订.本文对钳蝎的系统发生和分类进行了综述,并对国内外文献中已记载的中国钳蝎种类进行了汇总和记述,即东亚钳蝎Mesobuthus martensii(Karsch,1879),条斑钳蝎蒙古亚种M.eupeus mongolicus(Birula,1911)、凶恶亚种M.e.thersites(C.L.Koch,1839),高加索钳蝎间型亚种M.caucasicus intermedius(Birula,1897)、普氏亚种M.c.przewaklskii(Birula,1897),细尖狼蝎Lychas mucronatus(Fabricius,1798),斑等蝎Isometrus maculates(DeGeer,1778),凹直钳蝎Orthochirus scrobiculosus(Grube,1873). 相似文献
18.
中国蝗总科昆虫科间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直翅目;蝗亚目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配方选择了12个特征,利用Hennig86程序包,以支序分析探讨了中国蝗总科昆虫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蝗虫类昆虫稳定的分为两大类,即癞蝗类和蝗类,本文建议蝗虫类昆虫分为分为两个总科较宜。长腹蝗亚科似归入斑腿蝗亚科更为合理;而皱腹亚科则应提升为独立科。 相似文献
19.
介形类(Ostracoda)因其丰富的化石记录和广布的海陆现生代表类群,而被认为是进化生物学中研究生物多样性产生机制和演变历程的颇具潜力的重要模式生物。介形类在甲壳亚门中的谱系发生位置、起源及其内部各类群间的系统关系还存在诸多争议。基于其体制构造的形态学特征,介形类被归入甲壳亚门下的颚足纲(Maxillopoda),但来自18S rDNA序列数据分析却显示Maxillopoda不是单系群。基于化石记录和壳体形态特征,高肌虫(Bradoriida)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介形类的一个祖先类群,但保存有软躯体的早寒武世化石的研究表明,Bradoriida不是介形类甚至可能也不属于甲壳类。不同的研究者所强调的壳体和肢体形态特征各异,导致介形类最大的现生类群速足目(Podocopida)的四个超科之间的关系也存在诸多推测。壳体和肢体特征在系统演化意义上的不兼容,需要分子生物学等证据的介入。分子、形态和化石证据的积累及各种信息整合是系统演化研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